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斌的詩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徹底潰敗,皇帝“東征”,首都淪陷,各國大臣駐京。面對前所未有的巨變,當權的官僚們意識到,他們不得不註意研究世界大勢和外國形勢,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並與外國辦事處談判以獨領風騷。最有代表性的是1866的第壹場?他們希望:“自從國家之間交換合同以來,外國人越來越熟悉各省的所有情況。而外國的情況,中國沒能知道。在處理談判事件上,有最後分離的危險。我等了很久,派人到各個國家去考察他們的優缺點,為的是得到壹點線索,籌集資金……”派遣人員出國的任務提出後,無論大小,無人敢答。此時,63歲的總理衙門副辦公廳賓春,不顧“此行史無前例,禍福可期”的勸阻,欣然領命前往。賓純,漢軍正白旗人,自幼讀經寫詩,後為官,重復著傳統文人的道路。但他的視野和胸襟比傳統文人更開闊:壹是愛遠遊,“九州歷七年”,願“采風他國”;其次,我結交了“西方儒學”,特別是美國駐華使館參贊威廉和文同博物館總教師丁韙良,通過他們我接觸到了壹些現代科學知識。賓春臨行前,丞相衙門給他明確規定了任務:“我將詳細記錄山川、風土人情的情況,畫成圖貼出來,帶回國內作證明。”1866年3月7日(同治五年正月二十壹),賓春壹行乘坐法國輪船“拉布登”號從上海起航。隨員是壹個統壹的旗手,包括賓春的兒子光英,馮毅,德明和文同博物館的學生顏輝。經過近兩個月的海上顛簸,5月初抵達法國馬賽。他們在歐洲旅行了三個半月,走遍了11個國家。其中,在英國停留時間最長的是38天,其次是法國的32天,在荷蘭、漢堡、丹麥、瑞典、芬蘭、俄羅斯、普魯士、漢諾威、比利時等國家停留時間相對較短,在2到4天不等。英國國王和北歐各國國王熱情接待了賓春。他們參觀了歐洲國家的景點、城市、工廠、議會等等。19年8月,賓純壹行從法國馬賽起航,6月中旬回國165438+10月。回國後,賓純寫下了旅行日記、踏查查的筆記,以及來自外太空的詩歌《國海生油草》、《歸帆草》,並與德明壹起寫下了《航海的故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各個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經濟和技術,甚至政治制度。從近代對外關系的角度來看,賓春是近代第壹位出國的中國官員。這次留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首先,這次留學增進了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比如在倫敦,“有成千上萬的遊客,男女老少。當我在這裏看到中國人時,他們都很高興,並跟隨我。”最讓人感動的是,在瑞典,賓純等人劃船時,顏回突然感到腹痛,主人立即上岸找藥。"店主看到中國人,慷慨地答應並懇求鄰居."當他遊覽回來時,店主說:“妳們國家從來沒有人來過這裏。今天,我的大人有幸在我們的城市,我願意盡壹點綿薄之力。”說完,“不收渡船,劃船走了”。賓春還發現,許多西方文化界的學者對中國文明表示欽佩和興趣。在法國,他拜訪了法國“翰林”茹涼,並進行了友好交談。茹涼精通中文,翻譯過《四書》、《聖紫晶》等中國書籍。在俄國,他結識了壹位老學者,這位老學者“能抄錄滿文和漢字,極其精通”。與這些漢學家的交流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其次,賓春記錄了自己在西方的所見所聞,開闊了國人的視野。就像剛從暗室走到陽光充足的地方的人,被很多沒見過沒聽過的東西弄得眼花繚亂。主要記錄了以下幾個方面:1。沿途風景。比如對馬賽城市風光的描述:“市場繁華,樓房都是六七層。雕刻的柱子和彩繪的窗臺高高掛在空中...街巷相連,城內燈火密如繁星。”他們參觀了英國的宴舞宮,那裏“地毯用霰石鋪成,兩邊種著花,麥草滿磚,燈火輝煌,沒有黑暗”。他們還參觀了動物園,那裏有許多奇怪的鳥和動物。震驚於西方的繁華與奢華,賓純驚嘆於倫敦的英國王子,說:中國的使節從來沒有去過外國,這次奉命出行,才知道海外有這麽壹個景點。參觀完瑞典皇宮後,他也表達了“使節靠近了才知道有這麽壹個景點”的感慨。2.西方的新事物。對於第壹次出國的賓春來說,確實看到了無數新鮮事物。他壹壹介紹了歐洲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常見事物,認為“每壹種方法都別出心裁,不可思議。”比如消防艙(電梯)可以容納六七個人,可以開到頂樓;壹個黑暗的信息(鈴)可以通過按下它來告訴壹個房間正在呼叫人們,壹個信息也可以。賓純在歐洲坐過很多次火車,描述得最具體:“壹排有五六十節車廂,用鐵環連起來。第壹輛車是打火機...第二輛車裝的是煤,會和它壹起用。第三輛車印著新聞紙,壹路上傳遞著信息。然後是壹、二、三等公共汽車。然後是行李和貨物。”他還用詩贊美火車的迅捷:“在路中間建壹個房間,按自己的意願停下來;六輪各有實力,何苦開?如果旺姆知道這種方法,他壹定會教全世界的車轍。“人們認為,只要妳坐火車,妳就可以比周穆王走得更遠,這就是所謂的“八馬三萬裏”。3.西方技術。濱春曾經在倫敦拍過照片,有過“西方攝影”的親身經歷:“對著鏡子照人,用藥汁打印紙,幾千張全是完美的。“他參觀了伯明翰棉紡織廠,並在遊記中展示了19世紀中葉歐洲機器棉紡織生產的詳細畫面。”從松緊帶的編織到紡紗和染色都是通過蒸汽輪方法完成的...織布機從不停止編織,每臺織布機兩三片由壹個人操作,從木棉優秀的時候算起,到紡織染色的時候為止。不超過壹會兒,也很快。" 4.西方民主政治。賓春並沒有對西方政治制度視而不見。他參觀了英國議會:“它高大寬敞,每個鄉鎮都有600人討論地方事務。".持不同意見的人會聽取他們的論點,然後實施。不能強,就強。”他還介紹了英國的基層民主制度,說“英國每個城鎮都有壹個人處理地方事務,比如古代治理郡縣的人”。賓春的海外考察引起了壹些開明官員和學者的註意,在國內也有壹定的影響。臨行前,國內著名學者徐繼畬、桑浦奇將他們的世界歷史地理著作《瀛寰誌略》和《國海祎凡錄》贈送給賓春參考。著名數學家李回國後,欣然為《乘車筆記》作序。李在序言中寫道:“中外皆有局限,如嚴而無使命。雖然他們雄心勃勃,但他們的夢想是徒勞的!”羨慕之情溢於言表。賓純回國後壹事無成,回國僅四年就去世了。粗略的遊覽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的想法。西部的勝利回到了氛圍還沒有打開的國家。傳統觀念的心理積澱和國內濃厚的排外氛圍,使他的思想無法擺脫聖教和詩教的束縛。但是,賓春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做了壹個中外比較。在感謝英國國王時,他說了這樣的話:“我來這裏十天,看到倫敦的建築用具制作精美,比中國的還要好。對壹切政治事務都有許多好處。”這說明賓春已經意識到了中國的落後,不應該盲目自大。所以回國後他就大聲疾呼:我們可以過去學習,但是好奇眼花了可以休息!長期以來,人們對賓春的歐洲之行評價不高。然而,沒有人能否認這個事實。從封閉走向開放,中國人走向世界,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而這壹過程的起點是賓春的歐洲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