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張海鷗的主要論點

張海鷗的主要論點

論詞的敘事:《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邵雍的快樂詩學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蘇軾對白居易的文化接受與詩學批評,橄欖第11號(日本宋代詩歌研究會學報,2002.6438+02)。

《宋詩》“晚唐體”辨析》,《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02年第3期。

用現代文化意識解讀蘇軾的文學遺產第4期,1996

《淮海居士不仕心態的文學遺產》,第6期,1997

於靜詩學的文學遺產及其對詩歌的普遍興趣,第4期,2001

復旦大學學報,第6期,1997。

《古典自然哲學與山水詩中的自然意象》,《吉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中山大學學報,1999,1

《論宋初詩歌的白色風格》,《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中國文化中的野傳統與宋代士人心態,臺灣省中山人文學刊第9期(1999.8)。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探索中的生命悲劇意識》,第4期,1989。

《論宋代士人的流亡心態》,第4期,1997

宋代隱士隱居原因探析之四1999

浪子詩人柳永與正統君臣審美意識沖突的學術研究,第3期,1997

《宋代隱逸作家自由價值觀的學術研究》,2000年第6期

蘇軾文學觀念中的純美意識學術研究,第6期,2001

論宋代詩歌的雅化傾向,《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1990。

模糊化與古典詩歌,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1996

《解川誌的文化解讀》,載《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狂人企業--宋代文人的書市情懷。社科論壇,2001,第11期。

《蘇軾流亡或外役時期的絕望心態》,《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評論王兆鵬中國韻文雜誌1996第1期。

柳永接受宋玉(譯)中國韻文雜誌1997第1期。

以古為鏡以拾遺補缺,中國音韻雜誌1999第1期。

《中國音韻雜誌》(2000年第2期),壹種尋求普遍而深刻時期的史學理論。

賈萱詞中的雅人格意識:《寧波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5

賈萱詞的英雄人格意識探析。廣州大學學報,1993,1。

論蘇軾的文化原型意義《煙臺師範學院學報》第65438期

近年來古代文學研究中的群體研究述評,第1997期,第1期,北方隨筆系列。

女媧,吳江,《紅樓夢》女兒國——文化變遷的壹個原型主題《銀都學刊》第2期,1992

《& lt〈牡丹亭〉的雙重文化主題《銀都學報》1993第1期

曉艷詞內涵的對比結構分析。銀都學術期刊第2期,1998。

王,又名解情和,陰山學刊,第3期,2001。

中國古代的隱士、俗人、名人,第8期,1997。

傳承貴族:文學遺產研究的當代使命,嶽海峰1999第10期。

第1998+0期精致詩境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