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詩歌《林玉陵》賞析
在北宋詩人中,柳永可以說是壹位“情聖”。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妓院遊蕩、與妓女玩音樂的奇特經歷,更是因為他以其別出心裁的筆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表現“男女情事”的優秀作品。《林玉陵》可以說是這些傑作中的佼佼者。在這首詞裏,柳永把男女情事寫得相當充分。“愛”是壹個什麽字,這是我們讀完《林玉陵》後的第壹印象。
《林玉陵》描寫了詩人與情人分手時的感傷情懷。昨天江淹寫了《別府》,裏面有壹句很有名的話“欣喜若狂的人,就是不幹。”可見,朋友或戀人之間的差異,足以讓人感到悲傷和心碎。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才能寫得透徹。正是因為柳永身處其中,嘗盡了離別之苦,才有可能把《林玉陵》中的離別之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
詞的開頭,柳永為整個詞營造了壹種悲涼的情感基調。“冷蟬”大概是意識到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所以稱之為“悲哀”,不斷抽離人心。夕陽已近亭頂,天也黑了,但此時與愛人分手是很難過的。剛剛過去的暴雨可以作為留下來的借口,但這場討厭的雨卻在人們最不希望它停下來的時候“先歇了”。在這裏,“天道無情”對比“人情世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當然要喝送別酒。雖然食物和酒都很美味,但人們在離別的痛苦中品嘗不到美食的美味。就在壹對戀人依依不舍、依依不舍的時候,“蘭州”號上的船夫陸續上路了。看來最後分手的期限到了。在這裏,“船夫無情”與“我的眾生”也起到了很好的對比作用。
我多想牽著愛人的手,和她永遠在壹起。對視著,突然發現雙方的眼裏已經噙滿了淚水。有壹千句話想對愛人說,但是話卡在喉嚨裏。對“牽手”、“對視”、“含淚”、“無語”、“哽咽”等壹系列表情和行為的描寫,以非常具體的形象展現了男女之間的“別離感”。
想到自己的路,就有千裏煙浪,處處都是沈重的“暮色”。楚天這麽大,誰知道“我”會漂到哪裏?什麽時候能和心上人團聚?此時,作為字的主人公,我的心態是希望世界越來越小,小到只能容下他們兩個。然而,楚天是如此“廣闊”。“楚天”越“廣闊”,戀人們就越不可能再相聚。現實就是這麽無情,要拆散壹對戀人。簡單的文字和表達,包含了很多無奈,也充滿了對戀人的深情。
多情的人自古以來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在這個寒冷而傷感的秋天分手,真是不堪!搬出自古以來“多愁善感”的人,說明“多愁善感”的不止柳永壹人。是文人的普遍人性。“冷秋節”給離別的場景蒙上了壹層厚厚的灰色陰影。不是“深愛”的人很難有如此敏感的神經觸角。
據說醉酒是消除無聊的好方法。在曹操的《短宋行》中,有壹句名句“何以解憂,唯杜康”。李白寫出了“水雖仍流,雖刀割之,舉杯消愁更愁”的獨特感受。在不得不與愛人分手的陰霾中,詩人也想到了用酒精麻醉自己。所以在他的幻象中,“今夜我將在何處醒來,楊柳岸將在小風和殘月中醒來”。“我”醒來後,第二天大概就是小風吹殘月的時候了。詩人醉得越深,越能表現出對愛人的深情。
這次恐怕要壹年才能分手。在這壹年裏,再吉祥的“時刻”再美好的風景,對我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只覺得是壹個空洞的擺設。為什麽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舊情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無論是“美好的壹天”,還是“美麗的風景”,都無法在“我”身上起到任何作用。只有感情非常專壹的戀人才會流露出這樣的感情。
最後,詩人想象著,即使未來有千千萬萬的浪漫情懷,各種各樣的愛情故事,他也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我應該和誰談?”是的,這樣的風情是不能隨便對別的女人說的。這份發自內心的告白,相信任何壹個煙花女子都會為之動容,從而將壹生托付給對方。
柳永的詞在民間廣為流傳。陳師道《後山詩》說:柳永詞“傳唱於世”;吳增《改齋隨記》說:柳永詞“流芳百世”;葉夢得的《夏日物語》甚至說:“有井水喝的地方,可以唱柳詞。”柳永的詞為什麽流傳這麽廣?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愛”字:它寫出了男女之間的深情和人性。有“情”的詞才有生命力,流傳甚廣。
柳永用他的文字和感情贏得了煙花女子的心。當時的藝妓中流傳著壹句話:“我不要被大王叫,我要被劉啟叫;我不要千足金,我要得到劉啟新;我不想看神仙,我想知道柳樹的七面。”由此可見劉啟(柳永)在藝妓心目中的地位。或許是對這位“愛情大師”的獎賞?在柳永“貧病而死,家無余錢”的情況下,難以籌集安葬費用,“群妓合葬”。有人說妓女只知道錢,不會對任何和自己在壹起過的男人有真感情。這在柳永這裏顯然是不可行的。因為“群妓”只是真心佩服柳永這個人,然後在他死後才會聚在壹起埋葬他。人做到這壹點,正好應了壹句俗話,叫做“牡丹花下死,鬼也風流。"
無論是柳永的人格,還是他的詞,壹句話,就是:愛是壹個怎樣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