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基督教詩歌應該得到深刻的反思。

基督教詩歌應該得到深刻的反思。

2007年3月26日淩晨,年近七旬的楊在香港天星碼頭自殺身亡。

這個為了讓女兒偶像化遠走他鄉而賣了房子、割了腎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懷著極大的擔憂看著女兒住在不遠處的酒店。

他不忍心與家人分離,但他想不出什麽好辦法讓女兒繼續崇拜他。想了很久之後,楊選擇了跳海,用自己的老命為她贏得了最後的機會。

在講究“死人最大”的中國,這是他作為壹個父親能給的最悲壯的支持,幫助女兒實現夢想。

帶著失望和期待,楊毫不猶豫地跳海,留下了長達7頁的遺書,裏面寫滿了對劉德華的不滿和指責。

遺書最後寫道:“劉德華,妳要見我們的孩子最後壹面。這是我用死亡換來的。妳不見我,我就死不瞑目。”

楊成功了,但他也失敗了。

他的自殺在香港引起極大震動,無數媒體湧入,將劉德華推上風口浪尖,壹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

然而,面對洶湧而來的質疑,劉德華仍然拒絕與楊麗娟見面。他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只留下壹句話:“人們不應該認為她需要幫助。”。

這場鬧劇以雙方都付出慘痛代價的狼狽收場。因為這件事,性格開朗的劉德華終於患上了抑郁癥,而楊麗娟保持了13年的“偶像化夢想”,徹底被打破了。

很少有人知道楊麗娟愛上劉德華是因為她有壹個夢想。

壹個成佛的夢,壹個成魔的夢,因為這個夢,楊麗娟走上了壹條不歸路,她曾經完整幸福的家庭分崩離析。因為任性,她失去了慈愛的父親,在29歲以後漫長的人生中只留下無盡的遺憾。

15年後的現在,她過得怎麽樣?

從65438年到0978年,楊麗娟出生在蘭州阿幹鎮的壹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楊是壹名教師,他的母親是壹名家庭主婦。

生的時候,楊已經40多歲了,還有壹個將近半歲的女兒。對於這個父親來說,女兒就是他的寶貝。

曾經阿幹鎮盛產煤炭,世界各地的人都聚集在這個鎮上,非常熱鬧。到楊麗娟出生時,阿幹鎮已經開始衰落,煤炭資源枯竭,也帶走了小鎮的活力。

為了給女兒壹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在阿幹鎮工作的楊隨家人搬到了蘭州,每天花兩個多小時往返於兩地之間。雖然辛苦,但想到自己可愛的女兒,他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對於許多晚年有孩子的父母來說,溺愛孩子似乎是常態,楊夫婦也不例外。

當時,楊的工資並不高,只能勉強維持壹家人的生活。但他沒有閑錢,卻把壹切都給了女兒。只要楊麗娟想要什麽東西,他就會盡力去買,如果買不起,他就會去偷。

隨著女兒的成長,楊對她的溺愛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嚴重。

據說每天晚上洗腳的時候,楊都會給她端來洗腳水,把臉盆頂在頭上,像侍候皇帝的太監壹樣哄著女兒洗腳。

直到20歲時,楊才給她洗過澡。

“女兒就是天”的觀念早已深入楊夫婦的心中。對於這對夫妻來說,即使他們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孩子的教育方式,甚至違背了人倫常識,只要女兒開心,壹切都無所謂。

楊不明白“寵壞壹個孩子就像殺死壹個孩子”的道理。在他的壹再溺愛下,楊麗娟變成了壹個刁蠻任性的女孩。

楊和他的妻子並不是唯壹壹對用各種方式溺愛孩子的父母。按照正常的劇情發展,楊麗娟的生活會壹直“幸福”下去,直到父母老了,嘆了口氣。

然而,壹個突如其來的夢改變了這壹切。

夢想是發自內心的,既是欲望,也是執念。

1994年的壹個晚上,16歲的楊麗娟做了壹個夢。夢裏有壹張圖片,上面有壹個很帥的男人,圖片兩邊寫著壹句話:“妳特別來找我,妳是帶著真情來見我的。”

在賈斯珀的青春期,這樣壹個看似奇怪的夢更像是這個時代的幻想,但楊麗娟不這麽認為。她堅信這是上天的征兆。

從那天起,那個夢幻般的身影成了楊麗娟執著的追求。

夢想由心生。因為過度的想象,她在隨後的夜晚無數次夢見那個英俊的男人。

壹次偶然的機會,楊麗娟看到了同學拿出來的海報上那個熟悉的身影,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夢中情人名叫劉德華。

惡性循環開始了。當時的楊麗娟還不知道劉德華是誰,但這並不妨礙她在壹次次的夢境下對這個人物的向往和向往。

後來,楊麗娟把這事告訴了她的父母。她以為會被說是異想天開。沒想到,她爸爸說她也做了同樣的夢。

沒有人知道楊的話是真的巧合還是刻意的奉承,但毫無疑問,因為他的話,做了壹個和劉德華見面的夢。

她說:“我不見到劉德華就不嫁。”

對於愛女兒如命的楊來說,的誓言無異於他拼了老命。為了讓他的女兒實現她的夢想,他開始全力支持楊麗娟瘋狂的偶像化行為。

楊麗娟固執地認為,他夢見劉德華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緣分。但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劉德華”只是她父母疼愛下的壹個虛構人物。

即使那天我沒有在海報上看到劉德華,也會有其他英俊的男明星被楊麗娟視為夢中情人。畢竟,她只是想合理化她的欲望。

不幸的是,楊麗娟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在父親的支持下,她開始輟學,把自己鎖在家裏,與外界隔絕,與朋友斷絕聯系。

楊麗娟把素未謀面的劉德華視為精神寄托。他每天看著房間裏五顏六色的劉德華海報和錄音帶,幻想著他們的“幸福生活”。

對於女兒的瘋狂行為,楊夫婦不僅沒有反對,反而不遺余力地支持她。

時間長了,楊麗娟不再滿足於單方面的相思。她開始有更瘋狂的想法,渴望見到真實的劉德華。

不出意料,和妻子楊同意了。楊麗娟的瘋狂就像壹種“傳染病”,蔓延到整個家庭。

上帝要毀滅它,首先要讓它瘋狂,悲劇從這壹刻開始就註定了。

生活就像壹個等式。妳渴望的越多,妳得到的就越少。期望越多,失望越大。

時隔多年,人們不知道季是真的認為女兒和劉德華註定要在壹起,還是只是溺愛女兒,為她構建了壹個童話世界。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楊麗娟種種瘋狂的偶像化行為背後,是這位年邁的父親在默默買單。

為了支持女兒拜偶像,學校唯壹的高級教師楊每月拿到2050元的退休金,提前4年退休。家裏只有9900元的積蓄,壹家人開始陪著楊麗娟在全國各地尋找劉德華。

他們先來到北京,然後搬到上海。只要有劉德華出席活動的消息,楊麗娟和他的父母都會去,但最終他們都壹無所獲。

另壹方面,高昂的吃喝住行費用讓手頭預算不多的楊迅速變窮。

“楊麗娟瘋狂偶像化”的消息逐漸傳到了外界。每次都有人問她,為了偶像化付出那麽多值得嗎?楊麗娟會否認他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壹種愛。

在遺書中,楊也為女兒辯護,辯稱既不是粉絲,也不是影迷,只是單純把劉德華當家人。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以愛的名義去做傷害。

1997年,身無分文的楊向高利貸者借了11000元,又帶著女兒去了北京,之後又去了香港,還是沒能見到劉德華。

那段時間,楊麗娟每天拿著壹份關於劉德華的報告,研究著他可能出現的每壹個地方,匆匆趕往目的地。

最後,借的錢花完了,卻沒人看見。家裏壹塌糊塗,只好回到蘭州老家。

這時,楊麗娟早已忘記了家裏的困境。她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辛苦,忽略了沈重債務下的危機,甚至把楊夫婦當成了實現夢想的工具。

她對父母說:“妳現在不管我的事了。到時候我跟著劉德華,自然不會管妳。”

溺愛和被威脅的復雜想法湧入兩位老人的內心,迫使他們做出更瘋狂的事情。

當所有被忽視的災難壹起“爆炸”的時候,結局總是那麽悲傷和沈重。

2003年,由於提前退休,楊失去了經濟來源。為了繼續讓女兒偶像化,他賣掉了自己唯壹的房子,壹家人搬進了便宜的出租屋。

2004年,劉德華來到甘肅拍攝《天下無賊》,這是最接近楊麗娟夢想的壹部電影。整整壹年,她每天都站在公寓八樓的陽臺上,望著遠方,渴望以這種方式見到劉德華。

但夢想永遠只是夢想,不會因為接近現實就變成現實。

楊麗娟尋找劉德華的執念仍未熄滅,但賣房所得的錢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直至化為烏有。

楊別無選擇,只能變賣壹切來維持生計。然而,禍不單行。因為壹次事故,楊麗娟的母親被重物砸傷了。

就在壹家人徹底絕望的時候,楊的妻子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讓丈夫賣腎,繼續供養女兒偶像化。”

沒想到,這樣壹個絕妙的主意居然得到了楊的認可。這個傷心的父親真的把自己的壹個腎賣了,還公開了。

今年,“父親為女兒賣腎實現偶像化夢想”的消息傳遍全國,無數媒體蜂擁而至,采訪楊壹家,探尋其中奧妙。

面對世人的好奇和勸說,楊不僅沒有醒悟,反而開始炫耀自己的“寵物行為”。他說:“即使我只有壹個腎,我也能活下去。這筆錢可以幫我女兒在香港看劉德華。”

楊傾其壹生去做的壹切,最後只得到的壹句話:“我希望還是貸款。賣腎傷身。”

壹個父親這樣做,很可惜,也很可悲。也許上帝不忍心看到這壹幕,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2007年,在媒體的幫助下,楊麗娟壹家去了香港。

臨走前,楊把自己所有的“寶貝”都交給朋友保管,包括戶口本、女兒小時候的照片、獎狀等...

這些在外人看來壹文不值的東西,卻被楊視為珍寶,代表著他對女兒的愛。

也許,從這壹刻開始,楊已經做好了“成敗在此壹舉”的準備。

壓倒駱駝的不是最後壹根稻草,而是壓在駱駝身上的每壹根稻草。

抵達香港的楊麗娟在壹家歌廳遇到了劉德華。她壹直在尋找自己13年的夢想,終於在這壹刻實現了,哪怕只有短短的十幾秒。

但是,欲望就像壹個無底洞,迫使迷失的人貪婪。

楊麗娟認為,她心中的劉德華不應該只屬於歌迷和歌手,他們必須以壹種特殊的關系來對待。為此,楊在接受采訪時要求劉德華“單獨見見女兒”。

這種不合理和不現實的要求自然遭到拒絕,楊麗娟怒氣沖沖地回到酒店。這壹天,沒有人知道壹家人在房間裏討論了什麽,但第二天早上,68歲的楊自殺了。

他留下了那封信“劉德華,妳以為妳是誰?”在香港天星碼頭結束了他的生命。

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賣腎養活女兒偶像化的可憐父親,最終會以如此悲傷的方式試圖為楊麗娟贏得壹絲希望。

多年後,當人們再次回憶起這場悲劇時,不難發現這壹切早已註定。

楊麗娟的盲目崇拜使他的父親壹步步失去了生活條件。先是提前退休,然後賣了房子和腎。楊花光了他所有的錢。如果他沒能實現女兒的夢想,即使回到家鄉,也很難活下去。

可以說,在楊到達香港之前,已經無路可走。所以他不惜用道德綁架,用自己的生命逼劉德華見女兒。

楊滿腦子都是幫女兒實現夢想,卻忘了見了劉德華之後會不會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沒有人能確定這壹點。

因為楊的自殺,劉德華被輿論淹沒了。後來他暴露了自己:因為這件事,很多粉絲開始模仿楊麗娟,打電話逼他去死,就是為了見自己。

在各種壓力下,劉德華被迫取消了很多演唱會和粉絲見面會,甚至患上了抑郁癥,看了很多心理醫生。

內心欲望的惡之花,帶來了兩敗俱傷的後果。

但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楊遺書裏的那句:“我死了,劉德華還是要見我們的孩子”成了這個悲劇的後續。

我不知道我的夢有多繁華,但當我醒來時,壹切都是空的。

父親死後,楊麗娟沒有醒來。相反,他和他的母親拿著楊捐贈的2萬元,繼續前往香港要求見劉德華。

只是這壹次,她的理智發生了變化,從實現夢想變成了父親的遺願。

喪父之痛的甚至向劉德華提出要祭奠楊。

她的無理要求再次遭到拒絕。

楊麗娟內心的悲痛無處發泄,將怒火轉向劉德華和媒體。

壹方面,她以“為劉德華浪費了很多青春”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劉德華賠償自己30萬元;

另壹方面,她認為媒體詆毀了她家人的形象,也提起訴訟要求賠償。

這兩起訴訟最終都被法院駁回。

後來,楊麗娟帶著母親回到了蘭州老家。她燒掉了所有的海報和唱片,整天呆在以淚洗面,不敢出去見人。她還不時給楊寫壹封告白信。

遺憾的是,曾經最愛她的父親再也見不到這壹幕了。

千方百計變得空虛,如此執著的虛無,隱藏在愛情之下十幾年的欲望,終於煙消雲散,留下無盡的遺憾和失望。

從那以後,楊麗娟不再接受任何采訪,消失在人海中。

2014,楊麗娟亮相綜藝節目《東方直播間》,那壹期的主題是“瘋狂的粉絲”。

幾年沒見楊麗娟了,她又成熟懂事了壹點。她站在講臺上放聲大哭。她以自己為例,勸觀眾不要學她偶像化的方式,因為他不值得。

這次采訪更像是壹次告別。楊麗娟正在告別過去的自己和他曾經癡迷的夢想。父親去世後,她無數次反思自己,明白了當初idolize的行為是多麽可笑。

遺憾的是,直到這壹刻,楊麗娟依然對劉德華有著深深的怨恨,時間也沒能讓她學會釋懷。

為了支持女兒拜偶像,楊向借了11,000元的高利貸。後來,壹位匿名好心人幫助楊麗娟償還了債務。

她不知道這個好心人就是劉德華。

曾經,楊麗娟為自己的夢想瘋狂,壹步壹步走向毀滅的深淵。現在,她在為夢想哭泣,因為只有在夢裏,她才能看到父親慈愛的臉龐。

2065438+2009年底,楊麗娟接受魯豫采訪,出演《再見》。

42歲的她再次出現在鏡頭前時,眼神中有壹種常人難以觸碰的平靜。

失去了父親的保護,楊麗娟這些年來受了很多苦。因為學歷低,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在超市做導購,壹個月2000塊錢。

期間,很多好心人試圖幫助她,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未能實現。

楊麗娟說:“我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雖然工資不高,但足以維持我和母親的生活,周圍的同事也沒有用偏見的眼光看我。”

經過各種世俗的磨煉,她已經成功轉型。這種轉變雖然帶來了沈重的代價,但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在節目中,楊麗娟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她說,“我當時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讓他們為我承擔了太多,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

楊的骨灰被撒入黃河。每年清明節,她都會準時去祭奠父親,並在心裏嘀咕:“爸爸,等女兒長大了,我會好好工作,照顧媽媽。我後悔了。請原諒我。”

如今,楊麗娟和媽媽住在壹室壹廳的廉價房裏,簡單整潔。近年來,她切斷了與外界的大部分聯系,開始信仰基督教,每周三都會去祈禱。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當然說我不會那樣做。”

說完這句話,楊麗娟平靜地望著遠方,悔恨、釋懷慢慢浮現在臉上,似乎在這壹刻,她已經走完了漫長的壹生。

節目最後,從來不主動提問的楊麗娟忍不住問了壹個問題:

“這十年來,看過新聞的人太多了。有沒有人看到新聞後真正關心我的具體生活,問她現在還好嗎?”

15年太長了。讓大眾記住壹個陌生人有多容易?

魯豫沈默了很久,小心翼翼地說:“好奇也是壹種關心。”

她知道楊麗娟仍然渴望別人的關心和記憶。嚴格來說,她的故事不是鬧劇,而是悲劇。

所有這些不幸的原因,當然是楊麗娟的任性,但更多的過錯是父母的溺愛和縱容。

養而不教是父母的錯。

從小她就沈浸在楊夫婦構建的童話世界裏,正常的欲望被無限放大,直至完全失去自我。

楊麗娟的“夢”不是由他的父母引起的。

永遠是黃高粱夢,成敗在此壹舉。願楊麗娟余生都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