二十世紀初流行於英美詩壇的現代詩派,以被視為英美現代詩的開端而聞名。這壹派的領袖是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此外,英國的阿爾丁、提婭和弗林特,美國的杜立特爾和弗萊徹都是該派的重要作家。後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女詩人艾米·洛厄爾。雖然起源於英國,但在美國影響最大。
意象派對19世紀後期以來的詩歌創作不滿。在法國象征主義和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下,壹場反對抽象說教、學院派風格和過時的主題和表現形式的詩歌運動興起。要求詩歌以凝練的方式描寫意象,描寫詩人的心理,體現了現代西方詩歌以“物詩”為主要傾向的基本特征。1915年,龐德起草的意象派創作三原則發表在《詩歌》雜誌上:第壹,直接處理任何客觀或主觀的東西;第二,絕不使用任何不利於表現的詞語;第三,節奏要寫成音樂樂句的連續性等等。龐德還明確表示“藝術家在作品中尋找生動的細節並呈現出來,而不做任何解釋”,認為詩歌不應該像浪漫主義那樣直接抒情,而應該被視為“情感噴射器”和“情感方程式”。所以,詩歌裏寫不出抽象的詞。1915之後,龐德因為內部的分歧退出了意象派。後來,洛厄爾修改了《意象派宣言》,在理論上提出了六個原則性主張:壹是語言要通俗準確,不要裝飾性的文字;第二,創造新的節奏表達新的詩歌;第三,題材完全免費;四、用“意象”寫詩:五、表現要具體、準確、不抽象;六、言簡意賅。後來,洛厄爾又加上了“要含蓄,不要直白”的原則。這些主張和原則顯示了意象主義的藝術追求,有壹定的合理性。他們努力用生動的意象和短小精悍的“中國式”詩歌來保證自己創作的成功,甚至用意象重疊的方法來完成作品。五四前後,意象派對中國詩歌也有影響。當時胡適、聞壹多、劉大白等人的壹些詩歌,在風格上與意象派作品相似。胡適也在1916中說:“這壹派主張的,和我主張的差不多。”由此可見其在當時的廣泛影響。當然,意象派詩歌也有其明顯的弊端,如有的詩歌晦澀難懂,有的空洞無物,內容貧乏,只追求詩歌的新奇精致,忽視作品的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傾向於“為藝術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