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寶蓮街瀘州詩

寶蓮街瀘州詩

宮寒的《濤哥》是白釉青花,花從釉中清晰可見。可以參與先天之美,無限來自太極。青花有厚有薄,磁坯面寬;織馮偉格尚?,已知封面相同。青料只贊韭邊,窯的描寫清淡清新;賈政色彩還是比較濃的,所以最好佩戴珍珠和八寶蓮。

在清代中後期的文壇上,宮寒或許稱不上“有名”,但他壹生學而不倦,勤於寫論經、史、哲、集,其論事、論學、說理、詠物的作品往往獨樹壹幟。

宮寒,清代南昌(今江西南昌縣)人,生活於乾隆(後期)、嘉慶、道光三年間。他終其壹生,以濟世為榜樣,先後在廬陵(今江西吉安縣)、浮梁(今江西浮梁縣)任教。清代著名文學家包在《壹雙船》卷三《答陳伯友書》中說:“南昌公漢,字子佳,年逾七十。妳需要學的東西很多,學無止境,四個部分都有論述。我嗜詩,五言飄逸,接近陶、蘇,而文雅倩不自足,與妳家鄉人大不相同。”宮寒寫的詩種類很多,有《柳如是》、《樂府詩話》、《歐克雜》等。其中只有少部分被印刷並代代相傳,大部分以紙幣的形式在老師和朋友之間流傳。在詩學主張方面,宮寒的基礎老師師從當代詩人舒夢蘭(1759—1835),其詩學理論中有許多精彩的見解。嘉慶年間再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王有鼎的《四昭堂集》,並選錄舒夢蘭詞為《香詞百選》,於嘉慶十四年(1809)出版發行。宮寒的詩,除了60首寫於道光三年(1823)的《濤哥》外,大部分流傳至今。目前僅有徐世昌編的五言律詩《記禦碑十二韻》和七言律詩《為張船山先生吶喊》。《濤哥》(又名景德鎮濤哥)是宮寒寫的壹組100首詩,內容是描寫景德鎮的陶瓷生產、陶瓷歷史、陶瓷貿易、生產管理、民情風俗。每首詩七言四句,並附有註釋。這組詩的構思和寫作時間應該在嘉慶十八年(1813)到嘉慶二十壹年(1816)之間。當時,宮寒在浮梁縣做副官。當時,浮梁鎮距離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不到10公裏。在此期間,他關註了陶瓷行業,他經常去景德鎮觀察陶瓷生產過程,並與工人聊天。久而久之,他交了許多窮朋友。工人們見他平易近人,便向他講述燒瓷的艱辛和要領:“我在浮梁簾住了四年,浮梁到景德鎮二十裏,每次來回都要經過鎮上。當時在禦窯廠探房拜訪窯主,看窯滿了也就兩三天。很多原住民,為了點出窯瓷的艱辛,都是窮人。”宮寒把這些個人經歷記錄成歌和詩,有100。後來因為作者離開了浮梁,詩壹度被分開;時隔七年,詩人從朋友那裏找回了舊手稿,於是他從中挑選了60首詩,匯編成冊,名為《濤哥》,在付梓出版。

《濤哥》壹書最早刻於道光四年(1824)。可惜的是,至今沒有看到原著。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有壹本民國時期的《中國書店》,書名是《景德鎮濤哥》。書的前面有作者的序言,講的是書的故事,書的後面有他的朋友楊振崗的後記。前言寫於清道光三年(1823),後記寫於道光四年。用詩歌記錄當時的社會生活,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主題。宮寒的《濤哥》以七言絕句的形式,對景德鎮陶瓷工業從采石、制坯、畫坯、施釉、裝盒、裝窯、燒窯、開窯到銷售進行了具體生動的描述。此外,還有許多關於當時名窯、制陶習俗、風俗的痕跡和歌曲;尤其是每首詩所附的簡牘,更具有文獻意義,堪稱用詩歌書寫的陶瓷史。

摘自宮寒《濤哥》壹首:江南豪傑鎮楊韜,處處動奇葩瓷。二十裏長街半窯戶,拿下他,叫都昌隨道。第二:難怪吳德年稱之為假玉瓷,也就是今天的真玉。平凡的工作,被千夫所指,艱難的物力所知。第三:百年風雅壹峰青,幾度隨琴繞青亭。當我看到寫在墻上的話時,我也在心裏尋找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