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激發學生興趣。“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對於學習來說,興趣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探索思考,促進學習成功。那麽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主角令人激動。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精彩、新穎、扣人心弦的導語能壹下子吸引學生、吸引人。
2.閱讀是令人興奮的。古人雲:“讀壹百遍,便知其意。”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生要能背誦壹定數量的古詩詞,並具備初步鑒賞的能力。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朗讀尤為重要。朗讀是進入詩歌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通過老師抑揚頓挫、生動示範,激發學生大聲朗讀的欲望,再通過領讀、小組閱讀、交叉閱讀、誦讀等形式,將學生輕松帶入詩歌的意境,初步體會詩歌的魅力。
3.競爭很刺激。初中生朝氣蓬勃,求知欲強,競爭意識強。基於此,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參與競賽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重要舉措。在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更積極、更自覺地學習,作者常常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壹些競爭的條件。比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辦的古詩詞朗誦比賽、愛國愛鄉詩詞朗誦比賽、詠月詩詞比賽等。通過各種比賽,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4.想象力令人興奮。如果課堂有趣,也是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的壹種方法。也就是說,要盡量把單調的文字符號變成生動的畫面,或者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文本,與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進行面對面的對話,從而縮短讀者與作者和主人公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讓古老的畫面走進學生的腦海,讓學生感到新奇,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理解和積累古詩詞。
情境教學是指通過引入、創設或創造適合教學內容的特定情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速、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的壹種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依靠自己的感覺和情感來理解教學內容,受到道德品質和審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師營造的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
1.成為詩人,感同身受。優美的詩歌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如果妳想真正透徹地理解壹首古詩,妳必須知道它的作者。
拉近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符合詩人思想感情的心理情緒,讓學生轉化為詩人來理解這首詩的內涵。比如在講授《行路難》時,學生可以自己查找資料,了解李白創作這組詩的背景。在新世紀盛世的大社會背景下,詩人李白孔才華橫溢,雄心勃勃,但他只是皇帝的弄臣。詩人狂妄之時,得罪了權貴,被給錢還山。然後老師讓學生扮演詩人的角色,根據詩的內容設計對話,想象人物的動作。“駐足壹杯”“拔劍東張西望”的苦悶,“路難走,路難走,多條路,如今相安無事”的吶喊,“撥雲見日,橋深海深”的豪氣在學生們的表演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此刻,學生就是詩人,李白強烈的情感變化被學生準確地把握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會事半功倍。
2.沈迷閱讀,妳的感受都是相通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就算不會寫也會背。”古詩詞的豐富感情和深刻內涵都蘊含在簡潔的語言中。不反復讀怎麽能看懂呢?只有反復背誦,才能把握詩歌的情感脈搏,理解詩歌的中心。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是簡單地讀音,理解節奏,在平仄中享受音樂的原始感,而是用心去讀,在讀的過程中調動自己的感情,仔細理解詩中內在的情感旋律,在背誦的同時再造想象,創造性地在頭腦中再現詩中的意境。比如李煜的《會歡》,表現了作者從皇帝淪為階下囚的痛苦和對故國的哀思。閱讀時,老師指導學生註意音節和節奏的變化:“無聲/獨在西樓,明月/似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學生通過直接感受句法和音節的無序,慢慢深入閱讀,不自覺地進入作品所營造的藝術境界,領略壹個失國之君的孤獨形象,從而為準確理解詩歌奠定基礎。
3.熟悉意象,感受意境。詩歌中的意象是結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事物。很多形象經過人們感情的長期積累,具有獨特的情感內涵。如“滿月”、“明月”,往往成為人們期盼親友團聚、表達美好祝願、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說:“我不知道今晚誰會倒在秋思。”中秋節,蘇軾許下了“願人長壽,千裏美”的心願。“殘月”更多的是分離的象征,李漁的“月如鉤”喚起的是壹種深深的分離的悲傷。同樣,“柳”象征告別,“夕陽”象征鄉愁等等。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意象,將相關意象的詩意句子進行整合,營造意象的濃厚學習氛圍和情境,讓學生沈浸其中,將個體意象轉化為豐富多彩的立體畫面,有助於理解詩歌的意境。
4.巧用媒體,身臨其境。古典詩歌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視覺和聽覺在古典詩歌的整體美感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古詩詞教學中的壹個重要環節,應該是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置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豐富他們對古典詩詞意象的感受,從而準確把握詩詞意境。如教王維《送別袁二使安西》可配古琴曲《陽關三層》,深情朗誦悠長雋永的送別情懷;教辛棄疾的《破陣》,可以配上古歌《十面埋伏》,身在沙場,伸手頂槍。《春江花月夜》《山水間》等古典名曲也能不期而遇許多古詩詞的意境,老師也可以從中挑選適合的歌曲。
第三,把握詩眼,鑒賞古詩詞
古人寫詩講究“壹言未發,便是風流”,“唱壹句話,斷幾莖須”。爭取壹個生動的詞,壹個驚喜的詞。壹首詩中生動的詞語就像這首詩的眼睛,也就是全詩的主句。因此,把握古詩詞的詩眼或詩眼,是我們的壹個突破口。比如王安石《泛舟瓜州》中的名句“春風綠在江南岸”中的“綠”字,詩人曾用“要”、“要”、“要”、“要”等詞,但又覺得不如“綠”字。究其原因,是因為“青”字的使用更富有詩意和感情,既生動地描繪了溫暖的江南春風,又流露出詩人被召入京時的喜悅,以及罷朝後被召回的焦慮。壹個“綠”字高度概括了詩人的喜悅、仿徨等豐富的內心世界,實在難能可貴。
第四,聯系生活,運用古詩詞
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理解和欣賞,還要讓他們知道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我們帶領學生去旅遊,爬到山頂,可以問學生“此時妳最想表達的是杜甫的哪壹首詩?”學生們能夠回答:“這將是至關重要的,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當壹個學生考試失意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壹首詩來安慰他?每個人都回答說:“總有壹天,我會乘著長風,沖破巨浪,揚起我渾濁的風帆,在深深的大海上架起壹座橋梁。”古人寫詩很重視意境的創造。意境的創造要經歷壹個艱苦的過程,具有深遠、含蓄的特點。同時,由於詩歌是壹種高度凝練的文學文體,往往以極其簡潔生動的語言營造出完美的意境,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主觀感受,學生在把握時難免會遇到壹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詩歌的意境,在詩歌教學和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展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對詩歌的意境進行再創造,使學生在壹些感受的基礎上,用散文的語言表達出來。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極其豐富。我們中國人應該繼承民族文化。只有民族文化才能支撐起精神大廈。通過古詩詞的教學鑒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古詩詞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促進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