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史可法的文學造詣不容小覷。誰能想到,壹個在戰場上指揮三軍的將軍,在安頓下來的時候,還能做出壹首好詩?其實史可法早期確實是個文弱書生。史可法進京趕考前,因文字功底紮實,誌向遠大,受到左光鬥的賞識。他考上進士後,成了朝廷的兵部尚書。
史可法的詩
史可法的詩多是抒發報國情懷,這與他的出身和自身經歷有關。史可法童年時以孝順著稱,他的詩裏就有這樣壹種情感歸屬。我在科舉考試中認識的左光鬥老師,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史可法的壹生及其詩歌的內容。史可法早期的許多文章和詩歌,主要是歌頌美好的事物。那時候,史可法是人生贏家。他不僅在仕途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還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老師的幫助,與大臣們也沒有不和。這將是壹首壯麗的詩篇,歌頌祖國,暢談大好河山,歌頌孝道,紀念母親。
然而清軍入關後,明朝面臨滅頂之災。此時的史可法不僅面臨著無法報效國家的願景,還被排擠出國家,軍事力量被壓縮。我在揚州城駐紮的時候,梅花嶺的千古絕唱就是最好的表現。此時的史可法已經失去了當年的豁達,有的是對人生的感悟,對時局動蕩的焦慮,對明朝滅亡的惋惜,對清軍入關的憤怒。史可法雖然被殺,陷入悲慘境地,但他的詩歌很好地反映了明末局勢的走向和明朝興衰的全過程,對後人研究明朝歷史有很大幫助。
史可法,妳在揚州寫了什麽?
《史可法中的揚州》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的壹篇文章。它講述了史可法在揚州旅遊時的壹些故事。他在《史可法》中寫下這篇關於揚州的文章,是因為他承受不了心中的崇敬,被處境所感動。
葛園春景
小時候,史可法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根深蒂固。梅花嶺中史可法英姿颯爽的壹面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裏。這是先烈們為保衛國家,保護自己的人民不被殺害,希望能在死前葬在梅花嶺下的最後吶喊。這種感覺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造成了作者對揚州的獨特感情。文章介紹了史可法的墓,三次去揚州,這個地方吸引了我,因為我壹直期待它與眾不同。想到史可法獨自駐守揚州城,作者仿佛想到了自己。那種想法毫無防備,毫無顧慮地縈繞在我的心頭。
在史可法的影響下,作者眼中的揚州和作品似乎都有壹種特殊的靈性。作者筆下的揚州城不同於壹般的江南城市,不是小流水的寧靜,也沒有皇家園林的威嚴。揚州的慘烈第10天,讓這個原本溫暖的水鄉有了壹種後來才能觸摸到歷史的感覺。稱不上精彩,也說不出韻味。只有那首可以反復吟唱的英雄詩篇,回蕩在城市的每壹個角落。在和朋友玩耍的時候,我有了新的體驗,對史可法生前的英勇行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這位戰鬥到最後的勇者產生了敬佩。史可法的遺書讓人動容,讓人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壹定有常人所沒有的英雄氣概和英雄氣節,於是我感嘆史可法的墓位於這樣的精神境地,是對歷史名人最好的解釋。揚州城內有史可法路,史可法曾經住過的轅門橋也保存完整。揚州的每個人都在心裏為史可法唱壹首安魂曲,壹次是為了紀念這個為保護人民而獻出生命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