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第壹部壹直糾結於個人的悲歡離合,第二部經歷了大起大落。似乎類比已經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詩人應該拋開之前的主體,直接將自己融入畫面。話頭突變,從《樂遊園風景名勝區上清秋節》開始,畫面為清秋節佳偶如雲的狂歡場景,主角卻在西風的余暉中獨立,“無處飲酒,獨吟詩”(杜甫《樂葛源》)。
這時候,個人的煩惱就完全被拋到了壹邊,或者說融合到了歷史的煩惱中。詩人以鹹陽古道和漢墓、秦漢等著名朝代的遺跡進入歷史反思。古道漫漫,聲聲塵封,繁華奢華放縱,壹切都被埋沒,只留下陵墓伴著蕭瑟的西風,如血的夕陽,綿延百年千年。作者不是在向秦煌和吳晗致敬,而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有盛有衰,有古有今,有悲有喜的思考。雖然詩人沒有正面寫唐朝的繁華,但“樂遊園景區秋節”就足夠了,自然讓人聯想到天寶後期古羅馬的奢靡與狂歡極樂。但沒人能從中體會到潛在的碎片感。秦朝和漢朝都過去了,只剩下長長的古道和孤零零的古墓,迎著西風的余暉。這是過去的遺跡,但也是真實的場景。同時,這壹幕“西風與韓家陵”也勢必讓人與王朝的未來產生聯系。於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交融在壹起。歷史的序列給人們留下的只有壹個表象——“西風依舊照,漢家失落。”它制造了壹種歷史滅絕的悲劇感,或者說毀滅感,充斥著人們的內心。這是歷史反思的結果。所以上壹部電影的個人悲傷只能換成下壹部電影的陪襯。
此詞意境開闊開闊,風格雄渾渾厚。讀者也可以從敦煌曲子詞中看到類似的風格,不同於中晚唐的典雅。陸遊說:“自盛唐以來,詩人日漸淺薄,再無前人的瑰麗之作。”(《采花後記》)。詩體與詞體本身有交叉否定的傾向。
這句話很自然,但是每壹個字都是經過錘煉的,沈重而響亮,摔地真的發出金石聲。而且抑揚頓挫,法度無字缺率含糊不清,沒有讓人生氣的地方。在這方面,如果把它設定為李太白的顏色,它應該算是杜少陵的筆。其風格為五代所未見,亦非宋代之歌所能望其項背,開了宋代詞風之先河。
二、所附原文如下:
秦怡鵝
唐·李白
顏。秦娥夢想打破秦樓月。秦樓月。柳色年年,巴陵傷。
樂遊園景區清明節,鹹陽古道無聲。聲音和灰塵是絕對死的。西風依舊照,漢家陵墓不見。
翻譯
玉笛的聲音悲傷而嗚咽。當從夢中醒來時,壹串明月正掛在秦家的樓上。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年橋邊的青柳色,都印染著巴陵橋上的離愁別緒。
看著樂遊園風景名勝區荒涼的秋節,通往鹹陽的古道早已斷絕。西風輕輕拂過夕陽的余暉,眼前只剩下漢朝留下的墓葬和宮殿。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季承(待考),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時,他隨父親搬到了建南省綿州市。李白有壹千多首詩,其中《李太白集》代代相傳。他於762年去世,享年61。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