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秋天在碩果累累的喜悅中結束,當與土地攜手走過四季的莊稼在秋風中壹天天衰老,當肥沃的土地在犁頭的顫音中壹層層翻起,這壹幕讓我覺得格外淒涼。也許我是農民出身,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土地的風風雨雨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頭,以至於我總想用壹種方式來表達我對土地的熱愛。是壹種不斷放棄的愛。每個季節,我都會走在秋收後的空曠田野上,想著班德利《黎明》裏的土地應該是什麽樣子,晨歌裏應該是什麽樣的露珠和生機。然而,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滿是枯枝敗葉的景象卻顯得格外淒慘。走在每壹片落葉繽紛的土地上,我聽到了土地收割後的呻吟。那是被拋棄被遺忘的痛苦呻吟,是失去愛和安慰的痛苦呻吟,是即將被漫長的冬天覆蓋的痛苦呻吟。
土地是偉大的,但也是慷慨和善良的。播下壹顆弱小的種子,土地裏的每壹粒沙子都會像臍帶壹樣交付給它,讓它在子宮裏成長,被呵護,給它陽光和水,給它溫暖和愛。此時,無論地上的季節風暴如何肆虐,土地下那些夢想著綠色夢想的種子,都會悄然生根,挺拔而立。
感受土地的偉大之處在於,我能從根部殘留的泥土中看到土地是如何妥協的。
那天,院子裏的幹樹根需要清理幹凈。移動盤根錯節的樹根時,小根特別重。仔細觀察後發現,根與根之間嵌著的土,依然以不同的姿勢緊緊的圍在粗細根的周圍,以至於我閑來無事都要用鑿子鑿。挖的過程中,我看到相互支撐的土壤已經幹涸,卻守護著根的堅持和信仰,初衷沒有改變。不管妳怎麽敲壹點,它只是零星掉了壹些粉,在擁擠的縫隙裏依然堅定不移。
這就是土地的力量,這就是土地的偉大。人生靠根,生活靠根。
在不同的地方,土地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在妳的眼前。它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圓形的。即使粗糙的皮膚被犁鏵鋒利的邊緣切割,仍然會形成塊狀,連成壹片。哪怕是擰成馬蹄蟹,也會壹堆壹堆的纏著妳。即使被燒成磚瓦,他們也相互支撐,托起高樓。
土地就是這樣的性格,當妳善待它的時候,它會哺育和呵護妳的壹生;當妳濫用它的時候,它會讓妳不孕不育,甚至毀了妳的壹生。
二
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真誠,也會因為土地而更有意義。
據長輩說,我們這條街以前有個房東。雖然他是個地主,但街上的人都愛他,佩服他,家家戶戶都感激他,從不允許年輕人對他無禮。年輕的時候,我不懂其中的道理。長大後聽老人們說,我之所以這麽尊敬他,是因為他曾經救過壹條街。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家擁有20多畝土地,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地主。這條街上的許多家庭依靠短期工作維持生計。有壹年鬧饑荒,街上很多家庭因為吃不飽飯,都出去逃難。當老地主看到村子裏每個家庭都被拆散了,每個家庭都被毀了,他善良的心變得仁慈了,他向周吉街的人們開放了糧倉。為了償還這筆救命債,街上的人都願意去他家的土地義務耕種。那年秋收的時候,村裏人更驚訝的是老地主的壹個突然的舉動,就是誰種地誰就暫時歸他所有。如果收成好,就給他壹些糧食,如果收成不好,就什麽都免了。
老房東,已經80歲了,說都是村民的,我不能看著村民的財運下滑。
文革中,老地主也未能幸免,自然被揪出來,沿街批判。在審問會上,允許造反的人煽動,但我們這條街上的各家都三緘其口,從不列舉老地主的罪名,以至於各家都被指控“對無產階級感情不深”。盡管如此,善良正直的鄉親們還是在抵達後的每晚偷偷溜進老地主家,從精神上安慰他。就這樣,老房東在村民的保護下壹直生活到1979。那年春天,老地主去世,街上的人都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有的人還特意把在外打工的兒女叫了回來。
老人們說,不要忘記別人的恩情,人要學會以恩報恩。
雖然階級不同,但土地把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壹起。老地主雖然死了,但他那土地般的胸襟,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此刻,我不禁想起了羅立中的油畫《父親》。雖然深情的臉龐歷經滄桑,但父親慈愛的臉龐依然閃耀著陽光的光澤,像土地壹樣釋放著對孩子的溫暖和真情,讓自己的孩子能夠豐衣足食,在這片沃土上健康成長。從那張臉上,我仿佛能看到父親佝僂著身子,用壹根橋梁般的脊梁,將自己的孩子壹代又壹代地輸送到他們所憧憬的美好家園。從這張被歲月雕琢的棱角分明的臉上,父親寬廣的胸懷是如何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生命的強音又是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奏響歌唱的?
三
偉大的人有兩顆心,壹顆在流血,壹顆在寬容。因為我世世代代生在同壹個地方,長在同壹個地方,將來也要回到同壹個地方,所以我特別欣賞艾青的詩,那些詩常常讓我感受到內心震撼之後的那種深沈:
如果我是壹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片被風暴襲擊的土地,
這條悲傷和憤怒的河流將永遠洶湧澎湃,
這無休無止的狂風,
和來自森林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
就連羽毛也會在地裏腐爛。
為什麽我經常流淚?
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
在中國的詩人中,艾青是壹位紮根大地,向往陽光的詩人。土地和太陽是支撐他生命和精神的脊梁,也是貫穿他所有詩歌的核心意象。如果說太陽體現了詩人對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麽土地則體現了詩人對大地母親、祖國和人民最樸素、最忠誠、最深沈的愛。這首《我愛這片土地》是詩人獻給土地的最真摯的情歌。
土地是詩人永遠依戀、傾訴、忠誠、歌頌的對象。各種復雜的情緒匯集在壹起,最終詩人有強烈的願望要成為這片土地最忠實的歌者,於是誕生了這首著名的詩《我愛這片土地》。艾青成為土地最忠實的歌者,是因為他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從詩人對土地的真摯情感中,我仿佛看到了壹個詩人對養育自己土地的虔誠感恩的赤誠之心。
我更佩服的是壹種像詩人壹樣生活在大地上的動物。是壹條蚯蚓,日日夜夜為土地伸筋。這種沒有骨頭的小動物看起來很脆弱,但卻能在陸地上世代生存,令人欽佩。
媽媽曾經給我講過蚯蚓的故事。媽媽說蚯蚓以前是有眼睛的,因為在和蠍子的壹次打賭中失去了眼睛。於是每到秋夜,蚯蚓預見到冬天的來臨,就會叫蠍子傷心地回眸。那種聲音雖然很微弱,卻像秋夜的秋風壹樣淒涼。蚯蚓因為在地面上沒有眼睛,經常遭遇意外,還經常受到其他動物的虐待和嘲笑。從此,蚯蚓潛入地下,以土為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報土地的耕種。媽媽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是在陸地上找東西。媽媽說,只要看有沒有蚯蚓壘成的新泥,就能知道土地是否肥沃。
雖然這個故事很荒誕,但我對能賦予土地生命的蚯蚓的敬意與日俱增。壹個小小的生命能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生存,讓人不能不佩服。
在土地中,蚯蚓以土壤為食,讓土壤在體內循環後再返回土地,使土地變得疏松,土地不再板結;土地也因為蚯蚓的不懈蠕動而有了生機。
這是詩人的“為什麽我常常熱淚盈眶?”這是詩人“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愛……”
我常常在收獲後的土地上徜徉,感受著土地容納所有河流的寬廣胸懷。我們的膚色之所以和土地融為壹體,是因為土地用它的食物養育了我們;我們的生命之所以生死相依於土地,是因為土地以它的博大和慷慨包容了我們的過失。我為土地的心靈歌唱,我為刀耕火種的土地自豪。在我們這個為土地而戰的民族裏,我們的膚色壹脈相承,我們的根深深植根於這片善良的土地,我們的血液會因為土地賜予我們的凈水而激情澎湃。那我們還有什麽理由去爭取土地的歸屬和領土的劃分呢?在土地面前,我們是如此的弱小,什麽唐宗宋祖,什麽吳州鄭王,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他們真的曾經叱咤風雲,但輝煌過後,他們又回到了養育他們的土地上。這是土地,這是創造語言而沒有語言的土地,這是永遠有求而無求的土地。也許有壹天,當我們真的想回歸土地的時候,土地的慈母之心能讓我們在更深的記憶中沈思。
每當土地被犁翻的時候,泥土沁人心脾的味道讓人感覺更舒服。傾聽播種的聲音,妳會像老人壹樣從土地的嘶嘶聲中感受到土地的親切;站在平坦的土地上,心中的踏實感也會油然而生。
土地是有生命的。當果實累累,萬物生長時,妳會感覺到果實和樹葉在土地上跳舞,壹個善良的生命在照顧我們。\
三,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