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樂山大佛簡介

樂山大佛簡介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岷江東岸淩雲寺壹側,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交匯處附近。

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歷時約90年。

大佛由樂山大佛、淩雲山、吳優、大臥佛等景點組成,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8 10 8、大佛九曲棧道施工前已圍擋隔離。

建造歷史:

古樂山,三江交匯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淩雲山腳交匯,水勢頗猛,舟系列常被顛覆。

每年夏季洪水,河水都要撞上山壁,往往導致船毀人亡的悲劇。

海通禪師為降低水勢,造福眾生而發起,並招募人力物力修復。

佛像的建造始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到肩,僧海通死。

海通去世後,項目壹度中斷。

許多年以後,我們劍南西川的使者張秋、瓊捐資,海通的徒弟帶領工匠繼續修建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繳納麻鹽稅,使得工程進展迅速。

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建設者張秋和瓊搬回家做戶部部長,工程又停了。

40年後,劍南淅川使者魏高捐資繼續修建樂山大佛。

經過三代工匠的努力,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時90年完工。

佛像結構:

1,基本外觀

樂山大佛頭與山平齊,踏河,雙手觸膝,佛姿勻稱莊嚴,坐在山邊的河面上危坐。

大佛高71m,高14.7m,寬10m,1021髻,耳長7m,鼻長5.6m,眉長5.6m,口眼長3.3m,頸高3m,肩寬24。

在大佛左右兩側的沿河峭壁上,有兩尊高達16米多的護法王石雕,與大佛共同構成壹佛兩王的格局。

還有數百個佛龕、數千尊天王石像,如今匯聚成壹個龐大的佛教石雕藝術群。

大佛左側,沿“洞天”是近代開鑿的淩雲棧道的起點,全長近500米。

右邊是九曲棧道,唐代大佛挖掘留下的建築和祭祀通道。

佛像雕刻後,有七個亭子(九層或十三層),稱為“巨佛閣”和“大象閣”。佛閣屢建屢毀,宋代重修“淩雲閣”“天寧閣”。“洪堡亭”建於元代;“佛棚”建於明朝崇禎年間,“佛亭”建於清朝,最後被毀。

2、石頭卷曲

大佛頂上有1051個包子,是1962維修時用粉筆數的。

從遠處看,發髻與頭部融為壹體,但實際上是壹顆壹顆地嵌著石頭。

單個發髻根部有明顯的拼接裂縫,無砂漿粘結。

饃饃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每層厚度為5-15mm。

在1991年的維修期內,在佛像右腿凹陷處發現了三塊蝸牛石的遺跡,其中兩塊較為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3.木制耳朵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壹個深約25厘米的洞,維修工人從洞中取出許多碎物,仔細查看腐朽的木泥。

這就印證了南宋範成大在《武》中的記載“天下佛像之大,其耳猶為木”。

所以裏面露出三塊木頭,就形成了成品字形。

說明凸起的鼻梁也是用木頭做內襯,用錘子灰做裝飾。

但無法考證貞元十九年建成時是否如此,也無法考證後人是否采用了這種技術進行修復。

4.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的耳朵和頭部後面有壹套設計巧妙、隱蔽的排水系統,對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

這樣佛像就不會被雨水侵蝕。

清代詩人王世貞寫過壹首關於樂山大佛的詩,“泉自古佛髻流”。

大佛頭上的***18層發髻裏,4層、9層、18層分別有壹條水平排水溝,上面用錘灰裝飾,遠遠看不到。

衣領和衣線也有打褶的排水溝,前胸有壹條左手拆解面溝,與右臂後側溝相連。

耳朵後面,靠近懸崖處,有長9.15m,寬1.26m,高3.38m的洞穴;胸背兩端各有兩個孔,互不貫通。右孔深16.5m,寬0.95m,高1.35m,左孔深8.1m,寬0.95m,高1.1m。

這些奇妙的溝渠和洞穴構成了科學的排水、防潮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和防止侵蝕性風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山泉的匯合,兩個洞穴的內崖壁上凝結了厚度約為5-10 cm的鈣質化合物,而佛身壹側的崖壁仍為紅砂,相對幹燥。

兩個洞窟,相互阻隔的洞壁濕漉漉的,底部有水,不斷有水從洞中淌出來,所以大佛的胸部寬約2米。

很明顯,這是因為這個洞沒有被穿透。

不知道建築商為什麽沒有打通。

5、胸碑

據1962維修負責人黃和羅恒恒介紹,發現大佛胸部有壹個封閉的隱藏洞。

當我打開這個洞時,我看到裏面裝滿了廢鐵、磨損的鉛皮、磚塊等。,而封門石實際上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編年史。

唐代大佛建成後,為保護其免受日曬雨淋,建了壹座木亭。

從大佛的膝、腿、臂、胸、腳背等部位留下的眾多柱基和樁孔來看,很明顯這裏曾有壹座大佛亭。

宋代重修,名曰“天寧閣”,後毀。

但不知道什麽時候,什麽原因,天寧閣編年史碑唐嵌在了大佛的胸前。

維護人員將紀念碑移至海通洞保存,但在1966被破壞。

擴展數據:

設計特點:

樂山大佛有壹套設計巧妙、隱蔽的排水系統,對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

在大佛頭部的***18層發髻中,第4層、第9層和18層分別有壹條橫向排水溝,右胸向左還有壹條溝與右臂後側的溝相連。

耳朵後面,靠近懸崖的地方,有左右相連的洞穴;胸背兩端各有壹個洞,但並不互相鉆透。這些溝渠和洞穴形成了科學的排水、防潮和通風系統,以防止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著大佛左側的棱形雲棧道可以直接到達大佛底部。

在這裏仰望大佛,妳會感受到天的高度。

雕像右側有壹條九曲古棧道。

棧道是沿著佛像的右崖開鑿的,極其陡峭,曲折了九次才到達棧道的頂端。

這是大佛頭部的右側,是淩雲山頂。

這裏可以看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

大佛頂上有1051根頭發。

從遠處看,發髻與頭部融為壹體,但實際上是壹顆壹顆地嵌著石頭。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壹個深約25厘米的洞,佛耳長7米。它不是由原巖制成,而是由木柱制成,並用錘灰裝飾。

在大佛的鼻子下端也發現了壹個洞,露出了三塊木頭和壹個成品字形。

說明凸起的鼻梁也是用木頭做內襯,用錘子灰做裝飾。

大佛胸前有壹個封閉的隱洞。

《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編年史。

洞內填滿了廢鐵、磨損的鉛皮、磚塊等。

據說唐代大佛建成後,為保護其免受日曬雨淋,建了壹座木亭。

從大佛的邊緣、腿、手臂、胸部和腳背上留下的許多柱基和樁孔,可以清楚地看出曾有壹座大佛亭。

宋代重修,名曰“天寧閣”,後毀。

維護者將紀念碑移到石海洞保存,但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宗教內涵:

樂山大佛是彌勒佛。

唐代崇拜彌勒。

佛經上說彌勒佛出生時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下令編造壹部《大雲經》,證明她是彌勒佛轉世。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民眾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登上了王位。

因為武則天的大力倡導,塑雕彌勒佛之風風靡全國。

樂山大佛的修建距離武則天時代只有20多年,所以海通修建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彌勒佛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與鎮江大佛平息洪水的要求是壹致的。

在中國漢代的佛教文化中,彌勒神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壹階段是嬌嬌彌勒從印度傳入中國。第二階段是“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階段是布袋彌勒佛。

樂山大佛是“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佛。

根據《彌勒經》中的描述,彌勒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善”,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要有異於常人的特征。

樂山大佛的整體造型非同凡響。頭上的發髻,寬寬的肩膀,又高又長的眉毛,圓圓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經典的規定建造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大佛身上什麽都沒有留下,只有結實的肩膀和飽滿的乳房,體現了唐代崇尚胖美的時尚。

樂山大佛坐的姿勢是雙腳自然下垂,與印度佛像的“打結”姿勢不同,因為大佛是為了節水而建的。這種穩紮穩打的坐姿,可以給船工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彌勒佛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壹個叫齊本的和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