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閱讀新詩

如何閱讀新詩

如上所述,新詩的第三種散文形式是走近的形式。

比如賀敬之的《放聲歌唱》,采用“階梯狀”的線條來回應詩中的激烈情感,基本上是以壹個音節為壹行,既形成了短小有力的節奏,又在視覺上營造出壹種步步突出的遞進感。

無垠的大海波濤洶湧...

啊,無邊無際

巨浪

洶湧澎湃-

生命的波浪在沸騰...

啊,生活

碎浪飛濺

旋轉

沸騰!

還有壹種形式,就是循環。這有點像中國古典的回環詩,代表作是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去想她》。

當然也有壹些實驗性的性愛詩。比如秦松的《湖邊的山》。它不關心詩的內容是什麽,而是以行和列的形式顯示。在湖濱山旁深藍的湖中,朦朧的森林,湖面上的鏡子,可以直觀的看到那種構圖。

先簡單討論兩個問題,即詩歌的現實性和政治性。

與散文和小說相比,詩歌是壹種短小含蓄的文學體裁,強調以小見大,以小喻大,達到字數有限,意義無窮的境地。詩歌不能像散文那樣直接表達自己,必須婉轉曲折,不僅要表達意思,還要表達感情和感受,要復雜得多。另壹方面,與小說不同,詩歌必須創造壹個人物,講述壹個故事,並與現實有直接和全面的關系。

詩歌在感覺上是主觀的,在技巧上是間接的。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並不“現實”。

所以詩歌很難承載敘事。詩歌是抒情的,是象征的,是意象的,所以我覺得我們要求詩歌寫實是不可能的。詩是進入虛空的狀態。另外,詩歌不能是政治性的。我們身處高度政治化的20世紀,這就要求詩歌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但實際上詩歌講的是永恒的人性。

這就是詩歌的形式。下面說說如何讀新詩。

詩歌很難讀,但是壹旦妳用心體會過,妳就會發現它的美。之所以難讀,是因為詩歌是文學金字塔的頂端,是壹種嚴謹、含蓄、純粹的文學形式,這也是我寫這些文章的原因。可以說,壹旦我們學會了閱讀詩歌,人類的其他文學形式基本上不在話下,所以如果我們能很好地理解詩歌,我們就可以“壹旦爬到山頂偷看,就會看到和其他山都出現在天空下的小矮人。”,而其他所有的文學閱讀都會迎刃而解,這也是我。

雖然讀詩很難,但壹切都是有規律的。我個人認為理解和閱讀詩歌的核心方法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情、理、象、力。

也許上面的說法太抽象了。我來簡單解釋壹下這些詞的意思。

情感是詩歌的專職在於抒情。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我們必須帶著壹種情感在詩歌中尋找詩人的情感,因為詩歌完全是情感的產物,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所以壹首好詩好不好,取決於它是否具有激發情感的力量和相應的審美價值。

例如,這首歌來自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了很久。我們再來欣賞壹下。

到第三章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母親死了,母親在墳墓裏。這是人與自然永遠的分離,這是陰陽之分,所以無論怎麽拍打,這個墳墓裏的母親都無法再醒來。

現在因為政治上的隔閡和海峽兩岸的分裂,依然帶來無盡的悲傷和思鄉之情,於是這種情緒的強度在層層上升,最後來了壹種對廣大家國的怨恨。

我們要帶著感情去讀歷史的探究,才能理解它,否則就是壹堆蒼白的文字。

後來在余光中有《鄉愁四韻》,是羅大佑作曲的,很好聽。

給我壹勺長江水,長江水

壹個思鄉和四韻的幻境

壹個思鄉和四韻的幻境

像酒壹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

給我壹勺長江水,長江水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似血的海棠紅

沸騰血液的灼痛

這是思鄉之痛

給我壹張海棠紅,海棠紅。

給我壹片白雪,白雪

像信壹樣白。

等待家信

是思鄉的等待。

給我壹片白雪,白雪

給我壹個甜蜜的臘梅。

母親般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這是鄉愁的芬芳

給我壹個甜蜜的臘梅。

很簡單的壹首詩,但是唱三嘆的時候很感人。因為它吸引了我們的鄉愁。有些感情沒有鄉愁那麽明顯。它是壹種微妙的情感,但如果妳理解這種感覺,妳也可以讀這首詩。

如果有人看到這個,我要挑戰每個人的智商。我們來讀壹首二十世紀的詩,這首詩可能是詩歌圈裏最難讀的。它來自廢名的街道。

第壹次讀到這樣壹首現代詩的時候,我完全懵了,覺得沒有道理可循,但還是帶著感覺仔細進去了。

如果我們是異鄉的陌生人,走在街上想寄信,但車如流水的馬如龍,我覺得看到郵箱也很孤獨。其實郵箱的孤獨是我們情緒和主觀力量的對象化。

把我們的個性意誌投射在郵箱上,PO,POST,但是這個PO的郵箱有點像壹個站著的東西,張著大嘴。這種感覺很孤獨,記不清自己車的號碼,感覺號碼也很孤獨,因為壹個沒有伴侶的人,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深深感受到了車、街道、人類的孤獨。

我們知道這種孤獨,這種孤獨能讓我們理解這首詩,而不是壹字壹句的理性分析,而是帶著情感進入其中。

上面寫著“愛”。其次,詩歌要合理,好的詩歌不能不合理。詩歌的原因壹般是對社會生活的感悟。詩歌有著深刻而微妙的含義,有時詩歌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比如綠園詩人李露的詩《泥土》。

永遠把自己當成珍珠

總有怕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糞土。

讓大家把妳踩成壹條路。

這是壹首催人奮進的哲理詩。簡單的幾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義。

就像我們常說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自由與愛也是有道理的。

生命是寶貴的,

愛情更貴。

如果是為了自由,

妳可以兩個都扔。

但問題是,更多情況下,詩歌裏的道理是不合理的。它表現出壹種只有理解才能理解的深刻而微妙的含義。比如顧城的《遠近》。

妳,

回頭看著我,

壹會兒看雲。

我想,

當妳遠遠地看著我,

妳近距離觀察雲層。

這首詩到底在說什麽?他說的是遠近的相對關系,還是壹首關於失戀的詩,因為妳不看我,說明妳不愛我。我說不上來,但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它的混亂和難以言表的精妙之處。

那我們再來看看臺灣省現代人創始人詩人紀賢的詩《六七》。

這也是壹個論點。這是什麽論點?嵇賢幽默地用他常拿的管子,像個六字,拿的拐杖,像個七字。6+7等於13(出賣耶穌的猶大是耶穌的第十三個門徒),是西方文化意義上的不吉利數字,也是壹個悲劇數字,以表明是悲劇中的悲劇,詩人。但是,以壹種非常自嘲的方式,我越是悲劇,妳越是把我當成詩人,於是妳鼓掌,鼓掌,對人群進行微妙的嘲諷。

怎樣才能把握詩歌中的意義?我覺得要了解人和世界,了解詩歌,了解詩人的氣質,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了解它的衣食活動,大概能感受到。當然,有時候,所謂的好詩,也不能像解剖壹樣去分析,只能說是模糊的真實的,好像是知道的壹樣。

那麽,我們再來說說“大象”。詩歌提供了意象。詩歌的形象生動傳神,詩歌用形象說話。

20世紀初,美國有壹個詩歌流派,叫做印象主義。他們研究了中國的唐詩,每首詩都有清晰的印象。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龐德,他最著名的詩是在壹個地鐵站裏。原詩寫了20多行,最後龐德大筆壹揮全刪了,只留下兩行。我們來看看這兩條線的本質。

這是他走出法國壹個蛛網般的地鐵站。他從地上走下來,看見這些人在黑暗中不斷出現,像幽靈,像濕漉漉的黑樹枝上的花瓣。男女老少,每壹張臉,都像花瓣壹樣,在從地鐵地下到地面的光線中壹張壹張地張開。

這個形象如此鮮明生動,壹下子就抓住了我們的心。

談論壹個忙碌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體現在哪裏?鮮紅的小推車在雨中濕漉漉的,幾只白鴿紅白相間。明亮的顏色反映了愉快的心情。

著名書法家、詩人、國民黨大老板於右任,去臺灣省後寫了這樣壹首詩《望大陸》。

把我埋在高山上,

看著我的大陸;

大陸是看不見的,

只有哭泣。

把我埋在高山上,

看著我的家鄉;

故鄉是看不見的,

永遠不要忘記。

天空是灰色的,

狂野,

山野,

國有之憂!

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成了國共兩黨情感交流的象征,被很多人傳唱,表達了臺灣省人對故土的思念。這首詩,如果去掉了山、天、曠野這些外在的意象,幾乎沒有辦法表達這種感覺。沒有這樣的深度,也沒有這樣的生動,更沒有這樣的穿透人心的力量。

讓我們來欣賞五四詩人劉艷玲的另壹首詩《水手》。

水手的生活是漂泊的。他想念家鄉,更想念壹個人。這個人是用三行字描述的。這是個什麽樣的女孩?在開著鮮艷石榴花的井邊,這不是壹個大家閨秀而是壹個小家碧玉,壹個像石榴花壹樣溫暖淳樸的民間女子。她非常熱愛勞動。看,她正在用竹子曬衣服。

壹個符合民間審美的淳樸善良的鄉下姑娘,她並不仰慕榮華,因為她穿的是綠布的普通衣服。這樣的姑娘,水手是忘不了的。只有三首詩。那個人美不美不重要。她是壹個形象。她穿著綠布衣,等待著像竹子壹樣的水手。

我們需要為我們心中的愛尋找形象。在許多詩歌中,推理是以意象為基礎,以意象為暗示的。

最後要說明的是“力”。

著名學者葉嘉瑩曾說,詩歌鑒賞者壹直認為,壹首真正的好詩,壹定是通過有無生命、是否厚重來判斷的,具有強烈的感召力。

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興、關、群、怨。

詩歌能讓我們感到興奮,進而升華我們的情感,擺脫昏庸猥瑣的境遇,成為壹個有誌氣、有知識、有成就的充滿活力的人。所以孔子在提倡詩教的時候,就把心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我們來看壹首詩。不管我們怎麽感受,沒有感受到這種基本的力量,沒有技術上的成熟,都不能稱之為好詩。當年,聞壹多為有爭議的中國殖民地寫了《七子之歌》。這是我們對澳門非常熟悉的。

這首詩太簡單了,卻把內地和澳門的關系比作母子關系,母子之愛是人類自古以來最深的情感。這種感覺瞬間穿透了我們,眼淚開始從我們的眼眶裏流出來。

臺灣詩人亞賢有壹首《歌》,也是訴諸於感覺的強大力量。這首詩模仿裏爾克的墳墓時刻,最後由齊豫演奏和演唱。誰在遠處哭泣?

死亡是壹個在前方等待我們每個人的節目。該來的終究會來。以黑色為象征,講的是人生最基本的情感,比如過去與未來,愛與死,每個人都會有所觸動。正因為死亡是人類的宿命,我們才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義。

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善待自己的內心,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和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