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精彩講義]:張春意:詩歌創作漫談(五)

[精彩講義]:張春意:詩歌創作漫談(五)

論詩歌創作(5)

主講人:張春義

八、詩歌的“可讀性”

人們經常用“可讀性”這個詞來評論詩歌。

詩歌的可讀性如何?是壹種魅力,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引起讀者的心* * *聲,受到讀者的欣賞或喜愛。

魅力何在?是詩人用詩歌語言藝術表達的個人情感和靈性,內容是思想和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詩歌的靈魂,語言藝術是詩人情感和靈性的表達,二者共同構成了詩歌的“魅力”。

韻味是詩歌的生命和魅力。有些詩有主題,沒有韻味,如同嚼蠟,不被讀者欣賞。這就是“沒有可讀性”。可讀性也是壹首詩的標準,不管是不是好詩。

那麽,什麽樣的詩才是好詩呢??

首先,壹首詩要想成為壹首好詩,就意味著要在所有的舊事物中發現和發現新事物,也就是發現已經被揭示的事物的另壹面。凡事都有兩面性,所謂跨嶺成峰,遠近不同。這裏有兩個要點。第壹,妳是否獨特地發現和發現了別人不曾發現和發現的感情,即詩歌的獨特性和獨創性。哲學家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詩人也是如此。作為思想家,詩人很難改變這個既定的世界。但是,這並不妨礙詩人改變看世界的角度。如果他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會呈現出不壹樣的樣子。要寫出讓人眼前壹亮的作品,需要詩人寫出“與我們通常接受的方式不同”的東西,這就是創造力。崔豪寫黃鶴樓的時候,李白不敢寫,只留下壹句“眼前有壹景,崔豪在上面寫了壹首詩”的感嘆。因為李白在這個舊東西裏沒有發現什麽新東西,黃鶴樓,或者他能發現什麽,崔豪先發現了。所以李白不得不感嘆“眼前壹景,崔豪詩在其上”。

第二,妳發現了壹個新的角度,新的東西。那麽,用什麽樣的語言來說這個東西,這是壹首詩的基本要素,也是壹首詩好壞的重要標準。

換句話說,壹首好詩至少有兩個指標:它提供了壹種獨特的審美體驗;提供了獨特的表達方式。兩者不可分離。

再次,壹首好詩必須有強烈的人生追求、社會關懷和情感寄托。

“家國情懷”是壹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的深深熱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壹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密碼。對於今天的詩人來說,透過作品所傳達的文化底蘊,尤其是透過作品,可以看到詩人對家國情懷的無限投入,這無疑增加了詩歌本身的沈重感和歷史感。這樣的作品無疑是好作品。

阿清詩人何在《與王居士論詩》中說:自己寫的詩,壹定要大聲讀出來。我沒有理由讀不下去,沒有憤怒讀不下去,沒有情感讀不下去,沒有文字讀不下去,沒有意圖讀不下去,沒有困惑讀不完。

何的這段話包含了評價詩歌質量的標準。

第壹,“不講道理我讀不下去。”這是為了強調詩歌構思的重要性。無論感性還是理性,壹首詩想表達什麽,作者首先要明確,是為了目的。誌向的高低決定了詩的基調。詩歌雖然強調抒情,但也需要感性。在情感上,詩中表現出的哲理就像壹只只撥動琴弦的手,撥動讀者的心弦,讓人讀後感到激動。在詩人和讀者之間形成壹種互動,這是心靈的理性契合。

第二,“不中氣,讀不下去。”齊與詩是壹致的,無論豪放還是婉約,無論高亢還是低沈,無論是華嶽的幹雲還是黃河的九歌。所以,繁華者,不只是高調,也是持續的。持續的繁榮,稱為氣,也與節奏有關。古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平仄節奏自有其美,各種技法的運用也能使節奏鏗鏘,朗朗上口。忽略節奏,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詩歌,很難背誦。原因是氣是間歇性的,難以壹蹴而就。我們在讀壹首詩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別扭,這就是魅力差的原因。

第三,“不是真的我看不懂。”愛情是詩歌的生命。古人常說:觸人心者,先不憂情。壹首優秀的詩歌必須包含感人的真理。只有字字句句都充滿真理,讀者在閱讀時才會與作者產生* * *聲,或悲或喜,或感慨萬千,或怒不可遏。反之,壹篇沒有感情的文章就像壹棵沒有生機和活力的枯樹,自然也就沒有吸引人的風景。

詩歌的真情,雖不震撼,卻能點燃作者,感染讀者。愛情不是真的,就是無病呻吟。背誦所有的概念嘗起來像嚼蠟。只是推理,那不是詩。以理服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都是好詩。

第四,“字看不懂。”詩歌的語言比小說和散文要求更高。篇幅有限,要求文字必須簡潔。不僅簡潔,而且追求美。這就是優雅二字。塗油不是詩。妳可以把白話放進詩裏,白話放進詩裏,壹定要剪裁得當,和諧壹致。畫有寫意和工筆,詩也是五花八門。風格可以不同,但語言要有講究。遣詞造句,用詞精煉,出神入化,鬼斧神工,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五,“無意中看不中。”從開始到結束尤其重要。作曲時,按下第壹個鍵,旋律就確定了。隨著馮明的第壹聲,這頓午餐非同尋常。壹句話壹旦造出來,就會贏得讀者的心。不管是平淡無奇還是波瀾壯闊,壹定是出乎意料的有趣。* * *明,從這壹刻開始。要達到這種效果,就不要“始於無心”。這裏的“意”不是指詩的立意,而是立意。想法必須是巧妙的,新的和奇怪的。

第六,“文章不混,看不下去。”“混”是含蓄的。不僅文字看似山不喜太平,詩歌也特別講究話不盡,意不盡。如果說代禱是詩歌的生命,那麽含蓄就是詩歌的標誌。寓意尤其體現在結尾。結局往往是壹首詩的升華,可以三嘆而唱,也可以戛然而止。但必如“孔雀東南飛,飄零五裏”,余音繞梁三日。就像有人說什麽是幽默,讓人壹下子笑出來的才是搞笑,讓人思考後笑出來的才是幽默。詩歌也是壹樣。好的結局足以讓人回味無窮。當壹首詩結束時,讀者繼續回味和想象,並參與再創造。這是進入好局面的方法。

在這些的基礎上,我再補充壹點:除非語氣悅耳,否則看不懂。我們知道,格律詩的形式是格式,格式包括平衡和粘合,格律詩的規律是音律和節奏。合在壹起,他們被稱為米。詩歌有詩的調子,就是說不僅要符合格式,還要符合韻律和節奏。任何文章都是壹個完整的整體。如果脫離了這個整體,就不完美了,就像唱歌壹樣。妳跟我唱的話,會跑調,會跑調,歌也不好聽。寫詩也是如此,離不開格律詩本身的風格。格律詩的格式我們都掌握的很好,但是格律詩的節奏掌握的比較難。讓我舉兩個關於格律詩的例子:

褚廣西的石亭

從深山裏來,有壹個真實的空間,花兒都在西邊。

宮殿從下面看很小,門廊從上面看很深。

園花落池,天聞松。

君子又識我,焚香期轉心。

這首詩的結尾是:於,蕭,水,我。按照普通話,所有的發音都是重音,形成每句話“上角挑”,給人壹種煩感。

劉長卿《尋洪尊師》

古木無地,客家人尋羽。

道書堆玉匣,神仙堆綠雲。

誰知道鶴什麽時候老了?韓梅沒有做花。

山中不相逢,朱砂何處融?

這首詩中的句尾詞:地點、案情、年齡、視線都是清音,形成每句話都會下沈的感覺,讀起來很不舒服。這個術語叫做“白足同源”。

用韻不和諧,影響詩歌的抑揚頓挫和自然流暢的美感。所以創作的時候要註意。

除了“白腳同調”,調性上的問題還包括嘴別扭,也就是說說話別扭。《紅樓夢》第三回、第五回,迎兒說:“我的名字本來是兩個字,叫黃鸝,姑娘不好意思說,就叫迎兒,現在沒了。”黃鸝為什麽會尷尬地哭?是因為這兩個詞發音相似。雖然分別屬於前鼻音和後鼻音,但我們讀起來還是覺得別扭。秦牧在《從海中拾貝殼,掌握語言藝術,搞好文學創作》中說:“壹句話全是含糊不清的話,或者是壹連串的句子,結尾的話全是平的或含糊不清的,不太好看。”也就是說,同韻的詞用在壹句話裏。讀書破壞了格律詩的美好效果。這壹點也要註意。

我再舉壹個關於詩歌可讀性的例子。

最近有個“巴山杯”全國新農村詩歌大賽,壹等獎頒發後,在網絡詩歌圈引起軒然大波,紛紛表示不能接受這樣的玉樓。先來看看獲獎作品。

巴山杯詩歌比賽獲獎作品公布壹等獎;

玉樓春,壹個老農的話

自從土地承包後,似乎很難騰出足夠的精力。正因為吃了定心丸,田暢的金人長肉了。

每棟別墅都是壹字排開,收益率高不擔心網上銷售。小康是老皇帝了,還是要加油,擼起袖子。

這首詩的優劣我們暫且不作評論。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們來對比壹下古人的玉樓春作品。

玉亭春;玉樓春

宋松齊

東城漸漸覺得風景不錯,皺皺巴巴迎客人。青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滿春意。

浮成長討厭少快感,卻願意愛壹個女兒,微笑。為妳飲勸夕陽,留壹夜花間照。

讀宋祁的詞,不用解釋就能讀出美感,宋祁也因這首《玉樓春》而被譽為“紅杏史”。這壹次巴山杯壹等獎,感覺會有壹種土氣的味道。感覺就是壹堆口號,鏗鏘有力,但作為詩歌,沒有藝術價值。大家壹定要記住,詩歌是壹場春雪,是壹種精英文化,是歷代知識分子心血和智慧的結晶。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審美情趣是詩歌的顯著特征。它是中國文化金字塔上的壹顆明珠。“詩歌要接地氣,要通俗,要大眾化”的論調,讓廣大詩歌愛好者走入了誤區,迷失了詩歌發展的方向。那樣的話,勢必要降低高水平文藝的標準來容納和適應低水平。這是不對的。

九、修改成文章

作品寫完之後,修改就成了詩歌寫作中必不可少的過程。創作和制作某種工藝品是壹樣的。初稿寫好了。就像壹件剛脫坯的手工,難免有粗糙的感覺。如果要成為壹件好的工藝品,還有壹個打磨的過程,體現在詩詞裏,那就是修飾。古代的著名詩人都很註重作品的修改,這個過程有時會重復。

對於改裝,古人這樣說:

“改新詩吟”(杜甫)

“讀新詩不厭”(蘇軾)

“臥南山改舊詩”(韋莊)

“詩不厭變,貴於精。”(謝榛)

杜甫為什麽要“把新詩改成長詩”?他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是“語言不到驚艷是不會停的”,也就是說,他不會停,直到能寫出驚艷的句子,看完還記得。這裏令人驚嘆的句子,並不是壹些新奇的,難以理解的句子。這是壹種有意識的創造行為。

這裏的修飾包括,首先,平、貼、對偶、押韻等等。其次是提煉單詞和句子。從大量的前人作品來看,好的有藝術性的作品往往是文字反復錘煉的結果。通常是壹字壹句的錘煉,才會提升整部作品的意境。關於遣詞造句的提煉,我們先來看兩個著名的例子。

書名為《李寧的隱居(賈島)》

悠閑地生活在這裏,很少有鄰居來,雜草叢生的小路通向荒野。

鳥兒自由地棲息在池邊的樹上,僧侶們在敲門。

走過這座橋可以看到葉原迷人的風景,雲的腳在飄動的巖石上仿佛在移動。

我離開這裏壹段時間,但我會回來,在約定的日期和我的朋友壹起退休。

這是唐代詩人賈島的壹首詩,對聯中“叩”字由來已久。當時賈島拿不準是用“敲”還是“推”,就壹直在想敲還是推,迷得不可開交,撞見了荊和韓愈的儀仗隊。韓愈了解情況後,說了聲“叩”。

那麽,“敲門”有什麽好處呢?“推”和“敲”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區別,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如果妳晚上推開別人的門,萬壹主人已經閂上了呢?我推不開。“敲門”就不壹樣了。壹方面是對主人的禮貌。重要的是,敲門發出的聲音在寂靜的夜晚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對詩歌境界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梅(戚跡)

萬畝經不起寒寒,李樹吸取地下暖氣的活力。

皚皚白雪覆蓋了村莊鄉村,昨夜雪中百花盛開。

微風吹著向梅,別有情調,雅芳幹凈的姿態讓鳥兒們心驚肉跳。

如果明年梅花能按時開花,我希望它能在人民愛情的春天露臺上開放。

這是五代詩人戚跡的詩《早梅》。詩中,對聯中的“壹枝開”竟然是“數枝開”。戚跡的詩人朋友鄭谷看到了,說這不是早梅,是早梅。“數枝不‘早’,不如‘壹枝’。”深受戚跡欽佩,他把“幾個分支”改為“壹個分支”。這就是老師這個詞的由來。

我們寫詩,要有前人的精神。每壹部作品都要經過推敲,甚至多次修改。如果我們不出錯,發表的作品不會被別人修改。那是壹首好詩。

X.結論

詩歌寫作的規律和技巧壹點也不神秘,也不難掌握,但前提是妳願意潛下去,願意向過去學習。能進才能出。先求雅,然後才能享受雅俗;只有尋求過去,進入過去,才能讓過去為現在服務。中國人幾千年來在文藝領域積累的壹切經驗,都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摹仿佳作,成就變革。”像書法壹樣臨摹古人的作品,先得古人的韻味,再追求個性。陸遊說時間在詩外。學習不僅僅是讀詩讀詞,還要了解中國的詩史,歷代的文學觀念,甚至是經史子集的各種知識。這些詩外的努力,是寫好詩的基礎。

古典詩詞有壹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寫法是有門檻的,要符合規矩,要平齊,要對仗。仍然強調壹首詩的聯系和整合。在如此嚴格的語音規範下,要創造出富有想象力、光芒四射的文字,真的很難。

對於今天的中國詩歌和詩人來說,我們處在壹個非常好的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總會有好的詩歌和好的詩人。

推薦書籍

1,新詩對

2.杜甫集

3.中國詩學(黃·)

4.歷代律詩選評(王)

5、唐代絕句精華(劉永濟)

6、歷代狀元。

7.大學詩歌寫作課程(徐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