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紹新的課程:
佛說:人生有七苦,戴望舒的《雨巷》體現了“有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是“離別”。離別是壹種持續的痛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別離。”馮至的《離別》寫道,“我們招手,有了離別|我們的世界將壹分為二。”
離別是痛苦的。只有當花開了,冬天的雷聲震住了夏天的雨雪,我才意識到昨天的生活是今天的夢想。畢竟,我的愛像手中的沙子壹樣飄散了。午夜夢回的時候,這種“愛情假”的味道怎麽可能是苦的?
今天我們要學習壹首關於離別的詩。看他對離別的描寫與壹般的離別詩有何不同。這是徐誌摩的《告別劍橋》。那麽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欣賞現代人寫的離別之情吧!
(板書)告別劍橋。
問題的解決方案和作者簡介
1.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而題目中的“劍橋”就是“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和風景區,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徐誌摩曾經學習生活過的地方,感情很深。
2.徐誌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原名張毅,本名吉森。現代詩人和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8留學美國,1920 10 -1922八月,就讀於劍橋大學(Cambridge),攻讀博士學位。深受西方教育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詩人的影響。
他的作品被收入徐誌摩文集。
詩歌:《別了,劍橋》、《誌摩詩集》、《寒玉夜》、《老虎集》等。
散文:《自我解剖》、《想飛》、《我所知的劍橋》、《聊玉山居》等。
劍橋: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和風景區,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徐誌摩曾經學習生活過的地方,感情很深。因為在劍橋大學,他度過了真正悠閑的壹年,那是他壹生中最快樂的壹天。在美麗的何康河畔,他仰臥在點綴著星星般黃花的蔥郁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雲彩,或在何康河碧波中泛舟。他完全被康橋的美麗景色陶醉了。1925年7月再次造訪倫敦,1926年10月寫下了現代散文的知名代表作——我所知道的劍橋;1928八月第三次來到英國,在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家裏住了壹晚後,壹個人悄悄來到劍橋找他的英國朋友。可惜,他要找的朋友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劍橋靜靜地等著他,往日生活的壹幕幕重現眼前。6月6日回國的路上,165438+65438,靈感閃現,他寫下了壹部代代相傳的經典——告別劍橋。
3.胡適對徐誌摩有壹個總的評價。說“他的人生觀是壹種‘樸素的信仰’,裏面只有三個字:壹個是愛,壹個是自由,壹個是美”,就是說他為自己樸素的信仰而活。我們來看看他的三個大字。
壹個是自由。徐誌摩是壹位浪漫主義詩人。倡導自由生活。
壹個是愛情。徐誌摩壹直視愛情如神明。他認為這是所有動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說過“生命是為了愛”。我們對他的愛了解多少?他死後,三個女人拜倒在他的墓碑前: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還有,這就像天空中的壹朵雲,偶然投射在他的心上,但很快就消失了,沒有結果的是的才女林,這是他的靈魂伴侶,他曾寫過壹首詩“我將在茫茫人海中”
采訪我唯壹的靈魂伴侶
我很幸運得到它
失去我的生命
僅此而已”;還有壹個是陸小曼,壹個生活奢侈,養不起自己的交際花。他的死也是因為攢錢養家。我們知道,在1931年1月65438+9年,徐誌摩將從南京回到北平。為了省錢,他通過朋友介紹走了免費的郵政。但不幸的是,途中因大霧撞上了濟南附近的壹座山,飛機墜毀身亡。34歲的時候。真可惜,不是嗎?
徐誌摩的生命是為愛而存在的,他最後看起來像壹顆美麗的流星劃過地平線。
壹個是美:如果說他對愛情的追求是獻給三個女人的,那麽他對美的追求就是獻給他的詩。徐誌摩是新月派詩人;
4.新月學校:
主要成員非常活躍。
新月派:現代新詩史上壹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受泰戈爾《新月集》的影響。這個詩派壹般以1927為界分為兩期。從春1926,朱祥,饒孟侃,孫大禹,劉,等。1927年春,胡適、徐誌摩、聞壹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搬到了上海,也就是後來的新月派。其主要陣地為《新月》月刊和《詩歌》雜誌,創刊於1930。新成員是陳、方和邊。
早期理論
他們不滿“五四”後忽視詩歌藝術的“自由詩人”的風格,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的情緒控制”,反對詩歌的濫交和散文化傾向。他們從理論到實踐對新詩格律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壹多在詩歌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思想,即“音樂之美(音節之美)、繪畫之美(文字之美)、建築之美(小節之對稱、句子之整齊)。它是針對當時新詩形式過於分散而提出的。這壹命題奠定了新格律派的理論基礎,為新詩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因此,新月派也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詩歌創作過於不拘形式的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獨立創作時期。
晚期理論
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超功利、自我表現、貴族化的“純詩”立場,強調“本質的純粹、技法的徹底、格律的嚴謹”。然而,詩歌的藝術表現和抒情性接近於現代主義流派。
三妹
“三美”中的音樂之美,是指新月詩體的每壹節都不壹樣,就像音樂壹樣。建築美意味著詩歌的格式像建築。畫的美,就是月牙詩的每壹段都是可以畫出來的情節。
徐誌摩的詩有三美:音樂之美、建築之美、繪畫之美。尤其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告別劍橋》這首歌,體現了他對美的追求。
補充:
說起徐誌摩,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張幼儀、林微因和陸小曼。徐誌摩壹生中什麽時候有幸遇到過這三個女人(三個女人都在近代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看來,三個女人中,林微因是最幸運的,張幼儀是最不幸的,而陸小曼就難說了。
張幼儀,1900,江蘇人。她的祖父是清朝的高官,她的哥哥張嘉慶和張君友在當時中國的金融界和政界都很有影響力。他們是有名的家庭。她壹生中最大的不幸是在1915年嫁給了徐誌摩。在張與徐誌摩結婚三年後,他幫助徐誌摩生下了他的長子徐秋開。後來徐誌摩去了英國留學,幾年後張幼儀也去了英國與徐誌摩團聚。不料張到了英國,發現徐誌摩瘋狂追求,徐誌摩甚至逼著張幼儀離婚,甚至在張幼儀拒絕離婚後留下懷孕的張幼儀。這段不幸的婚姻以1921結束。在張幼儀留學幾年後,她回到上海,創辦尚雲公司,並接手上海女子商業銀行,成為中國第壹位當代女銀行家。張幼儀應該是最愛徐誌摩的女人。徐誌摩壹生都沒有好好待過她。但在與徐誌摩離婚後,張幼儀承擔起了照顧徐家的責任,甚至在徐誌摩去世後還主持了《徐誌摩全集》的編纂工作。
林微因怎麽樣?無論在哪個時代,她都堪稱天之驕子。林微因有著美麗的外表,顯赫的家世,傲人的事業,幸福的愛情和婚姻。壹生被三個男人以不同的方式愛過——梁思成最寬容,徐誌摩最浪漫,金最癡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徐誌摩有多浪漫,的丈夫梁思成與林誌趣相投,他們合寫中國建築史也成為佳話。被她迷住了的金壹生都沒有結婚。甚至在林微因去世多年後,她還鄭重邀請她最好的朋友到北京飯店為林微因慶祝生日。
而陸小曼壹生都被徐誌摩指責。陸小曼,1903,上海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精通英語和法語。他擅長畫油畫。20歲時,陸小曼嫁給了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王賡將軍,後來又遇到了徐誌摩。他們開始了驚心動魄的愛情,最後結婚了。沒想到,陸小曼29歲那年,徐誌摩去講學,回京途中飛機失事,於是林成了徐誌摩生命中最後壹個女人。後來陸小曼拜何、為師學畫,徐誌摩去世後又表達了對山水畫的喜愛。
在我看來,徐誌摩這輩子最對不起的就是張幼儀了。其實張幼儀才貌雙全。只要徐珍惜和挖掘,他不難發現張幼儀的好處。我覺得他對張幼儀的無情,好像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因為他們的婚姻是包辦的。
二,對詩歌的整體感知
讓我們詳細學習這首詩。先聽老師的示範和背誦。(老師背誦)
這首詩給妳的整體感覺如何?漂亮嗎?(美國)
師:讓學生整體朗讀,欣賞詩歌的藝術美。
老師:朗讀糾正。
第三,分析詩歌
師:我們根據“三美”來分析壹下。首先,我們來看其中壹個。
(壹)、音樂與建築之美
這首詩有壹種特殊的音樂美感。讓我們看看:壹首詩有幾節?(第7節)。每首詩都押韻。有哪些押韻?請找韻(來,色;娘,哎;搖壹搖,草;彩虹,夢想;回,宋;蕭,橋;加油,蔡。學生們在第壹節和最後壹節的押韻中發現什麽特點了嗎?(同樣,第壹節和第七節的結構特點是:自始至終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這樣就產生了起伏感和溫柔舒緩的旋律。
同學們,從形式上來說,這首詩有幾節?(第七節)每節有幾行?(四行壹節),每行的字都壹樣嗎?句子安排有什麽特點?(沒有,每行字數基本都是六七個字,偶爾有八個字。壹般來說字數比較接近)。每壹節的安排都是零零碎碎的。很有建築美感。
老師:好了,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第壹節和第七節的結構特點是:開頭和結尾相互呼應,那麽我們可以據此把這首詩分成幾個部分呢?(三部分)
第壹部分(1):開篇點出對劍橋的懷念,為全詩定調。
第二部分(2-6):用獨特的意象表達對劍橋的無限熱愛。
第三部(7):照顧開頭,繼承總結,表現對劍橋的懷念。
(二),繪畫之美
第壹節:女生朗讀。
師:問這壹節用了多少個“輕”字。?這三個“溫柔”是否重復繁瑣。為什麽?——前兩個“輕”指的是輕來輕去。剛來這裏就壹個人走了。沒有人接,沒有人送,都很安靜,很孤獨。第三個“溫柔”是什麽?當我們輕輕揮手時,妳有什麽感覺?我們來演示壹下。揮動妳的手臂。如果用力揮手,“走,走”是什麽感覺?很灑脫,我不在乎。而徐誌摩的“溫柔”波,說明了他有壹種什麽樣的心情——舍不得離開。
作為壹個久違的學生,離開母校真的讓人很難過。三個“溫柔”字的運用,讓我們覺得詩人仿佛踮起腳尖,像壹陣微風,悄悄地蕩開了;而最深的情意,竟在浪潮中,成了“西天浮雲”。詩人避開了壹般送別詩的送別對象。壹般來說,人們告別詩歌,但這首詩告別的不是人,而是“西天的雲”,詩人在這裏用了借代,“西天的雲。”指的是劍橋壹切美好的事物。送別的對象從人間搬到了天上,跳出了“牽手看淚”或問候的套路,給人壹種清新淡雅的感覺。三:“輕輕”營造出壹種輕盈柔和的氛圍,營造出壹種安靜纏綿的氛圍),所以這幅畫面有壹種“依依不舍的美。”
第二節:男生朗讀。
師:第二節有壹個形象。什麽?《金柳》
老師:俗話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為什麽河邊的柳樹是“金色”的?因為綠柳被夕陽照耀,鍍上了迷人的金色。)
老師:金色的柳條在風中搖曳,它的影子映在水中。是什麽樣的?美麗的新娘。比喻把柳樹比作新娘。把無生命的風景變成活生生的人。)這位美麗的新娘的倩影映在何康河中,也映在我心中。並激起層層情感漣漪)
老師:像夕陽下的新娘。晚霞給了她閃閃發光的顏色。她那勻稱的樹,婀娜多姿。在徐誌摩眼裏,劉金就像新娘,“我”就是新郎。作者對這種情況的感受是什麽?盡快愛上劍橋的壹草壹木,就好像妳很樂意嫁給壹個新人,妳深深的迷戀。)那麽我們這幅畫的題目就是《歡樂之美》。
這篇文章描述了許多形象。
《金柳》已經分析解釋過了。我們來分析壹下其他圖像。)
第三部分:全班朗讀
老師:第三節描述了哪些意象?《羅清》
師:“軟泥上青草,水底下油光搖曳”是什麽技法?有什麽作用?
擬人化,綠水植物在水波中搖曳,舒適而平靜。並且有問候詩人的意思。(其中“招搖”往往帶有貶義,常與“過市”連用
這裏有壹個贊美:它意味著自由。)
表達了油性草的深情可愛和詩人對何康永恒的愛。
7.妳認為最能表達詩人對劍橋的感情的是什麽?這是壹種什麽樣的感覺?
在康橋的柔波中,我願做壹株水草!
“我願意做壹株水草”。什麽是水草?這是壹種自由水生植物。清澈的何康河水中,水草搖曳,正是作者對自由的向往,才心甘情願地成為康橋的壹部分。在這裏,作者既表達了物我合壹,又表達了詩人對何康永久的愛,願永遠生活在何康,生於斯,長於斯,永不分離的感情。因此,這幅畫可以稱為“自由之美”
第四部分:全班朗讀
老師:這部分描述了什麽形象?“池”——拜倫池
老師:作者的視角從岸邊的金柳,轉到了水底的油汪汪的綠草。然後他把目光轉向拜倫湖。
老師:榆樹覆蓋的清泉反映了什麽?(天空中的彩虹)池中有彩虹般的夢。”“什麽是夢?“這是‘作者的夢想’。”作者的夢是什麽樣的?“‘彩虹似的’,彩虹是什麽顏色?”多彩”是指作者的夢是多彩的。
老師:作者的舊夢是在哪裏破滅的?(浮躁),但它消失了嗎?(不)它定居在這裏,像彩虹壹樣美麗。透過眼前的美景,我們可以品味詩人心中的苦澀與惆悵。所以這就是“華麗的美”
第五部分:老師朗讀。
老師:這部分描述了什麽形象?“草”和“星光”
老師:作者將要做夢,去尋找他過去的美好生活。徐誌摩壹生追求的是“愛、美、自由”。)
他似乎忘記了她要離開劍橋。他走了壹根長桿到草地更綠的部分,直到輝煌,從日落到輝煌,這說明作者在劍橋待了很久,也說明作者不願意離開劍橋。正是在這種無意識中,作者忘記了他即將到來的離別。但是在星光燦爛的地方?(大聲唱歌)。
老師:同學們,作者在星羅棋布中高聲歌唱,給人以浪漫的感覺。是的,徐誌摩在劍橋求學期間,不僅這裏的風景讓詩人沈醉,還有壹段沒有結局的戀情讓他刻骨銘心。在此期間,他有幸認識並愛上了來自中國的活潑美麗的女孩林,他們在這裏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這時,詩人想起了過去那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和她心愛的人。(上接112頁老師的書)這就是浪漫的美。
第六部分:個人閱讀
老師:這部分描述了什麽形象?“夏蟲”
老師:我前面說了(做夢?載著滿船的榮華富貴,在榮華富貴中歌唱,可我不會唱。為什麽我說我不會唱歌?)
無限眷戀劍橋世界,百般珍惜。我不想破壞和平。我,夏沖,康橋都沈默了。是我感受到神聖獨角獸和諧的心跳。劍橋與作者合並。
老師總結:作者突然從夢中回到現實,意識到我今天要走了。氣氛突然沈默了。他因為沈重的分離而不能唱歌,卻靜靜地吹著送別的笛子,在沈默中體味著分離的悲傷。萬籟俱寂。就連綠草中的夏蟲,似乎也感受到了離別的感覺,為他沈默。過去劍橋的歡聲笑語,離開時會讓人感到孤獨。這是無聲的訴說,比他們用聲音訴說的還要多,沈默勝過千言萬語!這是壹種沈默的美。
第七部分:全班大聲朗讀
老師:同學們,中國壹般人喜歡某個地方,喜歡刻上“XXX,到此壹遊。”或者摘壹把花,帶壹些束草回去留作紀念。但詩人愛劍橋,卻“不帶走壹片雲彩”。他展示了什麽?
表明詩人不願溫柔寵溺心愛的康橋,不忍讓康橋和我壹起傷心。我不想回憶過去的那段感情。表現了詩人對劍橋的深愛,真愛,純愛,善良。
老師總結:與開頭呼應。雲是帶不走的,但詩人是用什麽方式強調“壹朵雲是帶不走的”?(誇張),加上兩個“悄悄”透露出詩人不想用溫柔的親情去掠奪他心愛的康橋,不忍心讓康橋和我壹起傷心。這壹段不是第壹段的簡單重復,更多的是深情和懷舊。這是壹種悲哀的美。
老師:好了,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首詩裏,我告別了雲彩,我嫁給了劉金,我與綠草融為壹體,我華麗的夢想與水池融為壹體,我的浪漫在星光中閃耀,夏蟲是我的知音,劍橋的壹草壹木都對我有很深的感情,我要離開劍橋了。我怎麽能不難過呢?這首詩裏,人與人分別時沒有眼淚,少了喧囂,多了平靜。風景是無情的,但妳能遇到熱情的人,無情的風景是有感情的。天邊的雲似乎也有離開人的意圖,卻趕不上作者離開的步伐。他們只能看著他離開,無盡的離別之情都在這壹朵雲裏展露無遺。現場都已經這樣了,為什麽還能讓人尷尬?"
妳看,這就是“詩三美”中的繪畫之美。
第四,總結全詩
今天,我們學習了這首現代詩。我們從哪些層面去欣賞?
1)從詩歌的意象中欣賞詩歌(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感受的客觀形象)
入選:雲朵、金柳、柔波、綠草、星光等自然風光。
這些圖像的選擇有什麽作用?
選擇雲彩等自然景物,避免了人為煙火,營造出新鮮感。同時,這些意象是柔軟而抒情的東西,浸透著作者對何康永恒的愛。
2)從詩歌的形式來欣賞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
這節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來欣賞現代詩歌。學生應該學會這兩種方法來欣賞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