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大別山精神的特征

大別山精神的特征

。從1921,中國* * *生產黨誕生到1949新中國成立,大別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革命鬥爭不斷,革命火焰從未熄滅,創造了“紅旗28年不倒”的革命奇跡,孕育了彪炳史冊的大別山精神。黨領導的大別山長期革命鬥爭實踐決定了大別山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鑄造了其豐富的內涵。

追求理想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是* * *生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是對中國革命必將成功的信念的執著追求。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無產階級運動的先驅董、陳潭秋、雲,開始在大別山傳播馬克思主義。1921年11月,中共中央代表陳潭秋在湖北黃岡成立了中共中央陳策建築小組,這是鄂豫皖邊區的第壹個黨小組。此後,大別山區黨組織不斷發展,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成為我黨重要的黨建根據地。在黨的領導下,大別山的生產者和革命群眾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在艱苦曲折的鬥爭中,無論順境逆境,他們始終保持著對黨忠誠、堅守信念的高尚品質。他們“壹心壹意,不可二意”,不改初衷,不屈不撓。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失敗,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離開大別山,進行西進戰略轉移。紅軍主力轉移後,留在根據地的鄂豫皖黨中央確立了獨立鬥爭的方針,重建了紅25軍,創建了紅28軍,為堅持和保衛根據地而戰鬥。在敵人大舉“圍剿”,根據地人力物力消耗殆盡的情況下,省委奉命率紅二十五軍長征轉戰外地。留在根據地的紅28軍,在長期與黨中央失去聯系,根據地多次被敵人“圍剿”和“清剿”後,獨立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大別山經歷了四次主力轉移,每次主力離開後,仍有武裝在大別山堅持鬥爭。依靠對理想的堅持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心,他們變得更加沮喪和勇敢,壹次次從苦難中崛起。革命的紅旗永遠在大別山高高飄揚。

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人民堅持革命鬥爭,為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巨大犧牲。從1921到1949,大別山區為革命犧牲了近百萬人,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只有130351,可謂“忠骨葬於山中,忠魂鑄於山中”。大別山革命的煽動者董在他九十大壽時,在《九十度》壹詩中寫道:“服從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不可戰勝的,我堅信未來必將戰勝柯。”這是大別山人堅定理想信念、頑強奮鬥的最好註解。

胸懷大局,勇於挑重擔

大別山的黨組織和革命群眾對黨和革命事業極其忠誠。在革命鬥爭中,他們總能以革命大局為重,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勇挑重擔,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1935年7月,為迎接黨中央,與中央紅軍會師,鄂豫陜省委決定率紅25軍西進,配合中央紅軍。在動員會上,軍長吳煥先、徐海東告訴戰士們:“這次行動,即使犧牲了幾千人,也要牽制敵人,保證黨中央、中央紅軍順利北移。”1935、16年7月,紅25軍在鄂豫陜省委領導下,開始了長征第二階段。其北上西征的戰略行動,吸引和牽制了川陜甘邊界之敵,有力地配合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北上行動。10 6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入冬後,中央紅軍面臨物資供應的巨大困難。毛澤東向徐海東借了2500元,解決了中央紅軍的吃穿問題。徐海東立即從部隊剩余的7000元中拿出5000元給了中央紅軍,並命令部隊勒緊褲腰帶,在人員和物資上全力支援中央紅軍。徐海東說:“我們不吃不穿,饑寒交迫,也要擁護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