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的天壽山上。天壽山屬於太行殘脈。太行山從澤州開始,向北蜿蜒千裏,到達居庸關。豐丸背倚香盤區,天壽山在此崛起。山西天壽山峰巍峨挺拔,雄偉寬廣,主勢強勁。西接居庸關,北接黃花鎮,南接昌平,既是陵寢的屏障,也是京城的北屏。
明末清初學者顧曾寫詩描述這裏的優越形勢,詩中說:山勢南來,氣勢雄壯,若蛟龍飛騰,東趾在盧龍,西脊在太行,黃花坐其後。深井前有千年老宅,名為康家莊,可容納百萬人,突然開堂。因此,天壽山這壹美麗的自然景觀被視為風水寶地。關於天壽山的來歷還有壹個傳說。據說明朝皇帝朱迪從1407開始為他的陵墓選址,直到1409才被選中。在這兩年中,禮部收到了許多關於該網站的建議,但都被明朝皇帝朱迪拒絕了。後來,有人提出黃圖在昌平。朱迪親自去查看地形時,看到壹個山前有康家墳、西邊有橡子山、東邊有河套的村子叫“趕水河”。因為他的姓和“豬”是同壹個音,朱迪非常高興。他認為豬來到這裏,有糠吃,有橡子吃,有泔水喝,是朱家代代發展的吉祥之地,於是他當即決定把黃圖山定為陵址,並命名為“永福之地”。恰好這壹年是明成祖的50歲生日,於是他把黃圖改名為“天壽山”。
天壽山上修建的十三陵,既是統壹的整體,又是獨立的個體,規格差不多。每個陵墓都建在壹座山的前面。
墳墓之間的距離最少500米,最多8000米。除明思陵位於西南角外,其余12座皇陵均位於長陵周圍。
十三陵的修建始於1409,第壹座是明朝開國皇帝朱迪的長陵。到清朝順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最後壹座陵墓建成,明宗彜就是朱由檢的四陵寢。這壹時期經歷了230多年。
十三陵共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後、1位貴妃和數十位妃子。除13座皇陵外,還有明代妃嬪墓7座,宦官墓1座,以及行宮、祠監、祠祭署等壹批附屬建築。
十三陵的紅墻黃瓦參差不齊,建築宏偉,甚至堪比皇宮,顯示了古代皇帝龍帝的尊崇地位,以及明朝君臨天下的巨大氣勢。
在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指導下,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十三陵十分註重陵墓建築與自然山水植被的和諧統壹,追求“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以體現“天人合壹”的觀點。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十三陵大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