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是開店必不可少的,但是富也爾的還挺優雅的。他們在舊樓四樓留出壹個畫廊,不時展出壹些畫作。去看不花錢,還送展覽目錄;目錄背面印著幾行字,告訴妳可以去博物館旁邊的美術部買美術書。展覽裏的畫也不錯,有賣的,也有不賣的。他們經常在博物館裏舉辦講座,不乏知名的演講者和主席。聽課不花錢;僅在季度演講日程下,“請關註組織講座的門廳書店”。還有所謂的文學午宴,也是在博物館裏。他們請了壹兩個小名人做主角,誰出錢吃飯誰就可以入夥;英國的午餐很簡單,不會花很多錢。有閑暇的話,很值得去欣賞壹下那個著名的胡安的談資,但是沒去過的人不多。
牛津街是倫敦東西方的交通要道,極其繁華,街上的呢絨店最多;但是也有壹個叫Bumpus的大書店。這家店是1790年左右開的,本來是在別處;1850年,他在牛津街開了壹家分店,19世紀末全部搬到了那裏。在維多利亞時代,主人多瑪斯·彭博斯(Domas Pumbos)非常流利,來往的有狄更斯、蘭姆、麥考利、韋奇維斯等人。這就是這家商店出名的時候。店後面和老院相連,有看守所和警衛室,都是店買了十幾年的。這個歷史遺跡增加了人們對書店的興趣。法院的會議廳現在專門用於書展;警衛室陳列著圖文並茂的書籍,看守所成為新書的倉庫。不過,在壹些畫作中也能看到那天的場景:比如羅蘭森在十八世紀所畫的警衛室內部,就是壹個晚上獄警提著燈巡視監獄,看起來非常忙碌的情景。還有壹張1729年的守衛圖,壹副兇神惡煞的樣子。還有壹張看守所裏的照片,磚砌的大拱門,石板地,警衛室的木板門緊緊鎖著,只留下壹個小方窗和壹根十字形的鐵條;是銅墻鐵壁,插著翅膀飛不出去。
這家店是壹棟五層樓的建築,但沒有福伊爾的房子大。下層賣新書,三樓賣童書、外文書,四五樓賣廉價書;二樓賣的是絕版書,稀有筆記本,精裝新書,還有聖經,祈禱書,書影之類的,好像是精華。他們有初版、精印版、作者自印版、作者簽名版等目錄,非常廣泛,不是富也爾壹家可以企及的。新書以小牛皮或摩洛哥皮(山羊皮——山羊皮也可仿)裝訂,以金色或其他顏色的立體主義圖案大熱;稀疏的扁平線條或弧線,以及“點”的排列錯綜復雜,透露出幹凈、整潔、冷靜、清晰。這裏的裝幀數量精美,是其他書店少有的。《影子》這本書是中世紀副本的壹片葉子,大概是祈禱文什麽的。中世紀手稿用黑色草書文字、文字首字母和樹葉的空白處,常用各種花卉裝飾的藍色和金色繪畫,美觀典雅,極富匠心,經久不衰;仿這個自然不能說這些,就當是壹點古董吧。
1931年,這家店舉辦了兩次展覽,壹次是劍橋書展,壹次是現代插圖書展,都在“會議廳”。重要的自然是第壹次。牛津和劍橋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各有各的印刷廠,也很有名。這裏以前有牛津書籍展覽,現在展出劍橋書籍也無怨無悔。今年是劍橋大學皮特出版社成立壹百周年,這個展覽就是為了慶祝這個。展覽由著名的斯莫茨將軍主持開幕,科學家詹姆斯·瓊斯、阿瑟·愛丁頓等人出席了展覽。展覽分兩部分,壹類約四千冊圖書;另壹個是歷史部分。劍橋的書字體清晰,筆墨勻稱,線條和風格勻稱,書名和外衣都是最好的;尤其擅長數學書,專門的理科書。這兩本書需要極其精密的技巧和仔細的校對;劍橋是第壹名。但是這些東西,還有他們印的那些稀有的外文書籍,賣的少,賺不到錢。除了大學印刷處,其他人大概都很不願意印刷。劍橋也印刷聖經;在英國,只有劍橋、牛津和皇室印刷商被允許印刷聖經。史密斯說,劍橋靠聖經和教科書賺錢。然而,《泰晤士報》的社論說,現在印刷《聖經》,責任重大。如果認真打印,只能入不敷出。——
英國最早的《聖經》於1588年由劍橋印刷。在英國印刷的第壹本書是威廉·卡克斯頓於1477年在倫敦寫的。1521年,約翰·西伯奇來到劍橋,在壹年內印刷了八本書,劍橋的印刷事業就此創立。八年後,該大學向政府請願,請求國王批準,因為有壹家書店與異端新教派勾結,害怕他們利用書籍進行宣傳。劍橋只允許三家書店,他們發誓不賣未經大學檢查人員審查批準的書。當時的英國國王是亨利八世;1534年,授予他們書籍,授權他們選擇三家書店和印刷商,或書店,“出版經大學校長或其代理人批準的各種書籍”。這是劍橋印刷書籍的法律依據。但是直到1583年,他們才真正印刷書籍。當時倫敦的各種書報店都有印刷書籍的專利權,隨意提價。他們嫉妒在劍橋印刷書籍,他們更痛恨的是廉價出售。恰好他們的壹本法語書於1620年在劍橋再版,於是他們向法院起訴。劍橋師生早就不願意漲價,這讓他們更加憤慨;第二年,大學副校長帶著詹姆斯國王先去了新市場,在路上交了壹份比較價目表的演示文稿。這樣大驚小怪有點書生氣。國王和大臣們商量了壹下,批我們現在事情很多,沒時間討論大學和書店的權益問題;但是這個準大學印刷商賣了那些語法書來幫助他。這是軟釘子,但也是勝利。提交,批,還有上面說的聖經都在這個展覽裏。這裏還有Xi·岐伯印刷的八本書中的兩本。此外,還有1629年初印刷的《聖經》最終版本,書名雕刻精美,工藝極其精湛。彌爾頓的《利西達斯》初版也在展出,是他修改的。
聖誕節前不久的現代插圖書籍展覽是關於要求父母為他們的孩子買更多的禮物。但是對於壹個外國人來說,也是值得壹看的。這次展覽是過去70年的作品。雖然沒有體系,但是各種美和潮流都能在這裏找到。插畫不同於裝飾畫,要品味原著的文字,透露自己的主動性。聰明的心和熟悉的手缺壹不可。不管是實際寫的還是想象的,根據原著的情況和畫畫的習慣而有所不同。——童話的插圖得憑空寫,想象力更自由;在不自由的成年人眼裏,可能會有不壹樣的味道。看過趙翻譯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約翰·坦尼爾的插圖的人都會有同感。——展品幽默、美觀、大方、厚重,擅長博弈取勝,令人眼花繚亂;有人稱之為“視覺音樂”,還挺接近的。最有意思的是,同壹個作家,各種插圖卻大相徑庭。例如,歐瑪爾·海亞姆和莎士比亞在壹個人的手裏幾乎是壹樣的;展覽裏有很多書,讀起來更方便,也能開闊眼界。插圖是“黑白”和彩色的;有很多“黑白”是為了省事省錢。就黑白畫來說,以前是版畫,後來是攝影;攝影雖然還好,但是已經失去了那種活力,妳看看稿子就會感受到。也有手稿,或灰筆畫,或水彩畫;不僅可以互相看看,還可以拉近那些藝人和我們的距離。《觀察家》的記者寫了關於這個展覽的報道,說插圖的書往往印得特別大,意在和諧;但是真的不方便看。他主張書要和圖分開,文字要用正常尺寸印刷。他自然指的是大書。但那種“和諧”其實是可愛的;如果不方便的話,這種書本來是給妳慢慢欣賞的。妳怎麽能像看報紙壹樣數臺詞呢?況且拆開配對的情侶不僅會不成比例,還會花更多的錢。
這家詩歌書店真的很小,在壹個大地方的壹條小街上。“命名”街真的是壹條小巷子。門前不見車馬,不說;甚至行人壹天也只有幾個。這條街向大英博物館傾斜,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街角釘著壹個小木牌。我第壹次去的時候,導師逛了逛博物館。問了院門口的門衛,他不知道有這個店,又問了路上戴帽子的老人,他認為沒有這個店;很難找到小木卡。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家店以前在另壹個地方,只是比較偏僻。它在裴堤克的地圖上甚至沒有名字。據說是老房子,真的很有詩意。現在搬到這麽普通的地方,很可惜。那時,美國遊客經常去那裏。壹個原因可能是美國看不到這樣的老房子。
詩人哈羅德·門羅於1912年創辦了這家書店。意圖是讓詩歌與社會產生實際的關系。芒羅是倫敦20多年文學生涯中的壹個重要角色。自1911年以來,他壹直為詩歌學會經營詩歌評論。他在第壹期中說,“詩歌與生活的關系需要認真討論,其他藝術中使用的標準也要用在詩歌中。”他認為會做詩的人就應該去做,在他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他讓他去做;普通人也要讀詩,用詩。對於前者,他會辦自己的雜誌,對於後者,他會辦詩會;為了這兩件作品,他建立了壹個詩歌商店。這家店出版了《格魯吉亞詩歌》。喬治是現任英國國王的名字,意思是當代詩歌,收藏的都是代表作家。第壹卷的出版風靡壹時,更多的人購買和閱讀詩歌。社會確實受到很大影響。詩選* * *五卷;第五卷出版於1922年,當時喬治對詩歌的興趣逐漸下降。從1919年到2005年,在店裏出版了Chapbook,裏面出版了詩歌、評論、木刻等。,還有很多新作家。
詩詞讀書會也在店裏;它在星期四晚上六點鐘開始,在壹個小建築物裏。壹年中也有壹些時間已經決定了。自成立以來,幾乎沒有中斷過。幾乎所有的著名詩人都在這裏讀過詩:自己的詩或者自己喜歡的詩。入場費六便士,在英國算便宜的,四五毛錢。我在倫敦時去過那裏兩次。當時,羅蒙生病了,不能提問。這家商店相當陰暗。他的妻子Alida Klementaski看了兩次,說她找不到其他人了。然後小樓可以容納四五十個座位,回去的時候人很多。第二次坐滿了,幾乎都是女人——有的還站在墻邊聽。壹盞藍色蓋子的臺燈,放在壹個只在房間裏讀詩的人的書桌上,幽幽的。她讀濟慈和其他人的詩,而且讀得很好。她說話清楚,有挫折。專家說她能表達原詩的感情。英語詩歌的發音有兩種方式,就是咬定每壹個重音,有頓挫的地方就用力,和說話的語氣不壹樣,約翰·德林瓦特提倡這壹種。他說,妳用壹種腔調讀詩,太隨便了,它就會跑掉。但稍加參與,就像克萊曼·安斯基女士壹樣,顯得自然流暢,別有壹番風味。這恐怕要看讀什麽樣的詩,讀什麽樣的詩人,不能壹概而論。但是,除了背詩不背,英國和中國還有壹個根本的區別:風格上停頓,不押韻,不壹定押韻。這是因為他們的詩以輕重為節奏,句子的組織方式不同。往往壹句話橫跨兩三行,但他們要讀壹句,所以韻腳要輕輕滑動。讀詩是天賦,但也需要訓練;他們註重這壹點,訓練機會多,所以所有詩人都能做到。
樓下只有壹家店,但離讀詩的樓很遠。房間有點暗,四面墻上有書架,中間的桌子上放著壹些詩集(張),是木頭雕刻的。有寬條和長條兩種,上面印著詩和壹些零星的彩畫,大人小孩都可以玩。在帳篷桌子的壹角,坐著壹位和藹可親的中年婦女,戴著近視眼鏡,圓臉。桌子前面有個爐子,爐子旁邊蹲著壹只大白獅子貓,胖得像個女人。有時候會遇到克萊曼·安斯基女士,來去匆匆。羅蒙於1932年3月15日去世。第二天晚上去店裏的時候,看到兩個年輕人在和那個女的掌櫃說話。說到詩歌和人生,我們都悼念羅蒙。聲音很憂傷,卻像壹股清泉,幾乎像壹首詩;女掌櫃也說不出什麽,只是被動。羅蒙在日本努力將詩人和文人結合在壹起,他總是將各種人才聚集在壹起。而且好客,家裏經常有很多人在火爐旁(英國壹年四季都用火爐的時候)聚在壹起聊天到深夜。這兩個年輕人的悲傷不是偶然的。他的店賺不到錢;他去世後,妻子接手,勉強規劃,現在還開著。
寫於10月27日,1934。
(原載於《中學生》第51期,6月1,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