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哈爾濱面包像鍋蓋散文

哈爾濱面包像鍋蓋散文

哈爾濱面包像鍋蓋散文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飲食習慣基本上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哈爾濱位於東北三省的最北部。地域的特殊性和人口的復雜性使其擁有獨特的飲食文化。外省市人戲稱哈爾濱也有三怪:“面包像大鍋蓋,男人喝酒像灌水,冬天吃大冰塊。”

在“三怪”哈爾濱,男人喝酒如灌,說這裏的人能喝。冬天吃大冰塊意味著哈爾濱人在寒冷的天氣裏不怕冷,在街上吃冰淇淋。這“兩個怪物”比較簡單。解釋幾句,“面包像個大鍋蓋”是怎麽回事?我真的需要多說幾句。

哈爾濱的地名是滿語,滿語意為“凈曬田”。也就是說,在建城之前,哈爾濱是松花江南岸捕魚的曬網場。由於這座城市建築獨特,有許多特別的歐式建築,也被稱為“東方小巴黎”。哈爾濱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卻是典型的中外移民城市。建國前70多萬人口中,654.38+0.6萬是白俄羅斯人、俄羅斯人和猶太人,30多萬是河北、山東等省的移民。當地的民族主要是滿族和漢族。由於中外人士的聚集,形成了特殊的飲食習慣。

哈爾濱最有名的食物是大面包,被當地人稱為“大列巴”(俄語外語)。幾百年來,它壹直是哈爾濱特有的風味食品。這種面包是圓形的,重5斤。比籃球大壹圈,標準直徑23-26 cm,厚度超過16 cm。拿在手裏很重,所以孩子應該拿著吃。面包不僅大,味道也不壹樣。這是傳統的歐洲風味。

沒去過哈爾濱的人,第壹次看到這麽大的面包,感覺很奇怪。國家領導人吃過,外國人帶回家,文人寫過作品。老作家秦牧來哈爾濱看到這麽大壹塊面包,非常驚訝,說:“哈爾濱的面包像鍋蓋”,從此名聲大噪。

哈爾濱的面包最早是由哈爾濱邱琳食品廠特制的,該廠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創始人是俄羅斯商人伊萬?雅庫洛維奇?邱琳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創辦了邱琳公司,實行“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是自己加工廠生產,自己店裏賣,當時在哈爾濱紅紅火火。當時,這位俄羅斯商人怎麽也想不到,這條面包已經烤了100多年了。現在,當有這麽多的食物,邱琳的“大列巴”仍然非常熱。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邱琳食品廠每天仍生產160根棒材。其他食品依靠包裝來吸引顧客的註意力。這種“大棒”在包裝上依然不華麗,只是壹個白色抽屜布樣的口袋,上面印著俄羅斯風格的圖案,簡單中透露著別樣的風格。

哈爾濱的“大列巴”也很特別。經過三次發酵和啤酒花,用椴木、橡木等獨特的硬木烘焙而成。烘焙後的面包皮硬芯軟,有面、酒、鹽、水果和木質、乳酸等風味。吃的時候需要細細品味,越好吃越香。南方人可能第壹次吃不習慣它的酸味,但吃幾口後,可能真的會喜歡那種獨特的酸香味。這種好吃的“大棒”除了好吃,還有壹個非常好的特點,就是保質期長,存放20天左右也不會變質。

稀有的東西是昂貴的。在哈爾濱,妳需要早早排隊購買“大列巴”面包。妳必須在南崗區的邱琳公司或道裏中央大街的華美斯餐廳排隊。在這裏每天可以買到限量的,但是今天買不到,只能等明天了。但是,當妳在那個隊列裏的時候,妳就是這風景裏的壹景,妳的身心已經被“大列巴”的香味包圍了。

目前,哈爾濱沒有壹種食物能像邱琳的“大列巴”那樣享譽海內外,也沒有壹種食物能在百年後依然香遍全城。對於哈爾濱這座城市來說,“大連”早已超越了美食的概念。它是壹個符號,是壹種文化,是城市歷史的見證和承載。

哈爾濱的“大連”真是“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