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給…作註解
1賦德:根據指定的題目寫壹首詩,叫做“賦德”。固原:古老而寬敞的原野。詩名的意思是:根據“長滿野草的古元野送別友人”的題目寫的壹首詩。
②別離:形容春草茂盛。
③壹歲:壹歲。枯萎:枯萎,死亡。榮:茁壯成長。
(4)野火:不毛之地的火災。
⑤方圓:伸向遠方的芬芳野草。
⑥清澈碧綠:在陽光下反射出壹片綠色的雜草。
⑦ ⑦ ⑦ ⑦:草長得茂盛。
做出贊賞的評論
“顧送別”這個命題頗有意思。草和其他感情似乎是從古代詩人寫下“王孫遊子不歸,春草長鶯飛”(《楚辭·招隱士》)那句名句開始結緣的。但要寫出《古草原》的特色,也要說再見,尤其是要寫出新意,還是不容易。
第壹句就是“古草”二字。原來的草有多茂盛(“超脫”),這看似正常,卻抓住了“春草”的生命力,可以說是不著痕跡地超脫於“春草長呀長呀”,為下文打開了壹個很好的思路。就《古草》而言,何不開篇為《秋來幽深徑》(原《秋草》為古僧所作),整個故事將是另壹種氣象。雜草是壹年生植物,春天茂盛,秋天枯萎。“隨著每個季節來來去去”似乎也僅此而已。但是,寫“枯-榮”和寫“榮-枯”是很不壹樣的。如果後者是秋草,妳就出不了三四句好句子。“壹”兩個字重疊在壹起,形成壹聲嘆息,先表現出壹種說不完的感覺,三四句話就跟著來了。
"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這就是“枯萎的榮耀”這個詞的發展,從壹個概念變成了壹個形象。古草的特點是生命力頑強。不能割不能鋤。只要留壹點根,第二年就會更綠更長,很快蔓延到元葉。作者抓住這個特點,不說“無止境的劈砍和鋤地”,而寫“野火從不把它們完全消耗掉”,營造出壹種豪邁的意境。野火燎原,火焰可怕。瞬間,大面積的幹草被燒為平地。強調毀滅的力量和毀滅的痛苦,就是強調再生的力量和再生的喜悅。火可以“燒盡”壹切雜草,甚至莖葉,但作者說它“取之不盡”,意義重大。因為無論火勢有多猛,都沒有辦法幫助深埋地下的樹根。壹旦春風融化成雨,雜草的生命就會復活,並以快速的生長再次覆蓋大地,回應火的濫用。看那“茫茫草海”,不就是壹面勝利的綠色旗幟嗎?“他們在春風裏又長高了”的語言簡潔有力,“重生”壹詞有三分十個意思。宋、《殘改齋隨記》說這兩句話“不如劉長卿的詞《春日燒綠》言簡意賅”,但並不是真的看到。
延伸閱讀:白居易的文學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壹位影響很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思想和創作,突出強調通俗性和現實主義,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九書·同元》中,他明確地說:“仆從旨在助二者,其為獨立。永遠服務的是道,發明的是詩。稱之為諷刺詩,也是誌在助人;叫閑適詩,也不錯。”由此可見,在白居易的諷諭、閑適、感傷、雜法四種詩中,前兩種體現了他的“為人服務,永遠為善”的做法,因此受到我們的重視。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要寫得合時,歌詩要寫得物。”他的詩學思想主要建立在“早期諷刺詩的創作”基礎上。
早在元初,白居易就表現出壹種強調現實主義、通俗性和諷喻性的傾向:“今褒今貶若無考證,懲勸之道有所欠缺;如果《美人刺》這首詩不考政治,那補考的意義就廢了。.....給辭賦以勸誡的諷喻者,雖性野,必有所賞。“詩歌的作用是懲惡勸善,彌補時政。詩歌的手段是贊揚和批判,是訓誡諷刺。所以他主張:“立集詩之官,開諷之道,察其得失,通其情懷。”(《詩六十九》)他反對單純追求“高宮律動”和沒有內容的“奇筆”,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弄花”的華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寫詩的標準是:“其言之質與徑,欲見者易辨;“他的話直截了當,對想聽的人深加訓誡;它的事是有核的、真實的,所以采用它的人可以傳信;它的身體很光滑,可以在音樂歌曲中播放。”這裏的“質與徑”、“直與切”、“芯與實”、“順與順”分別強調語言要樸實通俗,論述要直白外露,文筆要絕對虛假純粹,形式要流暢通順,具有歌謠的色彩。換句話說,詩歌必須真實可信,通俗易懂,易於傳唱,才能被認為是極致。
延伸閱讀:白居易的詩學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釋道於壹體,以儒家思想為主。孟子說“富則濟世,貧則獨善其身”是他壹生遵循的信條。他的“濟世濟民”之誌主要是以儒家仁政為基礎,包括黃老之說、治孝之術、施韓之法;他的“獨善其身”之心,吸收了老莊的知足、齊壹、自由等觀念和佛教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了近三千首詩歌,還提出了壹整套詩學理論。他把詩歌比作壹棵果樹,提出了“根情、苗字、華生、真意”(九書同元)的觀點。他認為“情”是作詩的根本條件,“感動人者,先不要計較情”(元末九書),情的產生是有幫助的,是與時政捆綁在壹起的。因此,詩歌創作不能脫離實際,而必須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為基礎,反映壹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美與美”的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功能。強調詩歌揭露和批判政治弊端的作用。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了壹系列原則。在《九書同元》中,他提出了“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詩學理論對於督促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具有進步意義。它對自大歷(766 ~ 779)以來逐漸強調形式的詩歌風格也有重要影響。但是,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必然會束縛詩歌藝術創作和詩歌風格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