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語文教師要用閱讀提升精神,用文字豐富生活,用優雅陶冶性情,用敏銳的洞察力洞察人生,用激情點燃學生,用嚴謹對待事業,用良知捍衛文明,用詩意行走人生。讀書,寫作,反思,勤奮,堅持,追求,把這些關鍵詞嵌入人生的旅途,路會越走越寬。
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要求教師與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具體要求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文化素養;要努力學習,認真研讀教材,在與學生的平等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實現教學相長;教師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這些實施意見對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當今新課改形勢下,應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筆者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師學習,學習和模仿名師的成長之路,學習和實踐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自我對照,自我拉扯,應該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壹、走進名師課堂,感受課堂魅力
每當我們在課堂上聽名師講課時,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第壹,他們語言流暢,感情飽滿,教學態度自然大方,背誦酣暢淋漓。所以,錘煉基本功,充實自己,打造“自我硬度”,是語文教學成功的前提。
第二,課堂上呈現的教學風格不同。有的註重揣摩語言,有的註重問題牽引,有的註重閱讀理解等等。不同的文學題材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但通過大家的專註,也能看出大家對語文和課文的掌控程度。沒有確定的教學方法,但首要的是對文本的準確解讀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獨特的課堂教學。
第三,它們都顯示了漢語的生命力。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源泉,教師飽含深情,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師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語文是壹門活的學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的對接。課文中豐富的內涵有賴於學生的理解,但也有賴於老師的覺醒。如果老師死了,枯萎了,精神疲憊了,情感枯竭了,怎麽讓學生投入到語文學習的生活中去?
第四,教師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豐富的知識修養是語文教師展現和探索的不竭源泉,教師資源體現在知識修養上。知識修養的外在表現是課堂上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而教學行為又包括控制課堂的教學智慧。名師在課堂上的展示,從他們對語言的運用程度,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豐富的語感和文學積澱,以及很強的臨機處理問題的能力。這種從容大度的能力來源於自身的知識修養。語文教師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成為學生理解的向導和課堂教學的資源。
聽青年名師歷史建築,感覺他的課在山中挺拔,在深海壯麗,在藍天空靈,在大地深沈厚重。好像沒有壹個多余的細節,沒有壹個多余的詞。他的課不是壹個簡單的“美”字可以形容的。真可謂“如行雲流水,始無定質,終有正道,止不住。”他的語文課,展現了語文的文化內涵,語文的主體人格,語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語文課是真正的語文課。
在贊嘆歷史老師上課的同時,筆者也壹直在思考,為什麽能把語文課帶到這樣的狀態。看了他的《壹路有書》《語文教師的文化思考》等文章,豁然開朗。因為這本書給了他太多的深刻、優雅、堅毅、偉大、正直、執著、善良和智慧...因為他想“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貼近教學實際,更符合認知規律,更受學生歡迎”,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文化底蘊深厚、健康和諧、個性鮮明、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壹堂好的語文課,隱藏著壹個語文老師的勤奮、良心和探索。我想,如果每壹個語文老師都能像歷史、建築老師壹樣上語文課,那對現代學生和我們語文教育圈來說,真的是壹種幸運。我相信,只要我們有這樣的願望,並能付諸實踐,我們的語文教學壹定會取得進步。
二、進入名師課程,解讀成長秘訣。
怎樣才能成長為壹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解讀我國名師尤其是青年名師的成長經歷,我們發現他們的人生歷程中隱藏著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壹:閱讀
中國老師因為平日忙於上課、批改作文、做學生作業,讀書很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些名師也和我們壹樣,曾經面臨過,現在仍然面臨著同樣的現實問題。有些名師成長的環境甚至比我們差,但沒有壹個人不博覽群書,喜歡讀書。在這方面,老師對歷史和建築的感受很能說明問題:“我幾乎苛刻地設定了每天的閱讀量和寫作量。壹開始,我極其不舒服。經常和自己打架,但後來很默契,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僅2005年上半年,我就看完了季羨林、馮友蘭、李澤厚、周、沈誌遠、朱永新、肖川、海德格爾的十幾本書。“每個人都有懶,關鍵是如何克服。石老師無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優秀的老師都有非常的讀書情結。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文史哲什麽都愛看,就是不愛看參考書”;以勤奮著稱的清華附中特級教師趙千祥說,他能做的就是先飛起來,不停地飛,背古文,背單詞,讀《辭源》《辭海》,沒日沒夜地沈浸在古今詩詞鑒賞中。張家港高級中學校長高萬祥的書房,“展示了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思想精華,就像壹個擁有百萬精兵的將軍,他的每壹個‘士兵’幾乎都是人類思想的集大成者”。
縱觀名師讀書史,筆者認為讀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知識的積累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壹種習慣,壹種意識,更大程度上是壹種生活形式。
它能讓妳的思想保持新鮮,讓妳的激情保持活力,讓妳不會迷失在世俗的瑣事中,卻能時刻保持新的憧憬和戰鬥姿態。這種精神建設的力量,不是任何金錢或權力所能給予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是語文教育的溫床,語文教師的心靈發展史決定了他的教學境界。所以,筆者強烈建議對中國教育感興趣的老師來學習。
關鍵詞二:寫作
“語文老師要熱愛寫作”,這是南師大附中教師王東升的話,也是名師的心聲。王先生壹直喜歡寫作。中學工作後,他寫了近百萬字的教學筆記和工作隨筆。從1988開始為報紙寫專欄隨筆。在過去的十年裏,他發表了近2000篇散文和隨筆,出版了四本書。其中,《中國人的人生觀》和《中國人的就業技巧》在臺灣省出版,翻譯成韓文,在首爾出版。他說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他還說:“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散文家,我是語文老師,寫作只是我的習慣。”我喜歡寫作,因為我覺得每壹次寫作都是發現,都是創造。同樣,在我的作文教學中,我也告訴學生發現和創造的快樂。如果壹個老師不愛寫作,他的學生會愛寫作嗎?寫作沒花我多少時間,卻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多新的想法。因為畢竟寫作需要發現,需要思維,需要語言的訓練,而這些都是語文老師的基本素質。我的很多同事都公開發表過文學作品,在這壹點上他們都有同感。語文老師不會寫字,會不會被當成假的?"
作為壹名普通教師,我也有同感。現在的語文老師,壹般都不會寫字,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但在作文課上可以講講“思路和技巧”。其實就是白費口舌,妳應該知道“春江水暖鴨先知”。“讀”是“寫”的源頭,“寫”是“讀”的升華。讀寫結合,才能穩步成長。寫作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另壹種生活形式。所以,筆者要呼籲:語文老師,請拿起妳的筆,扔進水裏!
關鍵詞三:向學生學習。
很多同事習慣擺架子當老師,以為只有這樣老師才有尊嚴,才會被尊重。事實並非如此。那些優秀的老師的壹個共同點就是貼近學生,向學生學習。
江蘇省首批名師蔡明說:“我總是關註學生的需求和願望。學生指出提高閱讀質量很難,於是我和學生壹起研究閱讀的特點和本質,總結規律和方法,寫了壹篇關於閱讀的論文;學生指出,自己的作文水平很難提高,尤其是差距較大。我和學生壹起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表達生活,圍繞作文進行課題研究,寫文章。我的教學水平提高了,我的學生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經常向學生宣布自己教學想法的火花,引起他們的討論,並要求他們選擇最佳方案,這使他們受益匪淺。他的語文課實現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敞開心扉,進行真情大碰撞”。教師在向學生學習中增加了實踐技能,這就是“教學相長”。
經常深入學生的老師也會覺得,從學生身上得到的不僅僅是教。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程響總結道:“多年的教學工作讓我認識到,好老師也是有學生支持的。沒有學生的督促,就沒有老師的成長。.....學生對我的啟發性影響不僅限於學習。在生活中,學生的優秀品質也值得老師學習。”
關鍵詞四:反思
當今教育界正在倡導做學者型教師和反思型教師。什麽是反思?“民主教育”的代表李鎮西老師解釋得很好:“同樣兩個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到學校工作,勤奮工作。三年過去了,其中壹個進步不大。最多是他教的學生考上了更高壹級的學校,而對方老師則是碩果累累。原因是什麽?原因是前者每天努力應付麻木。他表面上幹了三年,實際上只幹了壹天,因為他每天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而後者真的幹了三年,每天都在用壹個思考的大腦工作。這就是我所說的反思型老師。所謂反思,在我的語境中,不僅僅是‘思考’,而是壹種教育狀態,即不斷調整、改善、提升自己教育素質的行為。.....具體來說就是‘四個不停’:不停地練習,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李老師本人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從他剛剛參加的“未來班”對教育的浪漫嘗試,到班級管理民主化對教育的現實探索,再到“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理念,踏上教育理想主義的航程,20多年來他腳踏實地地踐行著“四個不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關鍵詞五:勤奮與堅持。
成長是壹個不斷向同壹個方向攀登和超越的過程,必須經歷“艱難困苦”才能“成功”。所以,要想成為壹名優秀的語文老師,壹定要勤奮和堅持。著名特級教師陳鈞在《點燈賦》中寫道,他回憶自己的經歷:“冷亭點燈,終身難忘。我曾經在燈下背誦過民國時期出版的《辭海》中的條目...我曾經在燈下寫過壹系列經典文本的評論...我寫了壹篇大概兩米高的稿紙。現在回想起來,我為當時自己浸潤性的寫作而慶幸。那時候沒有功利思想。只覺得壹攤開稿紙,就找到了生命飛翔的天空。夏天,簡陋的房間裏沒有電風扇。我赤膊上陣,桌子底下放著壹桶涼水,腳插在裏面,脖子上圍著壹條濕毛巾,門窗緊閉,壹切都是寂靜的,只有我思維的車輪在響...經過‘光’的洗禮,我上課總是神清氣爽。”
這種努力和執著的精神是每壹個成功人士都具備的。“立體教學”的創始人孫老師也說過:“暑假裏,天氣熱的時候,我就在脖子上掛壹條濕毛巾,穿短短褲,鎖上門,使勁出汗;寒假第壹天下午就回學校了”;特級教師孫漢洲生病期間,有半天時間在吊針。“但他利用吊水時間看教材,用激素治病,晚上難以入眠。我化不利為有利,開夜車,重新學習了12的中學語文教材,做了3000多張讀書卡。不再需要打針吃藥的時候,專著《中學實用修辭學》成了初稿”;特級教師李震要求管理員下班後把他鎖在圖書館,以便為他在進修期間爭取讀書的時間。著名青年教師石堅曾住在學校存放油罐的工棚裏。刺鼻的氣味、潮濕的地面和薄薄的屋頂經常暴露在夏天的烈日下和冬天的嚴寒中。正是這個棚子裏的生活,塑造了歷史建築堅強的性格和不屈的意誌。寒冷的冬天,雪花飄飄。在寒冷的冬夜,他經常被飄進棚裏的雪花吵醒,睡不著覺。這個時候,只有讀書才能驅散他身上的寒氣。於是他在棚子裏讀了很多書,古今中外,尤其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的壹個情節深深打動了他:當安德烈公爵受傷躺在戰場上時,是俄羅斯的藍天、遼闊的草原和奔騰的河流,是大自然和天地之美拯救了他。這時,石堅振作起來,看著外面漫天飛舞的雪花,埋頭看書。棚子裏的生活讓他至今難忘。每當他提起這段往事,歷史建築總是說:“當妳被它打敗時,那是妳的恥辱;當妳戰勝了它,那就是妳的榮耀。"
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高文憑。教師程響、韓軍、陳軍畢業於師範院校,教師李維東、蔡明、史建柱來自師範學校,教師高萬祥、徐敏南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後成為代課教師。很多人壹開始並沒有幸運到名校任教。老師蔡明畢業於蘇北壹個每年高考都剃光頭的鄉鎮。有些教師的教育探索不是很早就開始了。趙千祥老師直到45歲才開始教改。正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們的今天。在他們的人生舞臺上,鐫刻著最清晰的足跡,是勤奮和堅持。
關鍵詞六:學會做人。
青年教師尤其要註意這壹點,加強修養。有個性有才華的年輕人很容易依賴自己的才能,容忍異議,拒絕聽取批評。自我堵塞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通道,無異於延長了成長的道路。人生不成功,事業難有大成就。作者在這方面有壹個教訓,程響先生的經驗應該受到重視。
程老師認為,年輕人有自己的主見是完全應該的。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不矛盾,只是他壹開始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辛辛苦苦準備的課被別人批評,他接受不了。他總想爭辯幾句。壹位老教師告誡他:“別人給妳提建議,對妳有好處。妳可以拒絕接受他們,但妳應該永遠虛心傾聽。妳跟他爭論,他也不會再跟妳提了。沒人給意見,妳還能進步嗎?”這讓他深思,他反思道:“自我改造是壹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夠在痛苦中磨練自己,有很多收獲。從那以後,我壹直嚴格要求自己,不僅在業務上有所進步,在待人接物上也很成熟。壹個人真正的成功不僅僅是專業技能上的成功,更是人生的成功,壹個教育者應該是全面發展的。明白這個道理,我會聽任何人的意見。我覺得我能在語文教學上有所建樹,離不開前輩的教導和同行的幫助。我也意識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不壹樣的。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缺乏這種能力的時候,就要特別註意借助外界條件來提升自己,增強自覺性。如果說我在思想認識上有進步,那是外界因素對我的良好影響提高了我的覺悟。”
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謙虛,要勤奮,要好奇,但永遠不要忘記自己,不要成為壹群以老師為恥的人。有必要重溫壹下先賢的兩句名言:“有三人行,必先師焉”和“學他人之道,必先師焉”。
第三,走進名師思想,了解教學特點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原省級語文教研員吳心田先生,撰寫了近百篇語文教育文章,50多萬字,出版個人文集34萬字。他應邀在全國各地舉辦了近100場講座,並編寫了30多種書籍。培養了程響、史建柱等壹大批優秀的青年語文教師。他的成就,他對語文教育和研究的熱愛和堅持,他的正直品格,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領域廣受贊譽。古人雲:“大道無聲,善如水。”基於他對語文教育和語文教師的熱愛,他灌輸並提出了語文教師的八項基本素質:
1.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是教師的首要道德要素。
2.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3.具備必要的靜態和動態的語文基礎知識。
4.對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有正確的認識。
5.具備這壹時期語文教學的基本組織能力和壹定的教學藝術。
6.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在教學中運用的能力。
7.具有改革創新精神。
8.有開闊的視野和壹定的研究能力。
吳老師還為我們總結了語文教學的五大規律:
1.體現了文與道的統壹,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
2.認真研讀文本,品味文本,感受文本。
3.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4.體現教師、學生、教材的融合。
5.註意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理解與運用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吳老師說,做壹個有思想的語文教師,要有創新,要有獨到的見解,要探索出壹條符合語文教學規律,適合我們課堂教學發展的特色之路。
在老壹輩名師的指導下,歷史與建築老師走出了壹條中國教學特色之路。
石老師的語文觀是壹門學科嗎?人生?生活。在歷史建築看來,語文是基礎學科的基礎,是生命交流的工具,是生命提升的支點。壹個人壹出生,就走進了國學的廣闊天地。從此,他的生活充滿了思考和獨白,講述和爭辯,閱讀和寫作;在他生活的海洋中,有著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為此,歷史老師大膽創新,註意讓學生平等參與教學,科學設置問題情境;註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感受母語的魅力。他認為,語文課堂的魅力不僅在於語文的個性,還在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在於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談到好課的標準時,他說,課堂是師生生命的家園,好課應該是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追求平淡、豐富、充實、紮實、真實的課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是平等的“首席”,與學生壹起演奏優美的旋律;教師要做“配角”,襯托學生的光彩;教師要做“熱線”,讓學生永遠感到新鮮新奇;教師要做“導遊”,引導學生探索幽僻之處,領略險峰無限風光。
石老師認為壹篇好的作文要做到“五言二真”。“五言”即言有實質、言有秩序、言有道理、言有色彩(文采)、言有新意。“兩真”即真情實感、真知灼見。
石老師做了八個有特色的語文“項目”:
1.綜合閱讀-提高人文素質2。細讀——理解母語的魅力
3.師生共同書寫——促進* * * 4共同發展。重讀經典——重溫心路歷程。
5.話題探索——培養學術意識6。編寫教材——鍛造自學能力
7.與經典對話-汲取傳統營養8頁。學習日誌-標準化學習過程
石老師認為“語文學習的延伸等於生命的延伸”。從人際交往到國際交往,漢語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小說的曲折,戲劇的沖突,也有詩歌的意義,散文的優雅。壹個語文能力突出的人,可以通過適當的自省和反思,隨時調整自己,以恰當、自然的形式和內容表達自己,體現自己深刻的人格魅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會逐漸把母語水平作為衡量壹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重要標準。在中國人的大力支持下,壹個人的言行舉止會體現出文明、自律、謙虛、幽默、深刻、自信。
歷史建築把中國人提升到生活的高度。他認為這是語文的最高境界,已經超出了學科和生活的範疇,進入了壹個人甚至壹個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國人所承載的文化、思想、觀念和傳統將深刻地影響著生命和精神的進化。在這個境界裏,我們不難理解,壹個文學大師可以成為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的精神領袖。我們不難理解,壹本名著可以支撐壹個窮人不斷追問自己的靈魂。我們不難理解,壹個傑出的詩人,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選擇了壹個血色夕陽。從這個角度來說,愛語文就是為自己的精神家園蓋房子;熱愛語文,是給心靈補鈣;愛語文,就是讓壹個人帶著聖潔和自信走過每壹個人生驛站...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和他們類似的經歷,甚至可以走上名師的講臺。可惜我們沒有成功,因為我們缺少的是執著追求的精神和敢於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視教書育人為終身事業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師們,雖然我們沒有顯赫的地位和豐富的物質,但我們仍然要肩負起教育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我們要和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拓者、指導者、實踐者壹起,堅守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陣地,遠離浮華,摒棄雜念,堅守像《麥田裏的守望者》霍爾頓那樣美好純粹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