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先秦散文《禮記·學記》原文賞析(節選)

先秦散文《禮記·學記》原文賞析(節選)

先秦散文《禮記·學記》原文賞析(節選)

玉未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是昔日之王,立國之本,教學為先。

雖有精美的菜肴(4)和豐富的食物,但不知其用途(5);雖有無上之學,不知其善。是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難。如果妳不夠了解,那麽妳可以反身。知道困難,然後才能自立。所以教與學也是有益的。

大學法(11)禁止稱之為宇(12),可稱之為(13),不莊重時稱之為孫(14),好的時候稱之為莫(15)。這四件事是教學啟發(16)。如果發了再封殺,就不堪重負了(17);如果妳在時間之外學習,妳會很努力,很難有所成就;無孫輩的雜應用(18),很亂,沒修好(19);獨自學習沒有朋友是無知的;彭彥背叛了他的老師(20);顏弼棄學(21)。其六,由廢教也(22)。君子既知教,又知被教,然後才能為人師。所以君子之教的比喻也是(23),道領道(24),力領道(25),開領道(26)。道導致和諧,強導致克制,開導致思考。和諧引發思考,可謂善。

學者有四錯(27),師必知之。人學的太多(28),太少(29),太容易(30)或者太少(31)。四、莫之心同也(32)。了解他的內心,然後妳就可以挽回他的損失。教也,長得好,拯救失喪的(33)。

哪裏來的學習之道,嚴老師難(34)。師者嚴而後尊道(35),而後民知尊學。所以,妳不是大臣的地方是第二(36):當它是屍體(37),它也是大臣;當他是老師的時候,他也是仆人。大學士之禮,雖寫天子(38),無北(39),故亦師隨。

好學者,博采眾長,事半功倍,因而平庸(40);窮書生,勤老師事倍功半(41),因而怨聲載道。脾氣好的人,如攻木(42),先改東西,後改程序(43),久而久之,談之(44);那些不擅長的,恰恰相反。善待聽者,如敲鐘,敲小了聲音小,敲大了聲音大,心平氣和地等待,然後發出最好的噪音(45);那些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恰恰相反。這是學習的方法。

註1道:指封建政治制度和道德規範。2軍民:統治人民。(3)教學第壹:設置教與學第壹。4家肴:魚等美味肉菜。⑤目的:好吃。6至尊道:深遠真理。指封建時代最高的道德標準和精神境界。⑦知難而進:知道自己不解。8反身:反過來要求自己。⑨自強:靠自己爭取進步。⑩:教與學相互促進。(11)大學:太學,古代最高學府。(12)未發:指邪念發生之前。於:同“預先計劃”,預防。(13)柯:正好趕上教育。時間:及時。(14)淩:同淩,超越。小節:由淺入深學習。石:落實教育。孫:舜。(15)相面:互相觀察,互相學習。善:實力。莫:互相觀察,互相學習。(16)邢:妳還說成功。(17)“寒陰幹”擠壓:阻力。勝利:戰勝。不可能擠:說明教育失敗了。(18)雜練:教育無序進行。不,孫:不符合順序。(19)修復:修復。(20)顏:傳“宴”而逍遙自在。彭彥:我甘心做壹個叛徒。(21)顏弼:安於惡行。廢物:廢物。(22)浪費:失敗。(23)余:蕭玉,誘導開悟。(24)道:指導。拉:力。(25)強:令人鼓舞。抑:陰止。(26)開篇:開頭。大衛·愛登堡:講述整個故事。(27)損失:疏忽:偏差。(28)多:貪多而不求解決。(29)少:知識面窄。(30)易:我把學習看得很輕松,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31)停止:因害怕困難而停止。(32)心不壹樣:心不壹樣。(33)長善:發揚優點。(34)嚴:尊重。(35)陶尊:尊重真理。(36)不要對待妳的臣民:不要像對待妳的臣民那樣對待妳的臣民。(37)屍體:祭祀主,假裝死者祭祀的活人。(38)虞照·田字:教田字。(39)北:朝北。不北:不用面對北上的儀式。(40)代理:信用。(41)勤奮:勤奮。(42)攻擊:日誌記錄。(43)程序:硬樹的關節。(44)說:“脫”掉。(45)盡力而為:余韻悠揚,自殺。

玉的質地雖美,不琢磨也不會成為器皿;人雖是萬物之靈,但不研究,就不明白道理。因此,古代君王在建設國家和治理人民時,都把教育作為首要任務。

那裏雖有好菜,但不嘗則不知其美味;雖然有最好的真相,但不研究就不知道它的美好。這就是為什麽我學習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了別人才知道自己的不通。知道缺點,然後才能反思自己;不知道,然後就可以自己奮鬥了。因此,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

國子監教人的方法是在壹切邪念發生之前,用禮去約束和禁止,這叫預防;能教就教是及時的;因材施教,不超過可接受的水平,這叫秩序;讓學生互相觀察,互相受益,這叫互相學習。這四種方法是使教育繁榮的方法。邪念已經發生,再加以禁止,就固若金湯,教育也不會起作用。如果錯過了適當的學習期,再努力也很難見到成效。沒有秩序的學習只會讓學生頭腦混亂,聽不懂。沒有同學壹起討論,最後會孤獨無知。交不正當的朋友會違反老師的課;壞習慣會毀了妳的學業。這六項就是教育失敗的原因。君子知教育興亡,而後能為師。所以君子的教育是理解別人,只引入差異,不強迫別人服從;嚴格對待學生,但不抑制其個性發展;開導,不用下結論,不用講全部。只介紹差異,不強迫,讓學生容易產生親近感。老師嚴厲而不拘束,讓學生自由發展。只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來,讓學生思考。善於明喻,使人親近,從而能主動思考。

學習的人會犯四種錯誤,教育別人的人壹定要明白。人在讀書的時候,可能會有貪多不求人的問題;或者對問題壹知半解;或者說有壹個思維不同就不專壹的問題;或者有限制自己不求上進的毛病。這四種錯誤有不同的心理。我們必須了解這些心理,才能糾正這些問題。教育的目的是發揚長處,挽救錯誤。

學習時最難做到的就是尊重老師。老師被尊重,然後真理被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後人的學習態度就會認真起來。所以君主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對待臣子有兩種情況:壹是祭祀時臣子是“屍體”的時候;第二個是我當國君老師的時候。國子監裏的禮儀是說,即使是給皇帝講課,臣下也不壹定要拿大臣的位置給君主,這是對老師的尊重。

那些學習好的,老師很閑,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學生歸功於老師的好教;對於學習不好的人,老師很努力,但效果卻事倍功半。學生怨恨老師太嚴厲。善於尋找學習方法的人,就像切割堅硬的木頭,先從較軟的部分開始,再從較硬的部分開始,時間長了,木頭自然脫落分解;不善於尋找學習方法的人恰恰相反。壹個善於回答問題的人,就像敲鐘,輕敲,有小鐘,也有重鐘。敲鐘人必須從容不迫,這樣鐘聲才會悠揚。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恰恰相反。這些都是提高知識的方法。

宗齋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之壹,體系相當嚴謹,涉及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制度、內容的原則和方法、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

《學記》中討論的問題往往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通過磨礪粗糙的玉石,使之成為有價值的玉石,也就是說人必須經過壹定的教育,才能懂得政治和倫理原則。“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來說明復雜的問題,具體易懂。

敘事和議論是《學記》寫作的另壹特色。作為壹種教育傳統,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尊師重道的深遠意義。所以“嚴師難學道。”作者先講了先敬師,後重道的原則,因為道是老師教的。然後接著說,尊師先從君做起。"當他是老師時,他也是仆人。"“雖是天子詔,無北,故敬師。”這些事實說明了尊師重教的重要性,有理有據,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