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來,古詩分為兩類:古體和近體詩。唐以前的詩都叫古體詩,唐以後的詩是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不指現代。古典詩歌除了押韻,不受格律的限制,寫作相對自由;現代詩歌除了押韻,還必須有嚴格的格律依據來約束,這使得詩歌的形式更加規範,更具音樂性。
押韻是構成壹首詩的主要因素。無論古詩(遠代的幾首除外)還是近體詩,都要求押韻,使詩歌具有音樂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增加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當用在壹首詩中某些句子的末尾時,元音相同的詞稱為“韻”和“韻腳”。如唐代陸的《曲池河》:
淡淡的香長繞著彎彎的水池,真實的馬賽克覆蓋著美麗的水池。
常常擔心蕭瑟的秋風來得太早,讓妳沒有時間去補荷花。
詩中第二句末的“遲”和第四句末的“之”與“我”有相同的元音,都是帶韻腳的平濁字,稱為“平濁韻”。壹首詩的第壹句可以按照格律使用,但不需要押韻,最後壹個沒有押韻的字就是有音的字。第三句,不按格律用韻,也用了韻母。
以下是與“旭升”字押韻的例子,如唐代曹野寫的《官倉鼠》:
官倉鼠大如鬥,看到有人開倉就不走。
鎮守邊疆的士兵沒有糧食,勤勞的人民在挨餓,誰每天把官倉的糧食送到妳們的嘴裏?
這首詩第壹韻是“鬥”,第二韻是“走”,第四韻是“寇”,三韻都是“甌”,都是哼聲裏的第三聲。第三句不按格律用韻,最後壹個字是平聲。
另外,舊韻與現韻不同。老讀音有入聲(基本上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四聲)。不理解的話,會覺得這首詩用的是押韻,沒有聲調。下面是壹個和老讀音詞押韻的例子,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
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在寒冷的山雪中獨自垂釣。
這首詩第壹韻“絕”,第二韻“絕”,第四韻“學”都是以ie、ue為元音的古音字,第三句按格律不用韻,所以用的是平音字。北京話(普通話)沒有入聲,所以用北京話讀這首詩的聲調不太和諧:“絕對”升調;“滅掉”聲音;“雪”的聲音;三韻三調。
如果妳有興趣學詩歌,不妨學學《新韻》的十八韻。新韻並沒有把舊詞歸入壹個專門的範疇,而是把舊詞歸為八韻,由106韻簡化為18韻。每韻中又分為壹聲(平仄)、二聲(上聲)、三聲(上聲)、四聲(降調)壹兩聲叫平聲,三四聲叫輕聲。
從上面三首詩可以看出,所有元音相同的詞都屬於壹個韻。用韻腳時,平音韻更寬,尹平和楊平都屬於平音,可以用在同壹首詩中。但是,壹般來說,註音字必須有相同的聲調才能用在壹首詩中,或者是三聲調,或者是四聲,或者是舊的註音字。
還有壹點要明白的是,漢語拼音的元音有相同的韻頭、韻腹和韻尾,比如eng和ing,ie和ue,en,in和un,等等。我是禪師,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