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概述壹下。利亞是柏拉圖的學生。馬克思稱他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稱妳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學問的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是他的名言。主要著作有:《工具主義》、《物理學》、《形而上學》、《論靈魂》、《政治學》、《倫理學》、《詩學》。朱莉婭是歐洲思想史上建立這些學科體系的第壹人。
他是邏輯學的創始人,古典形式輪回的創始人,寫了歐洲第壹部邏輯著作《工具論》。他從形式邏輯的角度研究概念、判斷、推理和探索,也觸及辯證邏輯問題。他是古希臘第壹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美學和文學問題的人。詩學的方法論有兩個特點:壹是嚴密的邏輯推理。二是自然科學方法和社會科學方法的結合。《詩學》是西方第壹部美學和文學專著,無論是理論內容還是理論形式都比較完整,深刻體現了亞裏士多德的方法論。
第二,詩學中的壹般藝術原則。揭示“美的藝術”的本質特征,既是古希臘發展對理論醞釀的要求,也為亞裏士多德回答柏拉圖對詩歌的攻擊提供了立足點。在《詩學》中,就是以此為基礎,圍繞詩歌的本質和功能,論述詩歌的根本合理性。
1,與現實的關系。柏拉圖以理性主義為哲學基礎,從否認現實的真實性來否定真實性。雅對他進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摹仿說:壹是突破了“摹仿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提出“行動中的人”實際上是以現實生活為藝術摹仿的對象,把傳統的摹仿說上升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度。其次,模仿的本質是通過個體表現的共性,通過特殊表現的共性。它既反映了現實世界中個體的表面現象,又揭示了生命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因此比柔性生命更高、更真實、更美好。
2.藝術的社會功能.他認為,情感和欲望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是人的特殊本質,即人具有同樣的功能,有得到滿足的權利;任何時候做人的作用還表現在能夠理性的生活。
第三,詩學的戲劇觀。它不僅深刻地探討了藝術的本質和意義,而且建立了完整的悲劇理論。
1,悲劇的特點:模仿動作。悲劇是對行動的模仿,這是詩學中最重要的壹點。動作作為悲劇模仿的對象,應該是嚴肅的、完整的、長久的動作。“整體性”是指戲劇模仿的動作有矛盾的開始、發展和結局,工廠部分之間有必然的聯系,是壹個有機的整體。“有壹定的長度”是指劇情的長度和厚度,飲食量要適當,既要便於記憶,又要容納戲劇性事件的出現和劇情的轉折。“壹個動作”是指具有壹定長度的嚴肅完整的動作是單壹的,即悲劇情節的過程和結局是單壹的,也就是《白堊紀》中總結的情節壹致性規律。
整體性、單壹性和適度性構成了戲劇的“壹體化”原則,這是亞裏士多德對悲劇和戲劇理論的重要貢獻。
2.悲劇的主角:過失理論。他從悲劇的藝術效果出發,將社會道德觀念引入藝術欣賞活動,深入分析了悲劇觀眾的心理,提出了著名的過失理論。
3.悲劇的角色:葉濤說。他強調悲劇應該“通過引起憐憫和恐懼來培養這種情感。”《葉濤》原文為“Ka Tasis”,是實現悲劇德育功能的有力手段。
悲劇《卡塔斯西》的實質是悲劇引起的憐憫和恐懼的快感,使觀眾了解悲劇人物厄運的根源,認識到悲劇人物“失誤”必然帶來的嚴重後果,幫助觀眾養成適度的激情和行動,從而幫助希臘奴隸國家“亂中求治”。
第四,詩學的局限性
亞裏士多德對文學問題的觀察比柏拉圖更客觀,論述也比柏拉圖更合理,階級也不是很明確,但有些地方還是透露出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偏見。
基於詩學的本質離不開感性的東西,詩學將審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其更具唯物性和辯證性。但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搖擺不定是亞裏士多德思想的特點。
《詩學》的本意是總結希臘文藝尤其是悲劇和史詩創作的經驗,但受到兩方面的限制:壹是他的總結以保拉為對象,處處針對他,在批評中確立自己的理論觀點。因此,他只關心寶拉提出後缺乏新的東西。第二,他的總結受限於自己的藝術趣味,有些地方不夠客觀。
動詞 (verb的縮寫)詩學的地位和影響
1,古希臘進步文學思想的結晶。波拉是唯心主義文學思想的最大代表,而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則代表了唯物主義文學思想的最高成就。文藝的真實性認為模仿必須揭示客觀事物的記憶本質和規律,強調有機整體的概念;社會功能,指出創造的心理總結減少了理性過程,打破了神秘的命運觀念。
2.他的理論是西方主要美學概念的基礎。詩學總結了最高成就,建立了具有規範功能的理論,在西方文藝界有了法典。它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產生之前主要美學概念的基礎,為西方文藝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3.西方文學思想的源頭。15年底歐洲出現詩學。16世紀,意大利流行詩學。
《詩學》,古希臘著名美學家亞裏士多德寫的,原名《論詩》,據說是亞裏士多德的講義。共有26章,主要討論悲劇和史詩。有人認為丟失的第二卷可能是關於喜劇的。現存的詩學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壹部分是前言,包括第壹至第五章。本文主要分析各種藝術模仿的對象,模仿中采用的媒介和方法,以及各種藝術形成的差異,進而指出詩歌的起源,追溯悲劇和喜劇的歷史發展。第二部分包括第6章至第22章。這壹部分討論了悲劇,它的定義,要素和寫作風格。第二部分,包括第23至24章,討論史詩。第四部分即第二十五章,討論了批評家對詩人的指責,並提出了反駁這些指責的原則和方法。第五部分是第26章,比較史詩與悲劇的層次。
在《詩學》中,亞裏士多德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模仿,這是區分藝術和技能生產的基礎,也是學術分類和界定個體藝術本質的基礎,他還確信模仿是人的本能,人在模仿中可以滿足求知欲,獲得審美愉悅,所以藝術源於人的模仿本性。壹般來說,亞裏士多德的模仿理論包括這樣的內容。第壹,當藝術家模仿現實時,他不僅能真實地表現現實,還能比現實更美或更醜。第二,藝術或詩歌的模仿對象有三種:過去或現在存在的東西,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東西,應該存在的東西。人們認為,藝術模仿的獨特功能是表現事物比它們本來的樣子更好或更壞,表現它們應該表現的樣子,表現它們的理想。第三,藝術要模仿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也就是要按照必然規律去模仿。“詩人的職責不是描述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即根據可能性或必然性的規律可能發生的事情。”因此,與歷史相比,寫詩的活動更具有哲理性,更能表達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接近事物的真相。第四,為了表達必然,藝術家在模仿中可以采用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以突出被模仿事物的本質和鮮明特征。有時候,詩人為了達到詩的效果,甚至可以把不可能的、不尋常的事情描述出來,只要按照必然或可能的規律,能夠可信地描述出來。
《詩學》討論的核心是悲劇。在討論悲劇時,亞裏士多德首先給它下了定義:“悲劇是對壹個嚴肅的、完整的、漫長的動作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有各種悅耳的聲音,分別用在劇中的各個部分;模仿是通過人物的動作來表現,而不是通過敘述來表現;這種情感是通過引起憐憫和恐懼來培養的。”這個定義涉及到悲劇模仿的對象、媒介、方式和功能。亞裏士多德認為,悲劇作為壹個完整的有機整體,由六個要素構成,即情節、性格、思想、臺詞、外貌、音樂。劇情和性格最重要。就情節安排而言,詩人應遵循事件發展的可能性或必然性規律,使情節形成壹個有機整體。就人物描寫而言,要貼切,要真實,要壹致。亞裏士多德也認為,悲劇的主角應該是不完美或十惡不赦的人。他們應該是好人,但他們有壹些缺點和錯誤,導致自己的災難。只有這樣,悲劇才能喚起我們的憐憫和恐懼,凈化我們的情感。
《詩學》是西方美學史上第壹部最系統的美學和藝術理論著作。它對後世西方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的壹些觀點被現代新古典主義奉為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