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今天怎麽當老師?王曉春在網上閱讀。

今天怎麽當老師?王曉春在網上閱讀。

李青發布於2007-12-25 13:44:00。

評論了這麽多案例,我總的感覺是,相當壹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方法過於簡單,多年來沒有太大改變,無非是“嚴管”和“敬業”同時存在。嚴格管理是不行的。用愛去感動它。如果愛情不能感動它,那就更嚴厲地管理它。如果妳不負責,妳就得用妳父母的手“修理”它。.....沒有棋,剩下的只有牢騷、無奈和疲憊。而且工作方式越簡單,老師越覺得累,因為科技含量低、效率低的重復性工作最磨損人心。(2)

工作方法中主觀印象的含量遠遠高於智慧,嚴重失衡。(2)

老師在遇到學生的問題時,很少假設多種可能,只歸結為單項,歸結為所有人。更多情況下,老師根本不問為什麽,甚至不想知道為什麽。只要妳達不到我的要求,就管,就批。.....這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照顧孩子”。(3)

學術問題只能用學術手段解決,行政管理只是幫助創造壹些條件。(3)

案例研究的特點是“說事”。(4)

今天我們怎麽當老師?壹句話:光有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有激情燃燒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真正的專業水平。(4)

(前言)

我們每個人不僅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創造者。教師壹方面需要順應現行體制,另壹方面也可以為這壹體制的轉型出壹份力。(3)

老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個人的愛。(6)

師愛是壹種關懷,壹種關心,壹種理解,壹種包容,壹種幫助。老師可以平等地給學生這樣的愛。(6)

比愛更重要的是尊重。(6)

專業的戀愛壹定要做,個人感情不能強求。(6)

有些人真的不適合當老師。(10)(比如生性刻薄,經常挖苦學生的老師)

“末位淘汰”幾乎完全取決於考試成績。正是這種方式,讓很多不適合當老師,卻適合當“帶班”的人被留了下來,甚至擔任了“優秀教師”的職務。(10)

面對不開心的同學,重要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感受,而是他們的感受決定他們下壹步行動的不是我們的心態,而是他們的心態。(12)

學生在知道的情況下犯錯誤是正常的,但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犯的錯誤並不在大多數學生的錯誤中。明白了這壹點,妳就不會費心去幫學生凡事“明辨是非”了。(13)(也就是關鍵是解決問題)

學生離“學習機”越遠,他的人性就越突出,所以不能容忍老師的“傲慢”...壹些好學生的生活質量可能比壹些差生更差——他們的“自我”消失了,需要戴著面具生活。(16)

我們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促進人際交往,還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某種關系(比如管理)來完成學習知識的任務?這是兩種不同的想法。(16)(王曉春老師贊成前者,但事實是大多數人選擇了後者)。

願意做別人的梯子,表面上看起來很高尚,實際上不僅貶低了自己的人格,也潛移默化地貶低了對方的人格(讓對方成為壹個利用別人的人)。(17)

我們需要的是現代人的道德,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19)(不能用“老黃牛”的方式“拼質量”)

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的生存狀況預示著我們民族未來的生存狀況,因為教師的生存狀況必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21)

不要問“為什麽”,只問“怎麽辦”,不是想研究問題,而是想解決問題。這是目前相當壹部分老師的思維方式。(25)

雖然不是對癥下藥,但也有壹些原因。如果妳遇到壹些窮學生,妳可能會負責。(26)

我看了至少近二十年的改變差生的文章,大部分還是二十年的水平,只是包裝變了。(27)(可怕)

科學家遇到問題,總會提出幾個假設,然後進行檢驗。假設某個結果只有壹個原因壹般是不現實的,而且這不會導致進壹步的研究,只會導致魯莽的行動。(29)

教育有兩個基本理念:

壹種是確定壹種方法,應用於全班。如果成功了,我會總結經驗。如果不成功,我會總結經驗教訓,再嘗試壹招。另壹種是先進行個性化診斷,再根據診斷采取個性化治療。.....只對某壹類學生有效,甚至對某壹個人有效。(31)(目前的國情可能只適用於第壹種)

工讀學校存在的事實證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只是浪漫的詩句,而不是科學的結論。(34)

我認為譴責人們做不到的事情是不夠道德的。(34)

用道德說教、道德嘩眾取寵、道德壓力代替科學分析,是我們教育的頑疾,這與我們傳統文化的泛道德主義有關。(34)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支配他行動的是他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壹個人永遠不會違背他的思維方式。(40)

我們會經常看到壹些老師和自己的學生聊起雞毛蒜皮的小事(甚至那些不說自己“不負責任”的),卻對大事非常麻木。這真是壹個應該扭轉的趨勢。(42)

通情達理的老師能陶冶通情達理的學生(42)

錯誤導向教育其實是以教師為中心,側重於教師的自我感受:妳承認錯誤,我就釋然,即使妳不改,我也“忍無可忍”。

研究型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因為它註重彼此的感受和溝通理解。(49)

習慣簡單思維方法的老師會盯著看,篩選出有用的信息,也就是所謂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54)

大多數人(中小學教師)的思維方式有兩個明顯的巨大缺點:

壹個是“感性色彩”。也就是說,他們所說的,所記得的,往往都是壹些自己親眼所見所聞的材料,很少進行橫向的展開詢問,更談不上縱向的歷史追尋。

二是缺乏邏輯。只問“怎麽辦”,不問“為什麽”。既然不問“為什麽”,就不需要找原因,當然不需要找原因的地方也不需要邏輯。(55-56)

質疑和反駁是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思維方式。(56)

科學根本不是基於自我,而是基於客觀對象。(56)

在人生的整體設計上,要幫他找到學歷教育和專業發展的結合點。(57)

能適應學生思維特點,改變教學方法的老師少之又少。壹般老師要求學生遵循多年固化的教學方法。如果他們跟不上,就會說別人傻。(57)

只有真正理解了什麽是孩子,才談得上“因材施教”。(57)

為了讓失敗成為成功之母,至少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失敗者保持信心,越挫越奮。

2.失敗者接受了教訓,真正找到了失敗的原因。

3.失敗者找到了壹條新的成功之路。(60)(三者缺壹不可,否則失敗只會降低信心,固化思維模式)

關愛本身不是專業技能,每個人都會,只要有壹個善良的新人。(65)

如果言行真的能這麽壹致,那教育就太簡單了。(68)

為什麽壹個學生做不到的時候要做出承諾?至少有兩種可能:壹種是被迫的,壹種是學生無法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承諾了壹些自己實際做不到的事情。(68)

國外壹位教育家甚至說,沒必要讓孩子承認錯誤,關鍵是要幫助他改正。(69)

科學真的不是萬能的。尤其是教育行業,我們面對的是真實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情感因素很重要。(74)

我們不能只付出生命,我們也要享受生命。(76)(享受陽光教育)

人必須學會自我安慰(“如果妳不能改變現實,那就改變妳的態度”)(79)

大多數學生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而不是老師。(81-82)

壹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是壹個無論現實多麽令人沮喪,都決心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的人。(82)

誠然,體罰往往是壹個老師不稱職的表現,但禁止體罰並不能讓他從“不稱職”變成“稱職”。禁酒就是“禁酒”,不可能“吹噓”他的能力。(86)

老師把心理問題誤認為道德問題、紀律問題,這是目前大多數老師的習慣思維。(97)

為了生存,人必須控制自己。(97)(但不能控制得太過,超出心理承受極限)

教育本該提升每個孩子的精神境界。(103)

“內在動機意味著我們做事情是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我們能夠實現的目標或實現他人的目標和期望。”(創建聯系:教學和人類大腦,梅-凱恩夫婦著)(103-104)

我們是老師,不是法官或批評家。(110)

孩子知道父母為他準備好了壹切,還有必要糾結嗎?

壹個孩子能有這樣的眼光和毅力放棄現在的好日子,去追求未來的好日子嗎?(113)

通常有幾種方式:教條式灌輸、檢查評估、以身作則、群眾運動、大批判。

教條式的灌輸是讓學生記住並背誦道德訓誡。

檢查評比是運用行政手段和獎懲措施,落實道德訓誡和道德要求,對道德進行“管理”。

榜樣的風格是樹立榜樣,大力表彰模範人物。

群眾運動就是搞各種活動,轟轟烈烈,熱氣騰騰,激情四射,熱淚盈眶。

大批判就是用輿論來打壓我反對的道德現象,拉攏群眾,抹黑他們的思想,孤立他們。(121-122)

強調外部幹預可能會削弱個體道德內化的過程,鼓勵道德表現。敏感化可能會削弱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和理性成分,鼓勵盲從。依靠群體的力量可能會削弱道德的個體主體性,促使其從眾。(122)

理性道德思維教育是我們道德教育的盲點。(122)

(走進孩子的心靈)大概有以下目的:1,了解他。2.理解他。3.影響他。4.控制他。(125-126)

作為老師,“教”這個字是不能回避的,也不能只是“管”。我該怎麽辦?要看“影響力”。

對於“影響”的人,也要設計情境讓學生自我教育。(126)

教育總是有控制的,問題的關鍵是掌握好火候。(126)

了解或進入內心不是萬能的,不要迷信。(127)(牙醫可能不理解牙痛的痛苦,但不妨礙治療)

有時候人們只是需要壹個提醒。(131)(不要壹本正經,反復批評,小事重要)

我們的道德教育仍然過於強調“集體主義”道德,而對個人道德修養重視不夠。(133)

熱愛生活是熱愛學習的前提和背景。(136)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孩子“學會生存”。(136)

人在什麽情況下可以活得轟轟烈烈?1,好好玩。2.有成績。3.有人需要我。(137)

現在的孩子,大多活在夢裏,對自己高度無知,沒有自知之明。(139)

我們壹直專註於讓孩子記住我們對他們的要求,而沒有創造壹個讓他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情境。(139)

只有老師陽光,學生才能陽光。(142)

不是看小說的問題,而是什麽時候看,看多少,看什麽書,怎麽看的問題。(144)(老師不能鎖錯題)

自信來源於實力。所以我們在幫助學生建立信心的時候,光有情感上的“欣賞”是絕對不夠的,還要幫助學生提升實力。

作為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是最重要的實力之壹。(146)

全面發展不是均衡發展,優秀的課程不壹定能帶來未來的創新。此外,人類的智能有很多種。強迫壹個人改變自己的智力類型是違背自然的,那就是“人定勝天”的思想。(149)

歷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大多是偏才。(149)

我們之所以開設這麽多課程,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學好(當然學好就好),而是讓這些課程適應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149)

為什麽有的學生思維能力強,考試成績差?這可能是因為他的知識存在壹些漏洞;或者說他更擅長思考而不是記憶,我們很多考題都是關於記憶的。還有壹些考題是技術性的,比賽的是誰把老師教的方法用得最熟練。(151)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會在某個階段“失去理智”,十頭牛也拉不回來,但不會永遠這樣,他們會長大的。(182)

傻瓜認為“成功”要具體分析,分析的出發點是學生的原始基礎。基礎不壹樣,成功的標準就應該不壹樣。(182-183)

學生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很多,情況很復雜,肯定需要具體分析。(191)(不能簡單歸因)

學生整體生活條件差往往是早戀的原因。很多同學失敗不是因為早戀,而是因為失敗。(192)

沒有找到孩子情感需求的源頭,早戀是阻止不了的。(194)

每個人對身邊的事物必須同時具備兩種能力:否定(懷疑)的能力和肯定的能力。(200)(壹般人應該積極多於消極)

壹個孩子能學到什麽,需要壹個局內人來示範。(202)

人在什麽情況下會聲稱自己迷失了自我?

第壹,壹直沒有找到“自我”,壹直沒有了解自己。

第二,曾經有壹個清晰的“自我”,現在懷疑它,否定它,腦子裏變得壹片空白。

第三種,其實知道是怎麽回事,只是不敢承認,所以謊稱自己“丟了”。(206)

分類是科研的基本功。分類可以細化,病因可以找準,對癥下藥。(223)

生存本身沒有意義,但既然每個人都活著,就必須賦予它某種意義。(225)(人活著是為了意義,人活著是為了意義)

我們教育工作者有壹個最基本的任務: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人生的支點,比所有的知識和文憑都重要。(225)

以下的生活方式相對來說沒什麽意義:

1,按照別人(父母、老師)設定的目標和方式生活。……

2,在封閉的圈子裏打轉,無法超越環境,無法超越自己。……

3,只為個人生存。(225-226)

有思想的孩子比沒有思想的孩子更危險。(226)(開始進行哲學思考,但是想不出來)

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大家除了考試成績什麽都看不到。應該由家庭教育解決的道德問題推給學校,應該由幼兒園和中小學解決的道德問題推給大學。.....在應試的瘋狂中,其實每個過程中我們教的往往是“制造”問題多於“解決”問題。(229-230)

調查是為了解決問題。(毛澤東)(232)

家長和老師要註意,孩子壹般都有兩個“死穴”。

首先是他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

第二是絕大多數孩子其實心裏都清楚,不上學就沒有出路,沒有前途。(236)

孩子的第壹個也是最重要的烙印來自家庭,孩子的人生基調是家庭奠定的。(238)

孩子首先是脫離了父母的控制,但實際上學校也控制不了,最後還是流向了社會。(238)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失誤在前面,社會影響在後面“看得見”。(238)

因材施教,也因材施教“不教”。(241)(對於部分同學來說,可能要經歷過,才能真正回去學習)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方式不是我們老師和家長指定的方式,而是適合他性格和資質的方式。(242)

老師可以對學生說嚴厲的話嗎?)以下兩種情況我覺得是可以的。

1,學生特別擅長狡辯,主動挑釁老師權威的時候。

2.當學生侮辱老師人格時。(245)

學生是敵人嗎?不是,但是學生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有矛盾和鬥爭,每個人都要學會自衛。(245-246)

這種犀利的語言是無法圈出來的。恐怕最好符合以下標準:

1.絕不侮辱學生人格,不搞人身攻擊。

2、就事論事,不能亂翻。

3、在犀利中,要有智慧的閃光,要“精明犀利”。

4、老師不失身份,不無禮。(246)

試圖去做壹件註定要失望的事(做每壹個學生的密友),只能引起焦慮,不必要的自責,甚至“善意的虛偽”,對教育沒有好處。(248)

我們尊重學生,努力去理解他們(完全理解他們是不可能的,過度理解也是侵權),努力去愛他們,這就足夠了。(248)

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有自己鮮明的態度——既然學生可以選擇,教師也可以選擇;學生有主體性,教師也應該有。只有獨立的人之間,才會有真正平等的交流與合作。(252)

我們尊重每壹個學生的意見,不代表所有的意見都是相互的,所以沒有好朋友和壞朋友的區別,更何況老師也不能發表意見。(253)

要小心任性的缺點,披上“個性”的外衣才能流行。(253)

更重要的是,不要在法律和明文紀律面前談“人格”。(253)

我不喜歡智商比我低的人在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考我。(鄭) (下)263

教育其實是壹把雙刃劍,否則會壓制甚至扼殺人才。(263)

害怕孩子就是害怕生活,害怕未來。(264)

紀律本身不是驅動力。紀律是不能給人帶來智慧的,管得太嚴,也會壓抑人的智慧。人類最有紀律的組織是軍隊,但眾所周知,真正的發明很少出現在隊伍中。(270)

沒有這樣的公式——學科最好的學生=學習最好的學生。(270)

我也主張實行“底線紀律”,即只規定最基本的要求。紀律還是簡單壹點好,省得大家天天盯著紀律,耽誤更重要的事情。(270)

《管理過度》(275)(我覺得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不反對教育學生。我反對“草木皆兵”。教育壹定要有重點,學生的問題壹定要區別對待。有的嚴控,有的寬松,有的不管,是否為了更好的管理。(276)

哲學常識告訴我們,大事小事存在於比較中。如果校園裏沒有小事,那不就說明校園裏沒有大事嗎?都扯平了。(276)

“對工作對象的熱情”和“對工作本身的熱情”不是壹回事。(280)

愚蠢的是,科學精神從未在中國教育界生根發芽。(281)

自知之明來自比較。(289)

如果以考試為重中之重,當然會有意無意的鄙視學生在課堂之外的表現,因為那些東西在試卷上是看不出來的。(290)

應試作為壹種文化,壹種思維習慣,壹種心理定勢,已經融進了我們的血液,它的根是如此之深(祖先是科舉),以至於我們甚至很難註意到它的存在。(290)

(課堂)“亂”當然不好,壓抑學生的創造力也不好。可怕的不僅僅是壹個“亂”字。(290)

以自我為中心是壹個很突出的特點,目光短淺。(290)

妳認為妳看到的是事實?是的,這是事實,但這是被妳的思維模式過濾了的事實。(291)

據說教育是壹項神聖的事業。神聖的事業要求主持人有壹個神聖的動機,至少是壹個相對純粹的動機;神聖的事業也要求教師思想少受汙染,少考慮眼前利益,少封建等級觀念。(293)

如果教師的精神境界不能高於社會平均水平,我們民族的未來是非常危險的。.....學校必須學習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東西(甚至是“脫離實際”的東西),才能讓未來的社會比現在更文明。(293)

教師要不斷綠化自己的心靈,而做到這壹點的方法就是反思。(293)

如果妳想利用壹個人的恐懼來控制他的言行以達到妳的目的,那就要註意分寸。(298)

把教育大樓建立在“恐懼”心理的基礎上,是教育工作者的恥辱!(298)

孩子對父母的感情,關鍵就壹個字“敬”。.....孩子們應該感激他們的父母。(302)

父母依賴孩子(預期依賴),專橫;孩子依賴父母(寄生依賴),冷漠。(303)

學生有問題是可以理解的。把好老師留的作業做完是人的本能。(305)

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這是國家授權的。只要他沒有做違法、違規、違背教育原則的事情,他的言行就不能輕易被稱為“不民主”。(314)

我們不能用壹個更大的錯誤去阻止學生的壹個小錯誤。(316)

“冷靜”只能說明妳的態度是正確的,但不能保證妳說的話是正確的,更不能解決問題。(319)

那些提倡嚴厲,贊成體罰的老師,幾乎是軟硬暴力的提倡者。他們把適當的懲罰不是作為教育的補充手段,而是作為壹張‘主牌’。這不是正確的方法。(320)

班主任應該是“帥才”,讓學生“自主”,這才是教育管理的正確方向,也是校長教師走出苦海的“方舟”。(325)

“自主”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素質、不同人文環境、不同班風、不同小幹部水平、不同教師素質來進行。(325)

我主張簡化學生的人際關系,不希望每個學生都和其他學生做朋友(那樣會造成虛偽),而是要求每個學生都遵守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底線)。(331)

(王曉春《今日如何當老師——100教育案例點評(中學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