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我壹直聽說洞庭湖,
現在我終於爬上了這座塔。
我的東面是吳國,南面是楚國,
我能看到天地無止境的漂浮。
但是親戚朋友都沒有給我消息,
我又老又病,獨自和我的船在壹起。
這座墻的北面有戰爭和山脈,
在欄桿旁,我怎能不哭泣?。
杜甫詩歌欣賞
大歷三年(768年)春,杜甫從成都流浪至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後出川東,途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冬遷湖南至越州(今嶽陽市)。
《登嶽陽樓》是這壹期的代表作。
這是壹首五言律詩。第壹副對聯是壹組嚴整的句子。
嶽陽樓久負盛名。杜甫“聞”其名,未見其名。今天,他不僅看到了,還“上去了”。那種喜悅情不自禁地湧入詩中。“昨天的消息”表明他渴望和向往了很久,“今天的消息”指出了他願望的喜悅。壹般來說,五律第壹聯不必反對。詩人之所以用對偶句,是通過這種嚴謹的對仗,強烈對比自己的前世今生,強調爬樓梯時的喜悅。從結構上來說,這幅對聯切入了詩歌的話題,造成了全篇寫風景,抒寫情感。
登嶽陽樓是為了欣賞洞庭壯麗的景色。平行對聯緊扣第壹聯的“頂”,寫上樓後所見。洞庭湖氣象萬千,風光無限,詩人抓住了洞庭湖最顯著、最典型的特征——壯美來描繪。“歡”字被詩人寫得鏗鏘有力,仿佛吳楚遼闊的地域被洞庭湖的波濤撕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漂浮”這個詞有壹種非常明顯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含了整個世界,主宰了他們的沈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漲落而浮沈,壹幅壯麗的畫卷呈現在讀者面前。
這兩首描寫洞庭氣象的詩,成為千古絕唱,令歷代詩人和詩評家折服。宋代劉說,“百代大氣壓是五言的絕對力量”(楊倫《杜氏經全》)。到了明代,王思遠認為這兩句話“成就了大觀,後世詩人,哪裏會措手不及”(《杜毅》卷十)。對這兩句話的推崇可謂極致。孟浩然曾以“雲夢霧繞嶽陽”的詩句描述洞庭湖的壯麗。清代詩論家沈德潛比較這兩句詩說:“孟向陽(指孟浩然)其實是用三四種語言寫洞庭的,只是用了想象的寫法。”
(《唐詩別集》卷十)指出了兩聯在“實”與“虛”方面的區別。孟浩然的詩是,他只通過寫洞庭湖風光來表達個人“欲渡而無舟”,想當官而不被引見,卻又不能不局限於個人的官位得失。
杜甫不僅從洞庭湖寫到江南,還從江南寫到天、地、日、月。從這個無比廣闊的視角來描寫洞庭湖,從更大的空間範圍來展現洞庭湖的恢弘大氣。這當然和杜甫的擁抱有關。終其壹生,“憂民生,惜社稷”(楊倫《杜氏經全序》),時刻把人民的安危和國家的命運放在心上。因此,在他眼裏,他不僅僅是壹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甚至是甘昆;他心裏不僅有自己,還有世界人民。這使得他的兩首詩比孟浩然的更有氣勢,更驚天動地。所以西青詩論說“偉大不同於其他流派”,但不要把幾朵雲和夢吞在少陵的胸膛裏。
接下來,詩人從前四句的風景轉到後四句的抒情。親友阻隔,老病舟為伴。壹個是“壹無所有”,壹個是“孤獨”。感情色彩特別濃,用詞很準。此時,已經57歲的杜甫病重,失落無助,晚景淒涼。在廣闊無垠的世界裏,詩人感到孤獨,想起漫長的人生道路和經歷過的種種磨難,更是傷心欲絕。這個時期包括詩人對過去的痛苦回憶。黃生說:“景色如此遼闊,自我敘述如此孤獨,詩境有寬有窄,各有不同”(蒲啟龍《讀杜新解》卷三),點出了詩人心境的起伏和詩人的巧妙表達。詩人用這種寬闊與狹窄的鮮明對比,更突出地描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正如蒲啟龍所說,“不廣則狹不苦,窄則狹,境界越寬越空”,起到了相映成趣的作用。這幅對聯從景物描寫到抒情,從眼見到所感,從寬泛到狹窄,從登船的喜悅到人生體驗的蒼涼,結構嚴謹,層層變換,步步深入,展現了杜甫嫻熟的詩歌表達技巧。
在詩的結尾,詩人從窄處跳到了寬處,從個人跳到了國家。十年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從此洋人入侵,民不聊生。詩人怎麽能不擔心呢?這年八月,吐蕃入侵,首都戒嚴,邊境地區駐軍,戰事頻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馬使朱等人作亂,殺了我使李懷賢,自稱留守,逼朝廷認他。這就是所謂的這堵墻的北面有戰爭和山的歷史事實。
想到這裏,詩人忍不住哭了。在這些淚水中,有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有對晚年孤獨的傷感,有對國家未來的焦慮,有對不能報效國家的自我哀悼。最後壹個環節,詩人從個人擴展到國家。“此墻以北有戰有山”壹詞,說明詩人胸中有黎族之國,胸襟極其寬廣,與洞庭湖的遼闊壯闊氣象相得益彰,相得益彰。六早青嶽陽樓
戴復古
袖劍飛起。
洞庭草,秋水深。
嶽陽樓上,波光粼粼,幾乎是披著。
妳不必帶酒上船。
問誰倒的酒?
改變世界,君山壹點,自古以來。
戴復古詞賞析
戴復古壹生落魄,浪跡江湖,所到之處,他常常唱起歌來。他遠離官場,有著相對自由的心靈和超然的情懷,不需要貪婪,所以他的內心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祖國的陌生山河,時刻銘記抗金興國的大業。當他登上飛機時,他的愛國自豪感油然而生。這個爬嶽陽樓的作品就是這樣。
據《唐才子傳》記載,呂洞賓酒後嘗嶽陽樓,留詩壹首,曰:“袖中青蛇(指劍)豪放。嶽陽三人不知,浪音飛臨洞庭湖。”戴復古是壹個南北方的遊子,他有壹種英雄氣概,這與呂洞賓詩歌中表現的氣質相似。這裏借用壹下,表達壹下去洞庭旅遊的感受。我壹開始就樹立了壹個浪跡江湖的詩人形象,和那些輕歌曼舞的人很不壹樣。“洞庭草,秋水深”,草,湖名,是洞庭湖的壹部分。八百裏洞庭湖,以浩瀚汪洋著稱。在這裏,作者只用“深”字來簡明扼要地概括其特點。此時,天氣更開闊了。此外,句中的“秋”字,既指明了爬樓梯的季節,又為後面的“秋落花落”和“改變世界”做了鋪墊,同時也襯托了作者蒼涼的胸懷。
《滿天》仍寫洞庭:“秋水深”意味深長,足見其遼闊,互相配合,深情至極。“在嶽陽樓上,妳可以很快地穿上妳的翻領”,塑造了壹個獨立建築,讓風吹開翻領的詩人愛國者形象。“自然”和“墜入空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風,更是因為深秋的水和無邊的浪的感染。總的來說,最後壹段詞的風格帶來了逃避,作者登樓的快感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下壹部片頭,詩人筆鋒急轉,“快”的意思頓時波瀾起伏:“不用帶酒上船。問有沒有酒,誰來倒。妳不帶酒的原因是沒人會倒。靜下心來,感到無限的孤獨和悲傷。
這部電影真的是壹個轉折點。縱觀全詞,第壹部寫的是美景,第二部表達的是繁華與浪費的感嘆,兩部電影的情感是不同的。但這兩句話自然轉折,達到“啟他意”的目的,可視為“天資最高者”“改變世界,君山壹點,自古及今”的傑作,揭示了主題。戴復古生活在南宋末年,當時收復北方領土無望,南方局部治安局勢也處於動蕩之中。所以,面對“壹點點”自古不為所動的君山,詩人難免會想到被踐踏的“龐大”的中國。然而,當時的統治者茍延殘喘,或者說勉強度日。誰* * *能喝作者的酒?
由此可見,上面的“不用帶酒”壹詞包含了無限的感情,而這裏的“改變世界”壹詞,真的是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世界”才是作者真正在意的地方,也正是因為這個“改變”壹詞,作者才把美麗的風景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壹起,進而對事物產生傷感。南宋很多詩人都受到辛棄疾的影響。戴復古在《望江南》壹詩中說“詞曲風格有嘉軒之風”,可見他也有意學嘉軒。但他的學習不是模仿,對賈萱參加抗金鬥爭沒有真實的體驗。但他長期處於下層社會,歷盡滄桑,所以對抵禦金復興的需求特別強烈,這使他在審美體驗上接近賈萱,常常在當下和當下抒發情懷,如“把世界變得最好壹點,把山變得好壹點,自古及今”壹詞,不過是審美境界的自然展現,而不是生硬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