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二三十年代,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得到大力提倡和發展。在這壹過程中,提出了加強與工農現實生活聯系、自覺揭示歷史發展趨勢、表達無產階級理想等文學現實主義要求,介紹並倡導了“新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等理論。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在自身的歷史發展中面臨著壹個全新的課題:如何把無產階級的思想要求即傾向性與作品藝術真實性的要求統壹起來;如何理解和解決工農兵的歷史要求與作家對工農生活的不熟悉之間的矛盾?革命文藝界在理論和藝術實踐中為解決這壹歷史難題付出了巨大努力,同時也犯了偏離現實主義和概念化的理論錯誤和創作傾向。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在不斷克服自身錯誤的過程中日趨成熟,並在創作實踐中取得了新的突破,產生了茅盾的標誌性作品《子夜》,出現了巴金、老舍、曹禺、丁玲、張天翼、、、、、李、、蕭紅、蕭軍、尹復、蒲風、艾青、臧克家、夏衍等。他們都以反映現實深度、藝術成熟的代表作為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沈從文、戴望舒、施蟄存、何其芳等作家為了吸取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現代主義等藝術營養,進行了各種藝術探討。他們的理論和藝術實踐的得失,為現代文學豐富多彩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解放戰爭進壹步加強了作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各種流派和創作方法的作家轉向革命現實主義,反過來又推動革命現實主義向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和多樣性方向發展。艾青、和“七月詩派”的詩歌創作,茅盾、巴金、、老舍、路翎的小說創作,曹禺、、陳、、宋智、吳祖光的戲劇創作,代表了這壹時期革命現實主義藝術的新水平。以郭沫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劇創作,是繼《女神》之後革命浪漫主義藝術的又壹高峰。
同壹時期,革命根據地作家長期深入工農兵生活,參加實際鬥爭,初步解決了表現工農兵的歷史要求與作家不熟悉工農兵生活的矛盾,取得了新的創作成就。趙樹理的《弟子規》、李佑才的《半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雨》、李記的《王貴與李祥祥》等作品,在表現工農兵、努力實現鮮明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真實性的統壹方面,為社會主義時期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賀敬之和丁毅的《白毛女》等作品呈現出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趨勢。
新中國成立帶來的偉大歷史變革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創造歷史的自覺努力,為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存基礎。新中國作家堅持真實地、歷史地、在現實的變化發展過程中反映生活,自覺地把革命現實主義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最根本的創作原則和方法。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逐漸形成了代表社會主義新中國文學的主導風格和特征,即註重題材和主題的意義和時代性,自覺追求“思想深度大”和“歷史內容廣”的史詩性,探索歷史深度的民族性,創造瑰麗的藝術境界,激發從歷史進程中汲取的戰鬥精神。這些思想性和藝術性在《紅旗譜》、《創業史》、《紅巖》、《茶館》等優秀作品中相當鮮明和突出。盡管這壹時期的文學缺乏多樣性發展,粉飾現實也有偏差,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主導文體的初步形成,無疑顯示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日趨成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