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所有的詩歌意象大致可以分為社會意象和自然意象,主要包括植物、動物和自然景觀。壹類是社會形象,主要指人或事物的形象,包括人造形象、人的行為、品質、典故等。
鄉愁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尤為明顯。古人要麽出去做官,要麽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要麽被貶謫,尤其是傳統節日來臨時,身邊的壹切都牽動著遊子的思鄉之情。
1.社會形象組:
船:總的來說,詩中寫的是“孤舟”,古人常說“舟楫馬累”,可見水陸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因此,壹個流浪者通常離家或乘船回家。可想而知,壹個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看到回國的船卻趕不上,思鄉之情自然湧起。另外,船給人壹種漂泊感,壹船離開壹船,水茫茫,越來越不同於人的渺小。如:“孤舟小月明,依舊壹人夜渡。”(劉·《晚秋送孟浩然》)“兩岸壹葉風,孤帆橫月。”(孟浩然《從桐廬壹泊到揚州壹友》)。
搗衣:關心家人的冷暖,為全家縫制衣服,是古代女性的主要職責之壹。他們在做著砸衣服這種機械重復的工作時,有足夠的時間想念遠在他鄉的親人。單調悠長的砧音有助於擺脫外界的煩惱,心靈專壹,起到凝聚和強化思念之情的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捶打衣服的動作以及與之相關的清理鐵砧的聲音,成為古典詩詞中“思婦”主題下最常見的意象之壹,如:“捶衣累了,我深感閉塞。”(杜甫《易道》)“在飛,在砧外,天長地久朝玉通。”(宋?顏《少年遊》)與此同時,風送鐵砧之聲也成為壹種境界,遊子聽著無處不在的砸衣聲,自然會想起家裏的親人。比如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第三段:“壹輪明月高懸京城,萬錘洗濯。秋風吹來易道的聲音,家家戶戶都記得戍邊的人。哦,韃靼軍隊什麽時候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什麽時候才能從漫長的戰役中回來!? "
《晉書·張傳》。相傳晉朝的漢斯·張當時在洛陽做官。看到秋風,想到家鄉美味的“撮江記”,於是毅然棄官回鄉。從那時起,成語“撮箕思維”被用來表達思鄉之情。後來,文人用“吹更路”和“吹路秋思”來指代鄉愁。如:“拜海鱸魚之鄉,味長,燕山甌海香。我覺得眼前有壹點點淚水,我想嘗嘗生魚。”(馬興業《感謝南懷瑾先生的鮮味》)
雙鯉:鯉指壹封信,出自韓樂府《長城洞飲馬》詩:“客自遠方來,留我雙鯉。胡二煮鯉魚,有書在其中。”
隴上:隴上有水有樹,人想家。(翁壽所作《橫吹曲辭龍頭吟》)
桑葚:指的是故鄉,“活著還希望回到桑葚,死了就長大了。”(蔡琰《胡建十八拍》)
(2).自然圖像組:
月亮:月亮千百年來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但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意義應該是鄉愁。出自李白《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已?。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這首詩代代相傳後,月亮成了鄉愁和懷舊的代名詞。再比如:“他知道今晚的露珠會是霜,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杜甫《月夜憶兄弟》)因為月亮的特點是普照天下,有圓有隙,可以用圓月來形容親友聚會,結果圓滿;缺月可以比作親人朋友的分離,事不如意。對於遊子來說,自然不管是缺月還是滿月,都是無盡的惆悵和思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而難,願人長久。”有時候詩人為了更好的表達感情,會在前面加上壹些修飾語,比如:殘月、冷月、蘇月、江樓月、雲中月、水邊月等等。
夕陽:中國是農業社會。自古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說法。生命的節奏,所以夕陽有催古人歸來的意思[2],所以夕陽最容易觸動遊子的心事,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夕陽、落日、余輝、黃昏、暮色,都是別稱或其派生詞。
紅巖:紅巖是壹種大型候鳥。每年秋天,它都會南移,這往往會導致遊子在旅行時想家和悲傷。如隋朝人薛道衡寫道:“人歸雁陣,花前思。”早在花開之前,我就有了回家的念頭;但是當大雁返回北方時,人們還沒有回家。還有大雁寫的思念,如“夜聞大雁聲,便思鄉,過年思疾”(歐陽修《答元稹》),“星宿斷時,簫倚樓”(唐代趙薇《長安秋望》),也有提及鴻雁的書信。如“終於我可以派遣我的信使,野鵝,歸巢洛陽。”(唐·王灣《北堡山下壹泊》“雁過不答我,江湖滿雨”(杜甫《致天空盡頭的李白》),“言溯傳絕絕絕,湘艷淚多。”(李商隱《李斯》)。他還寫了《孤獨》、《悲哀》、《孤雁》、《洪飛》等。
杜鵑花:又名杜鵑、紫桂、蜀鳥、杜鵑。傳說蜀王杜預死後變成了壹只布谷鳥。在傳說和蜀人鄉愁的影響下,逐漸成為鄉愁的代名詞[3]。因為布谷鳥的啼聲似乎在說“不如回家”,所以又被稱為“催促歸家的鳥”,非常容易觸動漂泊遊子的思鄉之情,如:“雨吃草差不多冷,麥苗刮風。沒有家的時候,布谷鳥會停止對著他的耳朵哭。”(匿名《雜詩》)
青山:青山常用作故鄉的象征,如:“青山同雲雨,明月曾兩鄉。”(王昌齡《送木奉宮闕》)“行人無限思秋風,隔水青山似故鄉。”(唐?戴樹倫《治川山水》)
月鳥和呼瑪:月鳥和呼瑪也是強烈而執著的思鄉主題意象,最早出現在東漢文人詩《古詩十九首》的開頭:“再走壹遭,留妳壹生……呼瑪隨北風,過燕窩南枝。日子遠了,衣日緩了。”又如:“鳥越愛南枝,馬越懷北風。”(夏侯湛《夜聽賦》)[3]
鷓鴣:叫聲如“我離不開哥哥”,因而極容易激起人們滿心的惆悵和不願遠行的思念,如:“秋暮蒼茫草明,鷓鴣遠”(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夜江滿愁。
浮雲:用浮雲比喻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遮天,遊子不理歸。”(古詩十九首)“我將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李白《送友人》)
猿啼:“離水遠,哭猿傷客情。”(李端《福建賦巴江夜猿》)
蟬鳴曰:“風日鳴,秋聲半夜送。故鄉客歸家,獨走水邊。”(趙薇《風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