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詳細介紹了唐宋八大家各自的風格特點

詳細介紹了唐宋八大家各自的風格特點

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作家的統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軾、蘇洵、蘇轍合稱)、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唐代分為兩種,宋代分為六種)。明初,朱厚先整理出版了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等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後來,唐順之還把這八位作家的作品選入《文編》壹書。明代中期,古文家毛坤在前者的基礎上整理編輯而成,定名為《八家筆記》,卷***160。“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唐朝:

韓愈——有以尊儒反佛為主題的《原道》、《佛骨桌上》、《原性》、《師說》、《馬說》、以嘲諷社會現狀為主題的《雜文》、《得林解》和著名的《祭十二郎》。柳宗元--錢的寓言驢和雍家的老鼠。其哲學著作有《非國語》、《甄宓》、《時令論》、《刑辯》、《天說》、《天兌》、《永州八記》等。其中有《蕭氏池塘集》、《西遊記宴集》、《共(顧)譚》(穆)譚》、《西山之共譚》、《袁家客集》、《石曲集》、《石》和《蕭石城山集》等。

宋朝:

歐陽修——醉翁亭記、明禪賦、秋、汲黯與書、彭當論、靈官傳、蘇洵(xún)——六國論、均勢論、漢奸辨析、管仲論。散文有《千赤壁賦》、《後赤壁賦》、《王萍論》、《後後論》和《石鐘山集》。蘇轍-《潞安(luán)城集》84卷,《潞安(luán)城集》12卷。曾鞏(gǒng)——歐陽修《舍人書》、上蔡《學士書》、《李安第二次生命序》、《王平夫文集序》。王安石——遊寶蟾,傷鐘勇,復司馬之諫,與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故合稱“劉漢”。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所以蘇軾、蘇洵和蘇轍統稱為蘇三。王安石和都拜歐陽修為師,於是唐宋八大家就分為唐代的韓、劉兩派和宋代的、歐陽、曾、王六派。

編輯本段韓愈768-824

簡介

韓愈

韓愈(768 ~ 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朝鮮吏部。謚號“文”,又名韓文公。他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把駢文打碎,拓展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為“八代文學之衰”,明代視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被譽為“文章大家”、“百代文學宗”。所有作品都收藏在昌黎先生的作品集裏。韓愈也是語言大師。他善於借用前人的話,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能夠創造出許多新的句子,其中許多至今成為成語,如“落井下石”、“易受責備”、“亂了陣腳”。在思想上,他是中國“正統”觀念的創始人,是尊儒反佛的標誌性人物。韓愈(768 ~ 824)謚號改稱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代河南合陽(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壹。自稱郡望昌黎,世稱漢昌黎(“郡望”二字是“郡”與“望”的組合。“郡”是壹個行政區劃,“王”是壹個貴族家庭,“郡王”的組合是指壹定地域國家範圍內的貴族家庭。而韓愈住在昌黎,所以也被稱為韓昌黎。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朝鮮吏部。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在宋代稱他為“八代散文之衰”。明代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杜牧將韓文與杜詩並列,稱之為“杜筆”,被譽為“文章大家”、“百代文宗”。著有《韓昌黎文集》40卷、《外國文集》10卷、《教師評點》等。

角色的生活

韓愈三歲孤苦伶仃,由哥哥嫂嫂撫養。早年顛沛流離,生活艱難,他有研究世界的誌向。雖然他孤獨又貧窮,但他努力學習。二十歲去長安考進士,第三次沒試。二十五歲後為第壹秀才,三次嘗試學弘詞未果,赴汴州東晉、徐州張劍鋒任幕府。後來,他以四校博士的身份回到北京。36歲後,被任命為帝國的監軍。因為他寫了壹封關於幹旱和饑餓的信,請減少稅收和降級陽山令。憲宗以國大夫身份重返北方,厭倦了給太子的右私生子做官,但未成功。50歲後,他首先從裴度招募武元吉,然後調任刑部侍郎。因諫,佛骨迎,潮州刺史降。遷元州。不久後,他返回朝鮮,在那裏去世,享年57歲。政治上更成功。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成就和貢獻

韓愈(768-824),貞元八年(792)進士,唐宋八大家之壹。在唐憲宗時,曾隨裴度平定淮西藩鎮叛亂。當刑部侍郎時,被貶為潮州刺史,惹怒了憲宗。後在穆宗時,被召入國子監祭酒,任荊兼兵部侍郎、吏部尚書。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的詩人。他與柳宗元政見不同,但這並不影響他們聯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上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曾因對佛骨的建議,被貶至袁州,即今江西宜春。韓愈在沅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培養出當時江西省第壹狀元。現在宜春江秀有壹個沙洲,叫狀元洲。傳說是當年學生讀書的地方。宜春市最高的山上有狀元樓,宜春市的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殊功績。韓愈在政治上主張統壹天下,反對藩鎮割據。韓愈時代的詩壇已經開始突破大理詩人狹隘的世界。韓愈開創了壹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剛勁有力的筆觸帶動磅礴的氣勢,夾雜著奇幻神秘的趣味,賦予詩歌豐富瑰麗的色彩,造成了雷電交加的壯觀。此外,朝鮮詩歌在藝術上具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影響很大。當然,韓國詩歌中也有追求怪誕奸詐的遊戲詞,不值得拿。著有《韓昌黎文集》40卷、《外國文集》10卷、《教師評點》等。韓愈在八大家中排名第壹,不是因為唐在宋之前,而是因為他對唐宋古文運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編輯本段柳宗元773-819

簡介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長安人。貞元初年進士,官督禦史。順宗時,王當政,他擔任禮部尚書,決心進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調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壹,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光鮮文風,主張散文簡潔流暢。著有《六合東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小石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最著名的壹部。柳宗元,字子厚,中國唐代著名文學家。他被世人譽為“劉合東”,與唐代的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他壹生有600多首詩,成就大於詩歌。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解州鎮)代宗大歷八年(773)生於都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卒於柳州。壹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年齡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最後被任命為柳州刺史,所以被稱為六合東或柳州。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他的詩多以抒寫苦悶、悲憤、鄉愁、友情為主題,這使他獨樹壹幟。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的山水,有著深厚的情懷。柳宗元和唐代另壹位文學家韓愈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他與歐陽修、蘇軾等人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在遊記和寓言中,柳宗元也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遺產。

他的優秀作品。《永州八記》成為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代表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美景的感受,豐富了反映生活的古典散文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遊記作為壹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成就,被古往今來的人們傳誦,備受推崇。除了寓言詩,柳宗元還寫了許多寓言故事,如《貴州的驢》、《永謀的老鼠》、《臨江的麋鹿》等,也成為古代著名的寓言。“驢技窮”已經成為壹個成語,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些寓言篇幅很短,卻被千古傳誦,就像他的山水壹樣。

論文

包括哲學、政治理論等側重討論的論文。筆鋒犀利,論點準確。《天說》是哲學論文的代表作。《封建主義》和《天罰》是中長篇政論文的代表作。晉文公的問原論、董的論辯、伊的九節贊等都是短篇政治理論的代表。他的哲學中有簡單的唯物主義成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體現在強調“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民本思想中。而且還受到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在政治失意的時候,他們往往從佛教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

繼承和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春秋、列子、戰國策的傳統,多用於諷刺和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推陳出新,創造奇思妙想,善用各種動物的擬人化藝術形象來表達哲學或政治觀點。代表作有《三戒》、《臨江麋鹿》、《貴州驢》、《雍家老鼠》、《傳記》、《列傳》等。嬉笑怒罵,因為事小,表現出高度的幽默和諷刺。

傳記

繼承了《史記》、《漢書》的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品有《段太尉軼事》、《子仁傳》、《河間傳》、《捕蛇論》等。有些作品是在真實人物和故事的基礎上誇張虛構出來的,就像寓言和小說壹樣。例如,《宋慶傳》和《種樹與駱駝傳》。

山水遊記

最受歡迎的作品都是被貶後寫的,永州的作品更好。永州八記:西山初宴遊記、官灘、官灘西山、小石塘、袁家客、石渠、石堅、小石山。這些作品不僅通過美麗的風景來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憤懣;還有對作者寧靜心境的描寫,表現為極度的壓抑和對精神寄托的追求。至於直接描繪風景,或陡峻幹凈,或清麗可人,用細膩的語言再現了自然之美。《永州八記》成書於元和四年之後。當時柳宗元因為變法失敗,被貶到永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永州。文章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壹些風景。文章短小、輕盈、簡潔流暢,為歷代所稱道。其中,小石塘的故事最為著名。作者通過自己的筆,描繪了小石塘壹片寧靜祥和的景色。文章引人入勝,沒完沒了。小石塘壹開始是以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的方式展現的。寫壹個有魚的池子,那麽池水的清澈程度可想而知;寫有魚的人,人的快樂溢於言表。作者形象生動,濃淡有致,筆墨經濟,技法高超。結尾寫的是在壹個幽靜安靜的環境裏,壹種悲涼的感覺,情景交融。

騷賦

宋代詩人嚴羽說:“唐朝只有厚子得騷派。”這個理論很中肯。柳宗元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既運用了傳統的形式,又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雖然相隔千年,但在思想、經歷、誌向、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舊唐書》說,柳宗元是“壹個逃亡者,壹生坎坷(B戶)。有數十篇雜文,抒發騷人之悲哀,寫情感敘事,動容必在文字,瀏覽者皆惻然。”和屈原的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詩九首》和《騷詩十首》的確是唐代賦體文學中的佳作。無論是側重於抒發感情,還是吟誦事物,都是感情真摯,內容豐富。《離騷》和《九章》的文體在《懲惡賦》、《晟敏賦》、《孟貴賦》、《獄山賦》中都有運用。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借寓言寄寓諷刺,苦思冥想,深得屈騷精髓。《天對》和《金文》這兩部巨著是另壹種類型,形式上仿照田文和齊發,語言奇特而深刻。此外,劉繼忠還有許多關於佛教碑、碑刻、筆記、序、詩詞等作品,涉及禪宗、天臺宗、法門等學說。除了在政治、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成就外,柳宗元還是壹位著名的思想家。壹個積極參與政治革新的人,壹定是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著作有《非國語》、《甄宓》、《時令論》、《刑辯》、《天說》、《天對》等。在這些作品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倡導的“夏商周之象”理論持否定態度,痛斥董仲舒這樣的偉人是“巫史”,指責其“混淆後世”。他反對天意、天命、天道等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以“人”代替“神”,這在1000多年前神學迷信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是很有價值的。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轉變為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天人關系,批判唯心主義的天命論。他的哲學思想符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自然科學的水平。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無神論發展到新的高度,是中唐時期傑出的思想家。

編輯此段歐陽修1007-1072。

簡介

歐陽修

歐陽修(1007 ~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名劉壹居士(劉壹藏書壹萬冊,金石學壹千冊,壹架琴,壹盤棋,壹壺酒,壹個酒鬼)。他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吉安永豐(今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天盛進士在仁宗時,厭知聖旨,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大臣,兼政事;宗申王朝,動了兵部尚書,並以少師王子為官。卒為文忠。範仲淹不僅是李青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領導者。他也樂得賞罰落後,蘇軾父子、曾鞏、王安石都出了他的門。詩詞散文都是當下最好的。散文因其雄辯、委婉而成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風類似散文,強調氣勢,流暢自然;他的詞深沈優美,繼承了南唐的纏綿之風。與宋祁合編《新唐書》,獨立撰寫《新五代史》。我也喜歡收集碑文,並把它們編成《古代記錄集》。有歐陽文忠的公文集。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現存的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歐陽修墓地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今天的綿陽南郊還有壹座祠堂,名為六義堂。

主要工作

代表作有《朋友論》、《五代石靈官傳》、《醉翁亭記》、《秋聲頌》、《祭石曼晴雯》、《賣油翁》等六部。歌詞有六首:采桑籽(西湖花開後好)、抱怨(秋霜晨卷簾)、踩沙(館中待殘梅花)、生子(去年壹月)、晁仲措(平山欄桿倚晴空)、近花(庭院有多深);《戲答元稹》《畫眉鳥》等詩。

編輯此段蘇迅1009—1066。

介紹姓名:蘇洵子明雲諾。勞權生卒年:1009—1066朝代:宋代文學時期:宋代文學流派: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論書的平衡。

生活簡介

北宋散文作家。漢族。字明雲,號勞權。梅州眉山(今四川)人。韓琦推薦他為文安縣書記、省校記賬、主簿。擅長散文,尤以政治理論見長,論述清晰,筆觸蒼勁。簡介

蘇軾

蘇軾(1037 ~ 1101)生於宋代,字子瞻,字和中,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南宋時,皇帝高宗贈給壹個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漢族,父親蘇洵第五子,北宋著名文學家、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他具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華,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取得了獨特而卓越的成就。世稱蘇東坡。簡介

蘇轍(1039 ~ 1112)北宋散文家。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合稱為“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梅州眉山(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蘇軾。不久後,由於失去了母親,他回到了哀悼。嘉佑六年,和蘇軾壹起,做了壹系列的講學。當時因為“乞養”,沒有被任命為官,此後壹直在大明府為官。熙寧三年(1070),他上書宗申,力主新法不變,又上書王安石,激烈批判新法。熙寧五年(1072),入河南為官。元豐二年(1079),其弟蘇軾因寫詩“謗朝廷”被捕入獄。他上書要求用官職為弟弟贖罪,卻不得牽連,被降職,被判雲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執政,被召回為秘書、省校書郎、右秘書,晉升為活郎,並調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第四年(1089),哲宗元佑授權吏部尚書,派往契丹。他也是帝國的繼承人。六年拜尚書右丞,入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在元佑的第八年,哲學家掌管政治,新學派重新掌權。邵聖元年間(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為官,了解汝州、袁州,負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貶至周迅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定居潁川,隱居鄉間,建室名“頤老齋”,自號“迎賓頤老”,以讀書寫字為業,靜坐冥想。死後在明太祖廟中攻讀學士,決定葬之。蘇轍的人生知識深受其父其兄的影響,主要是儒家思想,最推崇孟子,遍訪百家。他擅長政治理論和歷史理論。在政治理論中,他談論世界大事。比如新論(壹)說“當今天下大事不安,亂而不危,吉岡糙而不舉,無突變而慢病”。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頗能壹針見血。《皇經》說“在這個世界上,不要急著沒錢”,也說到點子上了。史學理論和《父兄》壹樣,都是針對時代之弊,為當下服務的。《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不能前擁高麗、魏國,聯合抗秦,暗喻北宋前有患敵,後有樂腐的現實。比較劉備和劉邦,《三國誌》評價劉備“智短而不勇”,“不知是因為未能取勝”,也隱含著前車之鑒。蘇轍對古文也有自己的見解。在《高級官員韓太尉》壹書中,他說:“文學家是齊之形。但是,寫字不能學,氣可以養。”認為“養氣”在於內在修養,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廣闊的人生閱歷。所以司馬遷被贊為“周遊列國,遍遊名山大川,交遊燕趙,所以散文疏而頗奇。”他的文筆是汪洋的,也是滿滿的儒雅。如黃州快仔亭的故事,集景、敘、抒情、議論於壹爐,在浩瀚的海洋中滲透著不平,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風格。蘇轍的賦也寫得好。如《朱模賦》贊美畫家文同的《朱模》,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致寫實,充滿詩意。蘇轍試圖在詩歌上趕超蘇軾,現存的詩歌也不少,但與蘇軾相比,思想和才華都是遜色的。他早年的詩多為生活瑣事,詠物寫景,尤以與蘇軾為甚。風格樸實無華,文采不佳。晚年退居潁川後,更多地了解農民生活,寫出了《秋收》等深刻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寫個人生活感受,藝術成就也較早期為多,如《南齋竹》:“居少塵室,妻清閑。走到南窗修竹,如見舊西山。”意境悠然,滋味悠長。蘇轍對詩歌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詩中五病》以思想內容為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進行了批判。比如說李白“華而不實”、“唐朝人為不懂詩”等說法,在宋代就有代表性。

主要工作

蘇轍著有《六安季承》,包括《後記》、《三際》等84卷* * *,以及壹部活字書四輯。此外,六安程英趙霽(12)有四個系列的副本。

編輯此段王安石1021-1086。

簡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名叫符節。晚年名半山,名獾郎。又名王,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宦家庭。父益,字失,是臨江軍判官,壹生擔任數州縣官。安石不太愛讀書,記憶力強,受過良好的教育。李青二年(1042),位列楊堅進士榜第四名,先後任淮南知府、鄞縣知府、知府、常州知府、條甸江東獄官。治平四年(1067),宗申初即位,詔安從江寧府學,被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升任參政。從熙寧三年開始,他兩次擔任改革家,推行新法。Xi寧九年罷市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謚號。列寧稱贊他是“中國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年表

心有(1021)1998年11月12日出生於臨江軍(今江西清江)。仁宗天盛八年(1030),十歲時,王逸在殿中得知韶州(今廣東韶關)的消息,王安石隨父前往韶州。明道貴由二年(1033),十三歲的王逸回到臨川(今江西東鄉)參加喪事,王安石陪同。京友並子(1036)16歲隨王進京。丁醜(1037)景祐四年十七歲。四月,王藝曈判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王安石隨行。寶元兩歲(1039),十九歲。二月,王逸死於江寧。李青二年(1042)仁武三月,22歲的王安石在楊堅的名單中排名第四。與郎書記簽書,存淮南判官府公務。李青六年,26歲的徐炳(1046)從臨川進京。不求圖書管理員,改大理審事,知殷縣。祐三年,辛卯(1051)判周樹(今安徽潛山),時年31歲。何誌元年(1054)吳佳34歲,從周樹進京,被特封吉賢校尉,辭呈未被接受。9月,免去群木司法官職務。嘉祐二年,丁祐(1057)三十七歲,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嘉佑在戊戌年三十八歲(1058),二月,被提升為江東大牢。十月回京,任第三庭審判員。嘉佑六年,辛醜(1061)41歲在北京被判入獄,為工部博士。嘉祐八年,桂茂(1063)四十三歲,仁宗三月成立。八月,母吳病逝於京師,十月葬於江寧。治平四年,丁偉(1067)四十七歲。第壹個月,英國教派死亡,宗申教派(趙勇)成立。給老官的壹封信,知道江寧府。九月,稱翰林學士。宗申熙寧元年,武神(1068)四十八歲,從江寧入京。聖旨越來越正確。熙寧二年,四十九歲(1069),二月,勸大夫參政。頒布均傳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熙寧三年,耿旭(1070)五十歲。12月加入平章和史館大學生韓江。建立嘉寶的法律。熙寧五年,倫子(1072)52歲,實行易市護馬法。熙寧六年(1073),53歲,升任司法局。九月,西河大獲全勝,上天賜給它壹條玉帶。熙寧七年,甲寅(1074)五十四歲,三月,至方田均稅法。四月,新法遭遇第壹次挫折,江寧府知吏部秀才、關文典。10月份,手工做。熙寧八年,毛毅(1075)五十五歲,二月回拜桐坪張世、張昭亭大學士。六月,金甲左仆射,任侍郎。熙寧九年,陳冰(1076)五十六歲,六月卒。十月,“為節度使,鎮南同平章,判江寧府。五十八歲,元豐元年(1078)正月,入尚書,左仆射,封蜀國公。元豐三年,庚申(1080)六十歲。九月,加特入尚書任仆從、侍郎,改稱靖國公。元豐七年,甲子(1084)64歲時乞取殿為廟,賜名“保寧”。元豐八年,夷疇(1085)六十五歲。三月,宗申去世,哲宗(趙旭)登基。新法律已被廢除。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卒於四月初六,享年六十六歲,賜於太傅。

編輯此段曾鞏1019-1083。

簡介

曾鞏(1019—1083),南豐(今江西)人。被世人稱為“南風先生”,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宋嘉佑第二年成為秀才(1057)。小時候,曾鞏和他的哥哥曾燁壹起努力學習,從小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弟弟曾昭在《亡兄之行》中稱他“生而機警,不似少年”,記憶力超群,“讀幾萬字,脫口而出”。嘉祐二年(1057),39歲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司法軍,從此走上仕途。次年,馮召回北京,編輯校勘史館書籍,移館校勘,廣納校勘人才。熙寧二年(1069),任齊、項、洪、傅、明、博總督,頗有名氣。元豐三年(1080),遷滄州,過京師,宗申召見時,提出經濟是理財的關鍵,頗得宗申賞識,留三班侍奉。元豐四年,宗申因擅長史學,委派史館編纂《五代史綱》,未果。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病逝於江寧府。經營佛教時,奉行“文定”。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並不出色,但他更大的貢獻在於他的學術思想和文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