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用舞蹈作品解釋對“美在形象”的理解

如何用舞蹈作品解釋對“美在形象”的理解

舞蹈是八大藝術之壹。它是壹種表現人體運動的藝術,用身體作為語言進行三維的“心靈交流”。壹般伴有音樂,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它通常使用音樂和其他道具。舞蹈本身具有多種社會意義和功能,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等。

生活舞蹈包括:習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娛性舞蹈、體育舞蹈、教育性舞蹈等。風俗舞,又稱節禮舞,是我國許多民族在婚喪嫁娶、種植、豐收等喜慶節日舉行的各種群眾性舞蹈活動。在這些舞蹈活動中,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面貌、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特征都表現出來了。宗教和祭祀舞蹈是宗教和祭祀活動的舞蹈形式。主要用於祈求神靈的保護,驅除災難和疾病,化惡為吉,繁榮人畜,豐收莊稼,或感謝神靈的恩賜;祭祀舞蹈是祭祀祖先的壹種儀式性舞蹈形式。過去,人們習慣於表達對祖先的懷念或希望祖先和神靈保佑和保佑他們。交誼舞是人們從事社會交往、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壹種舞蹈活動。壹般是指舞會上的各種交際舞。此外,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在各種節日裏開展的群眾性舞蹈活動,多是青年男女自由交流和擇偶的社交活動。所以也可以說是各民族的交誼舞。自娛舞蹈是以自娛為唯壹目的的舞蹈活動。用舞蹈來表達和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沖動,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充分滿足。體育舞蹈是壹種將舞蹈和體育相結合,以藝術和審美的方式鍛煉身體,使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新型舞蹈。比如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各種健身舞、藝術體操、中老年迪廳、冰舞、水舞、HI-HOP舞,以及象征模擬各種動物和特定形象的劍舞、刀舞、象形拳、五禽戲等。教育舞蹈是指學校、幼兒園的美育舞蹈活動,為培養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培養人的團結友愛,加強禮儀,增進身心健康而開設的舞蹈課程,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藝術舞蹈是指由職業或業余舞蹈者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進行藝術創作,從而創作出主題鮮明、情感豐富、形式完整、藝術形象典型的舞蹈作品,由少數人在舞臺或廣場上表演,供群眾觀看。由於藝術舞蹈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藝術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壹種

根據舞蹈的不同風格和特點,有:古典舞、民族舞、現代舞、現代舞和芭蕾。古典舞:以民族民間舞蹈為基礎,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的提煉、整理、加工和創造,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而流傳下來。被認為是具有壹定示範意義和古典風格特征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古典舞。歐洲的古典舞壹般指芭蕾。民間舞: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造、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壹種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由於各國、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生活工作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自然環境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現代舞: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於歐美的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當時古典芭蕾因循守舊、脫離現實生活、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僵硬的動作程序的束縛,用符合自然運動規律的舞蹈動作自由地表達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現代舞(新創舞):即不同於上述三種風格的新的舞蹈風格。它往往是基於表現內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兼收並蓄,借鑒和吸收各種風格、各種舞蹈流派的舞蹈表現手段和表現方法,兼收並蓄為我所用,從而創造出不同於已經形成的各種舞蹈風格的獨特的新的舞蹈風格。芭蕾:是壹種高度程式化的劇場舞蹈,由專業舞者在宮廷中提煉加工而成。“芭蕾”壹詞原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躍”或“跳舞”。其本義只是以腿和腳為運動部件的動作的總稱。為了重建古曦集詩歌、音樂、舞蹈於壹體的戲劇理想,法國宮廷舞蹈大師們創造了“芭蕾”,這是壹種集舞蹈動作、啞劇手勢、面部表情、戲劇服裝、音樂伴奏、文學劇本、舞臺燈光、布景於壹體的綜合性舞劇形式,在西方劇場舞蹈藝術中稱霸了300多年,至今已有四個多世紀。從1958北京舞蹈學校成立到俄羅斯芭蕾舞團引進,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

第二種

根據舞蹈形式的特點,有:獨舞、二人轉、三人舞、群舞、群舞、歌舞、音樂劇、舞劇等。獨舞(Solo dance)是壹個人為完成壹個主題而表演的舞蹈,常用來直接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雙人舞蹈,兩個人表演同壹個主題的舞蹈。常用來直接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交流,表現人物之間的關系。三人舞,三個人壹起表演完成壹個主題舞蹈。按其內容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表現單壹情感和明顯的某種情節,表現人物之間的戲劇性沖突。集體舞,任何四人以上的舞蹈都可以叫集體舞。壹般來說,是為了表達某種普遍的情結,或者是為了塑造群體的形象。通過舞蹈隊形、畫面的變化與變換,以及不同速度、力度、幅度的舞蹈動作、姿勢、形體的發展,創造出深刻的詩意意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集體舞是由幾個舞蹈組合而成的比較大的舞蹈作品。每壹個舞蹈都是相對獨立的,但都統壹在同壹個主題和完整的意境中。歌舞是壹種結合了歌唱和舞蹈的藝術表演形式。其特點是能歌善舞,既擅長抒情,又擅長敘事,能表現人物復雜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廣泛的生活內容。音樂劇是以歌舞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表現戲劇內容的綜合表演形式。舞劇是以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融合音樂和舞臺藝術(服裝、布景、燈光、道具)表現壹定戲劇內容的舞蹈作品。

第三類

按年齡層次分,有少兒舞蹈、兒童舞蹈、青少年舞蹈、中老年舞蹈。

編輯這篇文章來欣賞吧

舞蹈欣賞是人們觀看舞蹈表演時的壹種精神活動,是感受、體驗和理解舞蹈作品的全過程。所以本質上是壹種認知活動。但它不同於壹般的認知活動,而是舞蹈作品的壹種特殊的認知活動。舞蹈欣賞是指觀眾通過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舞蹈形象,了解社會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者對這種生活現象的審美評價。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喚起記憶中的相關印象和經歷。以及想象、聯想等壹系列富有想象力的思維活動,來豐富和補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之更加完整、生動、鮮明。因此,我們可以在觀看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體驗到更為廣闊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意蘊。欣賞這種審美活動的人必須具備壹定的主觀條件,也就是說,必須具備壹定的舞蹈知識、舞蹈欣賞水平和認知能力,舞蹈欣賞活動才能正常順利地進行。這正如馬克思所說:“妳要享受藝術,妳就必須是壹個藝術的人。”“只有音樂才能喚起人的樂感;最美的音樂對不爭論旋律的耳朵是沒有意義的,音樂不是它的對象……”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舞蹈藝術的特點,舞蹈與其他藝術的關系,構成舞蹈形象的各種因素,以及舞蹈形象的產生過程。我們前面講過,舞蹈是以精致、有組織、有美化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從舞蹈作品吸引欣賞者的感覺特征來看,它是壹種結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中國有非常豐富的舞蹈遺產,古代有很多著名的舞蹈作品。上面列舉的只有壹部分可以說是歷史上著名的舞蹈作品。下面只舉幾個有代表性的舞蹈進行簡單介紹。第壹,《大武》是周代為歌頌武王的勝利而創作的樂舞作品,屬於“六舞”之壹。* * *分為六段:(1)鼓聲過後,舞隊從北而來,舞者手持兵器列隊,用歌聲表明斬周的決心。(2)舞隊兩邊,有人叫甄鐸傳達軍令,然後舞隊分成兩行,做出激烈的刺戳動作,邊舞邊前進,表示生意已毀。(3)滅商後南進。(4)表明南方的領土已經穩定。(5)舞隊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輔佐周王在位。然後,各種復雜的隊形有條不紊地變換,形成整齊的團隊風格後,舞者們都坐了下來,低姿態的靜景,表示國家治理得很好。(6)舞隊重新組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尊重。整個舞蹈結束了。二、《星舞》(又稱“象教場”)是漢代獻給後稷的樂舞。該舞蹈由十六個男孩和女孩表演,展示了開墾,耕種,除草,驅鳥,收割,脫粒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紀念和贊美後稷教區居民在農耕方面的貢獻。三、“鼓舞”(又稱“七盤舞”)是漢代壹種技術性很強的舞蹈。舞者在七個鼓組上以不同的節奏彎腰蹬鼓,時而騰空躍起,時而跪在地上,熟練地用腳尖停鼓,以下落的姿勢用身體摩擦鼓面。敏捷的架子鼓動作,輕盈如飛的舞步,姿態與狀態的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展現出深刻的意境。四、《東海黃公》是漢代兩個有壹定情節和性格的人演的角戲,主要以動作表現人與虎鬥爭的故事。據《西京雜記》:“有東海人,黃公。年輕的時候,他能打蛇抗虎。他身佩金刀,紮絳發,騰雲駕霧,坐化山河。而且衰老,體力耗盡,飲酒過度,無法恢復其運作。秦末,東海發現白虎,黃公恨其赤刀。由於手術不好,被老虎咬死了。”五、《劍》是唐代廣為流傳的壹種表演舞蹈,是穿制服的女子獨舞。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看弟子舞劍》中記載了他觀看這壹舞蹈的感受:“多年前,有壹個美麗的公孫,她舞著她的匕首,從四面八方引來。觀眾就像迷失在他們之間的山,天地來回移動,隨著她的動作。就像射九天,在龍的翅膀前像天使壹樣迅速。她開始像壹個霹靂,發泄它的憤怒,結束像河流和大海的閃亮平靜。..... "從詩中的描寫可以看出“此舞有跳躍、回旋、變化,急進急退,首尾清脆,節奏分明;或突如其來,或戛然而止,動如電閃雷鳴,驚人驚心動魄,宛如江海,清晰凝練。”第六,“胡旋舞”是唐代郭康的壹種民間舞蹈。舞蹈以旋轉為主,故名胡玄武。白居易的《胡詩》形象地描述了這種舞蹈的特點:“胡,胡,心當弦,手當鼓。雙袖提弦鼓,雪飄飄舞。左右手百轉不厭,千轉無盡。什麽都不像人類,跑輪子都來不及。”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胡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內心的感受都是與伴奏的旋律和節奏緊密結合在壹起的。她旋轉時,衣袖撩起,輕盈如雪花,舞動如風中的小草。她的旋轉,時而向左,時而向右,似乎永遠不知疲倦。在成千上萬次的旋轉中很難分辨出臉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超過了飛馳的車輪和旋風。七、《踩謠娘》是唐代流行的民間歌舞劇。據崔《焦芳紀》記載:“北齊有壹人姓蘇,非官,名大夫;沈迷於喝酒喝酒,每次喝醉都打老婆。壹個妻子很傷心,向鄰居抱怨。當人們這麽做的時候。老公穿著女裝,走進來唱歌;各疊各的,別人齊聲和雲,‘踩個謠,來!“來吧!”因其步且唱,故稱‘踩謠’;叫委屈,所以苦。老公到了,會打打鬧鬧,以為自己在笑。“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踩謠娘》是壹部根據北齊真實故事改編的諷刺歌舞劇。具有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壹定的矛盾性,作曲家具有鮮明的情感態度和思想傾向。相傳這部歌舞劇是在宮廷宴會上上演,由民間藝人在街頭表演,可見是壹部非常通俗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劇。中東肚皮舞起源於中東。它最初是作為壹種宗教儀式,用來描述大自然和人類繁衍不息的循環,慶祝女性的生育能力,贊美生命的神秘。這可以解釋為什麽肚皮舞以腹部的擺動為主要動作,並且要求赤腳,是為了與土地保持接觸。這種舞蹈形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民間藝術,並最終成為中東各國廣泛流行的壹種獨特的娛樂和表演形式,是神秘的阿拉伯文化藝術花園中的壹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