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蔣易南》中白居易唐詩註釋的翻譯與賞析

《蔣易南》中白居易唐詩註釋的翻譯與賞析

原文

夢見了南岸

白居易?【唐朝】

江南的風景很美,如畫的風景早已為人所熟悉。當春天來臨時,太陽從河面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紅色更鮮艷,綠色的河比藍色的草更綠。怎樣才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翻譯

江南好。我曾經對江南的美景如此熟悉。春天,晨光映照下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更紅,綠水比碧草更綠。人怎麽能不懷念江南呢?

給…作註解

唐的名字。作者在題註中寫道:“這首歌又叫‘謝秋娘’,每首五句。”據樂府詩記載:“《憶江南》中壹個叫‘望江南’的人,因白的詞而改名‘好江南’。”到了唐末五代就成了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指長江下遊的江浙壹帶。

熟悉度(ān):熟悉度。作者年輕時去過江南三次。

江華:河邊的花。我說的是河裏的浪。

紅色勝於火焰:鮮紅勝於火焰。

綠如藍:綠色比藍色更綠。比如用法還是“余”,表示超過。

藍色:藍色的草,它的葉子可以用來制作藍綠色的染料。

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經寫過幾首《憶江南》的詩,和白居易壹起唱過,所以他在序中說:“和樂天春詩,是以《憶江南》這首歌為基礎的。”此詞寫於公元837年初夏(唐文宗開城二年)洛陽,由此可以推斷,白居易的這三首詞也應該是寫於開城初夏。

辨別和欣賞

白居易曾經做過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做過壹年多蘇州刺史。年輕時,他浪跡江南,曾在蘇杭生活。應該說他對江南很有了解,所以印象很深。他從蘇州刺史病退回到洛陽十二年後,67歲時寫下三首憶江南的詩,可見江南的勝景在他心中仍歷歷在目。

這首詩的第壹首,作者廣泛回憶江南,也涵蓋蘇、杭州,寫春色。

全字五句。壹開口就誇“江南好!”正是因為“好”,我們才要“記住”。壹句“我曾經熟悉的風景”說明江南風景的“好”不是人們說的那樣,而是我在那些年親身感受和經歷的,從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中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明確了“記憶”字。接下來,他用兩個字寫下了江南的景色:“日出江花勝火,春來江青如藍。”“日出”和“春天來了”有不同的含義。春天繁花似錦,很紅;紅日燦爛,更紅。在這裏,顏色的亮度因為相同的色調烘焙和染色而提高。河邊的水是綠色的,紅色的陽光灑滿河岸,讓綠波更加波光粼粼。在這裏,不同色調的對比增強了顏色的獨特性。作者把“花”和“太陽”聯想在壹起,是為了染成同樣的顏色;而“花”和“河”是連在壹起的,為了襯托不同的色調。河水是紅色的,河水是綠色的,兩者互為背景。所以紅的更紅,“紅勝火”;綠更綠,“綠如藍”。

題中的“易”字和詞中的“老曾”二字,也說明這個字還有更重要的壹層:襯托江南北的春色。全詩以懷舊之情描寫了“似曾相識”的江南春色。此時,筆者在洛陽。相比江南,洛陽的春天來得更晚。作者在羅陽《王巍第》七絕雲中寫道:“花冷懶,鳥懶,馬閑日西。春前何處有思,柳條無力魏”江南,旭日東升,江中花勝火,洛陽卻“冷懶”,只有王維大堤上的柳條透著壹點春意。

花開的比江南晚,水也不壹樣。洛陽有洛水、沂水,離黃河不遠。但即使春天來了,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泉水壹樣綠。所以作者極力回憶江南的春色,發自內心地贊嘆“江南好”,在用花寫下自己曾經熟知的江南美景後,又忍不住以“忘不了江南”的感慨來關閉全詩。這套作品集不僅支撐了這位生於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敬仰和懷念,更營造了壹種綿長持久的魅力。詞雖合,纏綿情愫搖曳飛去,自然引出第二首,第三首。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河南新鄭人,祖籍太原,樂天、象山居士、醉陰人。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元稹* * *倡導新樂府運動,與劉禹錫並稱世界“白元”、“白柳”。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樸實通俗,被譽為“詩人魔術”、“詩人之王”。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香山。流傳至今的有白的《長慶集》,代表作有《長恨歌》、《炭人》、《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