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代文學36:韓萌詩派!

古代文學36:韓萌詩派!

在歷年衰落之後,唐詩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裏逐漸興盛起來,在唐憲宗元和年間達到了壹次寒潮。這壹時期,韓愈、柳宗元、孟郊等著名藝術家輩出。他們在新方法的開拓、新技法的探索、詩歌理論等方面各抒己見,呈現出與中唐不同的繁榮景象。韓萌詩派是其中的代表。

貞元八年,四十二歲的孟郊到長安趕考。這時,25歲的韓宇為他送行。這是韓和孟的第壹次偉大的會面。年齡差距並沒有把他們分開,卻為他們後來的兩次聚會奠定了基礎。這兩次聚會又增加了張繼、李賀、賈島等人,對韓萌詩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從第壹次聚會到第二次聚會,還建立了以孟郊為中心,以韓愈為中心的詩派體系。

韓萌詩派有兩個基本主張:壹是“不平則鳴”論;二是“筆造自然論”。第壹種觀點是韓愈提出的,他在給孟郊的信《送孟東野序》中說“事不平則鳴...人家說的也是說的。如果非要說話,妳的歌也是有思想的,妳的哭也是懷的。”韓愈認為,壹切在紙上說出來寫出來的,都是不均勻的聲音。“不平”是指情緒激動,或激情,或悲痛,或悲傷或喜悅。這是韓愈寫給孟郊的壹封信,孟郊壹生貧窮無能。他更關註那些抱怨者的不滿。《如果聽到不公正》也主張情緒宣泄,不受限制,非常愉悅地表達出來。所謂“中間被壓抑,向外發泄”,恰恰就是這個道理。

韓萌詩派的另壹個重要觀點是“筆鋒自然”。也就是說,要用詩歌來彌補自然的不足,不僅要有創造性的詩歌觀念,還要對對象進行主觀判斷。這裏孟郊主張用自己的心去籠做坤,規範壹切;而韓愈則更註重胸懷、膽識和對對象的主觀判斷。他認為“文補自然”就是憑主觀感覺做決定。韓萌詩派提倡“文以補自然”,同時又提倡奇與怪之美。韓愈對詩歌的評論,並不取決於大眾的標準。他認為那些力大無窮、用詞奇特、環境奇特的詩是值得贊美的,所以他把李白和杜甫放在同等的地位,說“杜麗文章在,烈焰無窮”。自韓愈提出這些觀點以來,韓萌詩派的詩人壹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雖然這些詩人大多因閱歷有限、視野不開闊、取材狹窄而處於苦中作樂的狀態,缺乏壯闊與奇譎,詩歌境界也有隱逸,但他們卻以自己的審美追求實踐著韓愈的思想,強化著奇譎的風格特征。這壹系列主張是詩歌理論史上的進步觀點,集中體現了詩歌的社會功能對抒情功能和創作主題的內在表達。

韓愈在詩歌上的創作遠不及他在文章上的成就,所以韓愈被推崇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生活經歷在他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是河南省孟縣人,很早就成了孤兒。幸運的是,他的哥哥和嫂子對他很好,給他很好的教育。二十歲時,他是壹個學者,並擔任重要職務。後因上書諫憲宗,被貶廣東,成為潮州刺史。韓愈多的古體長詩,揭示現實矛盾,抒發個人失意,也有不少清新神韻的詩句,如大家熟悉的詩“天上雨酥,遠處草色近,卻無。最重要的是壹個春天的好處,勝利都是煙柳。”但韓愈最著名的詩,還是那些以氣勢磅礴、意象奇特而聞名的詩。他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豪邁大膽的東西,性格中充滿了對新奇事物的追求。他提倡“養氣”說,使他有了敢怒而脾的精神,成為壹首詩,其特點是狂傲亢奮。他的《石鼓之歌》蒼勁硬朗,生動地表現了石鼓形成的歷史過程,動作描寫渾厚有力,有傲氣。

韓愈壹生致力於人間,是非感極強,這就導致了他的審美有壹個奇怪的特點,即憤懣、抑郁、亢奮。另壹方面,巨大的政治壓力加劇了韓愈的心理沖突,他所經歷的南方風光也出現在他的心中,使韓愈的詩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壹時期,他形成了以俗為美、以醜為美的詩學特征。韓愈在詩歌表達方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他以寫賦作詩,鋪張多彩。《南山》是他的代表作。全詩押韻102,1000余字。它描述了雄偉的終南山和四季景色的變化。而那首《魯魂山火》描寫的是壹場山火的兇猛和強烈,那種超凡脫俗的奇特創造,正是韓愈對詩歌藝術的追求。

贊:

從小沒人問,文章千古立身。

當冠弱,當士,當迎佛骨以表心意。

寫了壹封反潮州的信,八千裏外難覓。

筆桿子彌補鬼神,哪裏聽來的委屈?

孟郊最著名的是《遊子頌》和壹個四十多歲的官員寫的《馬蹄病在春風,壹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孟郊,浙江德清人,孤傲不羈,風俗各異。雖然他有壹顆成名的心,但他不善於變通。他46歲才考中進士,壹輩子都住在隔壁。他饑寒交迫,窮困潦倒,因無兒無女,年老體衰,飽受生活之苦。在孟郊的作品中,有壹些關心社會,反映下層社會的詩歌。這些作品抒情感人。字頗有漢魏之氣,且人善之。孟郊的詩以苦歌著稱,講究用詞的精煉,追求思想的奇詭,如“風之樹葉散落文字,雪猿叫山”“試看妾與君淚,兩滴水。“看芙蓉花,今年誰會死!”以荷花浸淚的假設來表現人物內心深處的怨恨。

孟郊寫得最多的是充滿隱逸、冷峻、苦情的詩歌,風格狹窄、生硬,用來表現生活的艱辛。比如“晝短易老,夜長則寒。”"秋草細如發,方震金碧輝煌."孟郊的詩多以“冷”字為主,試圖表達他對生活的特殊感受。蘇軾把它和《賈島》中類似的詩稱為“孤島薄”,是對孟詩歌的最好概括。在孟郊的詩歌中,“鳴蟲”、“秋露”、“秋草”、“冷露”等意象的組合常常被用來渲染壹種強烈的悲涼。後來,孟郊逐漸接受了韓愈的壹些理論,也創作了壹些以醜為美、意象奇特的詩歌。但孟郊的才華沒有韓愈雄才大略,生活經歷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視野,所以他的怪詩向幽冷的方向發展,與韓愈不同。

贊:

我仍然記得壹位好心的母親手中的線,我的名聲不會持續四十年。

人們說我瘋狂孤獨,我對著天空尖叫。

白晝的短眠成就了舊夜的寒冷,秋草細如纖。

我還記得我中壹等獎的時候,我是在長安度過睡眠的。

除孟郊外,韓萌詩派還有陸通、馬懿、劉查等成員。路通壹生清貧,性格像孟郊,但引子裏有壹股豪氣,類似韓愈。受韓、孟的影響,路通在詩歌中常用奇醜意象,但也有精妙委婉的代表作,如《思》。馬謖與陸通交好,其詩亦以奇險著稱。他的語言有力,比喻巧妙。

劉叉自稱是彭,又自稱是“老叉”和“”。任俠非常重視正義,曾經酗酒殺人。他的詩風與他的性格相符,豪爽渾厚,如“野夫怒見不平,胸中穿萬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那些表現自律、表現民生疾苦的作品,如《冰柱》:“天人壹夜剪花,皆化為六朵……”蘇軾對此表示贊賞。他曾寫詩紀念劉查“因舊病作詩無力,寒唱《冰柱》憶劉查。”

韓萌詩派除了追求詩歌的瑰麗離奇之美外,還大膽創新,將散文和句法融入詩歌,將敘事和議論融為壹體。韓愈作為古文的代表人物,熟悉古文的章法,性格豪放,所以在詩歌的表達上,他用相對自由的散文筆來傳遞詩歌,作出了快樂的敘事抒情,如《石破天驚》,“子夜,我躺在那裏,連壹只蟲也聽不見,山月以她純凈的光進了我的門……”全詩不需要連句,也不雕琢。按編年直書,在結構安排上,它是美與輕的結合。韓愈不僅運用了散文的結構,還在文本中運用了大量的散文句法,力圖消除詩與文的界限。這完全打破了詩歌通順的特點,形式上新穎、生僻、奇特,具有明顯的散文傾向。同時,韓愈無視古典詩歌重象、重比、重趣的傳統,往往在詩歌中直接表達對人生、社會的看法,形成了以議論入詩的特點。

總之,韓愈在反對傳統、銳意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以極大的勇氣駕馭詩歌,賦予詩歌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超現實的色彩;他雕琢文字和表情,尋求冒險,創造了大量獨特的冒險和奇異的意象;他以論詩開壹代詩風,足見其對唐詩的貢獻。清代葉燮在《原詩》中指出“韓愈是唐詩大變,力大、思強、崛起為鼻祖。”這些變化對宋人的詩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