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惡之花作品賞析

惡之花作品賞析

法國偉大詩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壹部表現西方精神和社會病態的詩歌藝術作品。但是,病不壹定是壹種美。波德萊爾的天才恰恰表現在他能夠在惡的世界中發現美,在對美的體驗中感受惡的存在,並通過詩歌化腐朽為神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惡之花》是壹部惡的藝術,而不是惡的頌歌。用詩歌表達現代都市的醜陋、現代文明的虛偽、現代人精神世界的貧乏和空虛,是《惡之花》對詩壇的獨特貢獻,也是波德萊爾對未來現代主義提供的有益啟示。詩人以罕見的勇氣,展示了種種醜惡和放蕩,也傾訴了自己深深的苦悶和苦惱。

書的主題是惡以及圍繞惡的善與惡的關系。惡不僅指邪惡,還指憂郁、痛苦、疾病,花可以理解為善與美。波德萊爾脫離了千百年來的善惡觀,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惡,認為惡具有雙重性,既有惡的壹面,又有特殊的美。它壹方面腐蝕和侵害人類,另壹方面又充滿了挑戰和反抗的精神,鼓勵人們與自身的懶惰和社會的不公正作鬥爭,所以波德萊爾對惡既厭惡又贊美,對惡既恐懼又向往。他生活在邪惡中,但他努力不被邪惡吞噬。相反,他以批判的眼光面對邪惡,並對其進行分析。如果是病態的花,是邪惡的花,說明它生長的環境是病態的,邪惡的。波德萊爾從基督教的“原罪”理論中認為“壹切美好而高尚的事物都是人類努力的結果”,“善永遠是人類努力的產物”,所以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挖出惡。摘惡之花,就是在惡中挖掘希望,從中汲取道德教訓。

惡之花是在大傳統已經消失,新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綻放的壹朵奇葩。它具有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元素。波德萊爾憑借《惡之花》壹詩成為法國古典詩歌的最後壹位詩人和現代詩歌的第壹位詩人。由於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他成為了後來許多不同流派競相爭奪的精神領袖。《惡之花》是壹部詩集,但不是壹般的幾首詩的集合,而是壹部邏輯嚴密、結構嚴謹、天衣無縫的書。《惡之花》中的詩並不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而是按內容和主題分屬於六組詩,各有標題,其中憂郁和理想最為重要。六個部分的安排,其實是畫出了憂郁與理想沖突的軌跡。

詩人用壹個英文單詞脾來表達自己的精神痛苦,希望通過出走和遠行來結束精神上的煎熬和精神上的掙紮。於是,他把目光從內心世界轉向了外在的物質世界,轉向了自己生活居住的巴黎。他在巴黎街頭的所見所聞構成了巴黎第二部分的內容。巴黎是壹個赤裸裸的工業大都市的寫照。在這壹部分,憂郁與理想的鬥爭讓位於惡與善的鬥爭。詩人眼中的巴黎是壹個充滿敵意的醜陋的人間地獄;被欺負的乞丐,孤獨的老人,麻木沈默的盲人,又醜又老的妓女,茍延殘喘的病人,賭徒,小偷,僵屍等等。,都被強大的惡勢力壓垮了。詩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找不到慰藉,只好用酒精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覺,建造壹個人造的天堂。他似乎看到垃圾收集工陶醉在自己的榮耀中,沈浸在飄飄然的幻覺中。偽裝成美女的魔鬼來勾引他,賣弄風情的女人向他拋媚眼,戀人們手裏拿著酒杯...他在失落花園的夢想中盡情馳騁。但是,醉酒中的幻境畢竟不靠譜。醒來後,他從人造天堂回到了真正的地獄。這是壹個充滿罪惡的地方,卻開滿了鮮花。《惡之花》分為憂郁與理想、巴黎風光、酒、惡之花、反叛與死亡六個部分,其中憂郁與理想最為重要,占全書三分之二。在這壹部分中,詩人耐心而無情地描述和分析了他的雙重靈魂,表現了他為擺脫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痛苦所做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純潔,試圖在美的世界裏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美就像壹尊冰冷的雕像,遙不可及;他尋求愛情,卻壹次次被愛情欺騙;他向天使祈禱快樂、青春和幸福,試圖從煙草和音樂中獲得安慰,但陰郁醜陋的景象和揮之不去的悲傷總是籠罩著他,使他的痛苦增加。

波德萊爾有壹套詩學理論,應用在《惡之花》上。首先是通感。同名十四行詩指出不同感官之間存在通感:“氣味、顏色、聲音相互呼應。”後來,這首詩作了具體的闡述,表明壹切感情都是相通的。在其他詩歌中,波德萊爾建議詩歌應該與其他藝術(燈塔、面具)相聯系。波德萊爾認為通感是壹種“聯想的魔法”,屬於“創作的潛規則”,藝術家可以從中深入到更高的藝術殿堂,雨果稱贊波德萊爾“創造了新的驚悚片”。

他主張使用“藝術中包含的壹切手段”,他主要使用象征手段: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思想,其意義豐富、復雜、深刻、富有哲理。在他的作品中,時間、美麗、死亡、事故、恥辱、憤怒和仇恨都被人格化了,即使用了象征手法。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詩人需要發揮想象力:“想象力是真正的母親。”波德萊爾把想象力視為各種才能之母,認為想象力是天才的主要品質,可以用具體的形象傳達抽象的精神現象和各種概念。《惡之花》是波德萊爾的代表作,也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其中壹個創新點是他描述了大城市的醜惡現象。在他的作品中,巴黎的風景黑暗而神秘,吸引詩人註意力的是窮人、盲人、妓女,甚至是躺在大街上不堪入目的女屍。波德萊爾對醜和醜陋事物的描寫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他認為醜中有美。與浪漫主義認為自然與人性充滿和諧美好的觀點相反,他主張“自然是醜陋的”,自然的東西是“惡心的”,惡是“天生的”,德是人為的,善是人為的;惡存在於人的心中,就像醜存在於世界的中心壹樣。他認為寫醜要“發現惡中的美”,表現“惡中的精神騷動”波德萊爾在描述人的精神狀態時經常使用醜陋的意象。以《憂郁四》為例,詩中所有的意象都是醜陋的:鍋蓋、黑光、潮濕的監獄、膽小的蝙蝠、腐爛的天花板、鐵柵、骯臟的蜘蛛、蜘蛛網、遊蕩的幽靈、長長的靈車隊伍、黑色的旗幟。這些惡心、醜陋、不祥的意象接踵而至,充斥全詩。他們表現出“精神騷動”。總之,波德萊爾以醜為美,化醜為美,在美學上具有創新意義。這種審美觀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遵循的原則之壹。

第二個創新是表現個人的苦悶心理,寫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悲劇命運。在詩歌中表達年輕人的這種心態是獨壹無二的。浪漫主義詩歌表達的是愛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獨,政治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層意識上,這只是壹個開始。波德萊爾在更高的意義上理解憂郁,他認為典型的美中有不幸。憂郁是《惡之花》中要表達的最強烈的聲音。從整個詩集來看,詩人寫的是人們在社會上的苦悶處境。憂郁像魔鬼壹樣困擾著詩人。悲傷是對現實生活不滿而產生的病態情緒,也反映了年輕壹代的小資產階級處於壹種悲觀絕望的心態,因為他們找不到出路。正如《詩集》第壹版的廣告和評論所說,《惡之花》是“勾勒現代青年精神動蕩的歷史”,“表現現代青年的興奮與悲哀”。高爾基說:“波德萊爾,‘生活在惡中,卻愛著善’,最後,他給法國留下了壹些帶著冷酷絕望氣息的黑暗惡毒的詩篇,死了。對於這些詩,人們生前稱他為瘋子,死後稱他為詩人。”

法國作家魏爾倫認為波德萊爾的“深刻獨創性”在於對現代人的表達,並指出:“在我看來,未來研究我們時代的歷史學家必須認真、虔誠地閱讀這本書,才能不泄露壹切,因為它是本世紀的精華,是本世紀壹切的集中反映。”

詩人雨果在蓋恩斯利島流放期間收到波德萊爾送來的惡之花後,抑制住激動的心情,立即回信說:“我收到了妳所有高貴的信件和精彩的書籍。沒有派系的藝術就像天空,妳已經證明了。我欽佩妳非凡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