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三禮概述

三禮概述

三禮

第壹,“李周”

①原名《周官》,相傳為周公所撰,其內容是記錄國家的官職制度,屬於群體行為的具體規範。

(2)全書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個官位(漢代失冬官位,以考官位為補充),即壹套將天、地、四季、六個官位聯系起來設計的官制,但並不符合周朝的實際官位。唐宋官制由官、戶、禮、兵、刑、工六部組成,也受六部的影響。

第二,“禮”

(1)在漢代,它最初被稱為“禮”,也被稱為“李實”,它記錄了古代的禮儀,屬於個人行為的具體規範。

(2)全書共17篇,大部分是關於士子的禮儀條目,包括士子的成年禮(士子冠禮)、婚禮(士子昏禮)、訪友(士子會禮)、射箭比賽(故鄉射禮)、喪禮(士子喪禮)等具體儀式。中國各個朝代的禮制多以“禮”為基礎,用於制定成年禮、婚禮和葬禮。

第三,《禮記》

(1)《禮記》的內容和內容

《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法律法規書。關於它的成書日期和作者,歷來眾說紛紜。據《漢書》記載,它是七十年代以後的學者所作,由漢人戴勝編撰,所以又叫《小戴笠書》,與大德編撰的《大戴笠書》不同。寫書有兩種理論:

1.根據東漢鄭玄的六藝說,禮學家大德和他的侄子戴勝都流傳著他們的故事。《達岱列傳》八十五篇,《盛列傳》四十九篇,為《禮記》。

2.《晉陳邵序》說,大德刪“古贈204件”為85件,戴勝刪85件為49件。東漢時,馬融傳播了戴孝的知識,考辨了各派的異同,記載了禮記。

《禮記》是戰國至西漢初年儒家學者關於禮儀的文章匯編。西漢時,它站在學官五經之首。《禮記》指的是禮儀,《禮記》指的是禮儀的“記錄”。到了唐代,孔制定了《五經正義》,禮被《禮記》所取代。從此,《禮記》成為五經之壹。《禮記》的範圍涵蓋了周秦時期的法規、名物、制度,以及天帝以來的冠、婚、喪、祭、咽、享、求偶、訂婚等各個層次的禮儀。《禮記》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1.有十壹篇關於禮儀思想的論文。

、薛稷、嶽奇、景介、艾公文、、中庸、表己、、儒和大學。大部分都是廣為流傳的名篇。

(1)關於“大同”、“小康”、“亂世”的演變,李雲闡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為公也”,這是儒家政治的最高境界。

(2)學會記憶教學原則,提出了“尊師”、“敬業”、“博采眾長”等許多教育思想。

(3)《樂記》論述了音樂的內涵和作用,說明了禮樂在社會中對人心的影響及其教育功能。

(4)通過對詩、書、樂、易、禮、春秋六經的解讀來解決問題,說明只有比六經更深的人才能得利益而不吃虧。

(5)《中庸》論述了儒家的人生哲學,闡釋了正義與和平的思想內涵,提出“誠能立天下之本”,“和”能達天下。壹個“忠厚”、“忠恕”的君子,是可以“中立”的。

(6)在“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德”(敬事、知行、至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闡述了儒家“以德治國”的政治哲學。

(7)其他所有文章都有孔子的語言。

2.關於理解“禮”有八種解釋

祭義、冠義、昏義、鄉飲義、射義、衍義、聘義、喪義。這八篇分別在讀禮、釋禮、冠禮、婚禮、鄉飲禮、射禮、顏禮時可以借鑒。也指古代的尊老儀式)、彩禮、喪禮。

按禮,沒有涉及皇帝或諸侯的禮,只有清人、博士、學者的禮。但《禮記》中的祭祀儀式概括了從皇帝到諸侯的祭祀儀式,說明它不是對儀式的特殊解釋。

3.古代風俗習慣考證,25篇。

曲禮(上下)、、、、、文、郊祀、內澤、玉藻、遺址、悼記、傳、、雜註(上下)、悼記、祭法、祭制、喪、問喪、問喪、故事間傳。

(1)曲禮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描述日常生活的儀式、執事、待人接物、應對事物。文中有很多格言,如:“不可驕傲,不可追隨(縱),不可躊躇滿誌,不可快樂”,“有錢不能得償所願;有難時,不可免俗”、“禮尚往來,來而不往是不禮貌,來而不往也是不雅。”

(2)科舉制度,包括班爵制度、祿賜制度、祭祀制度、撫恤制度、朝覲制度、獵巡制度、刑事管理制度、學校制度等法律法規。但內容並不完全符合商周禮儀制度,也與周禮不符。這篇文章反映了西漢初年經學家所提倡的改制思想。

(3)《雜記》由兩部分組成,描寫了下面諸侯國的喪禮和祭祀儀式,提出了“三煩惱”(“不聞,則聞之;聞之,則習之;學了就行,苦了就行。)和“五恥”(“君子恥於居其位而不言。君子恥於言而不恥於行。君子以擁有和失去為恥。君子以地比人多為恥。君子寡不敵眾。

(4)其他文章都是具有考證性質的史料,記載了古代的風俗。

4.孔子事雜記,五篇。

譚公(上下)、文、燕居樂和孔子都曾隱居。這五篇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和當代人的雜問雜答。比如譚公的第壹篇和第二篇,就傳達了孔子暴政比老虎兇猛的說法,裏面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曾子之問》、《仲尼鹽居》、《孔子閑居》雖不如《論語》可靠,但仍有參考價值。

總結

《禮記》是壹部儒家學說的匯編,其中包含著相當豐富的儒家思想。研究早期儒學需要讀《論語》;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學,就得讀《禮記》。讀《論語》可以看到儒家學派的建立;閱讀孟子、荀子和《禮記》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儒家思想的發展。《禮記》東漢鄭玄註,開始擺脫附庸地位,到唐代被收入五經。從西漢到明清的漫長歷史時期,為什麽《禮記》越來越被重視,而禮卻被忽視?因為禮儀是壹大堆禮儀和禮節,枯燥無味,難讀難懂,遠離現實生活,社會的發展讓它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禮記》不僅記載了生活中許多實際的儀式,而且詳細論述了各種儀式的意義和制定儀式的精神,明確宣揚了儒家的禮治思想。歷史和實踐經驗使政治家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以禮教為中心的儒家思想可以用來維持政治秩序,從而實現“長治久安”的政策。這就是《禮記》受到歷代青睞,甚至被推上經典位置的原因。

(二)《禮記》註釋

歷代研究禮的著作主要有:東漢鄭玄《禮記》、唐代孔《禮記》、陳元《禮記》、清代《朱斌禮記》、清代《西單禮記》等。現代人的代表作有:王門狗校譯《禮記》、周賀《儒家理想國——禮記》等。

(1)和(2)參考文獻:

夏傳才著《十三經概論》,萬卷樓,臺北;劉崧來談《禮記》,臺北定遠文化)

(三)《禮記》的文學價值

《禮記》是用散文寫的,有些章節有文學價值。從散文藝術來看,《禮記》雜文的某些篇章,如《李雲》、《薛稷》、《月季》,文質彬彬,氣勢磅礴,結構嚴謹(如《大同》、《小康》);《譚公》、《仲尼煙具》等記敘文中的記敘文生動雋永。以譚公為例。其中,晉獻公殺死了世界王子申生,用簡潔的文字傳達了生活場景和人物心理。場景自然,筆法多變。孔子越過泰山側,形容暴政猛於虎,令人震驚。《齊大饑》雖然只有80多字,但卻生動地描寫了錢敖的傲慢和饑民“不吃所得”的事實,包括衣著、神態、語氣的描寫,手法接近小說。孔子寫跳蚤,漂亮等。,還加了詩詞或排比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覺。書中還包含大量哲學格言警句,精辟深刻。

(四)“三禮”比較

李周

伊利

《禮記》

作者

相傳周公寫了壹篇古文:周公寫了壹篇近體文:孔子是儒生,儒生(責任編輯:戴勝)

另壹個名字

中國人稱周關,李、、李靖為紀。

文章數量

六條、十七條、四十九條

現代古文

中國古典名著、中國現代名著和中國現代名著

內容

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記載政治制度。《冬官》已經失傳,古代的禮儀、哲學、政治、禮樂器物、人生儀式都被考錄所取代。

自然

壹本記錄古代理想官制的書(中國最早的官典),壹本記錄禮儀的書,壹本解釋禮儀的書。

給…作註解

《漢書·鄭玄註》唐嘉龔燕《蜀漢鄭玄註》唐嘉龔燕《蜀漢鄭玄註》唐孔《英達正義》。

(五)十三經的演變

先秦時代

六對通道

詩歌,書法,易,禮儀,音樂,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五經

詩、書、易、禮儀、春秋(因為音樂是名義上的)

南朝的劉崧

十大經典

《詩》、《書》、《易》、《禮》、《禮記》、《周禮》(後三者合稱“三禮”)

南朝的劉崧

十大經典

春秋時期的《左傳》、《公羊傳》、《谷亮傳》(合稱《春秋三傳》)就是《論語·孝經》(合稱《壹次》)

唐朝

十二經脈

《十經》將《論語》和《孝經》分開,增加了《爾雅》(唐文宗開《石成經》)。

在宋光宗惜春時期

儒家十三經[即

六經:詩、書、易、儀禮、春秋三傳:左、公羊、(春秋經綸三傳)四書:禮記、論語、孝經、爾雅。

壹子:孟子(最晚被收入十三經)(即開城石十二經和《孟子》)

註:1。漢代五經:易、術、詩、義理、春秋2。唐代五經:《易》、《蜀》、《詩》、《禮記》、《春秋左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