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布谷鳥如何承載古代文人的情懷?

布谷鳥如何承載古代文人的情懷?

大致有六種情緒。

首先,表達長期的思鄉之情

這種情感表達在古詩詞中最為常見。每年春末夏初,杜鵑開始啼叫。它的聲音很有特色:壹是連續悲切,仿佛在傾吐怨恨;二、如果叫聲是“不如回家”,那麽古人稱之為“思鄉鳥”或“催鳥歸家”。布谷鳥的聲音很有感情,讓人有心碎的感覺,但更容易引起其在漂泊遊子心中的* * *聲,喚起他們的思鄉之情。

如李白《看宣城杜鵑花》:“蜀曾聞鳥,宣城亦見杜鵑花。壹個叫,壹個回腸,壹個斷,三月三月三回憶。”前兩句的語序顛倒了:本來是先看到宣城的杜鵑花,再想到蜀中的秭歸鳥,詩人卻顛倒了。就這樣,我把對祖國的思念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說明這種對祖國的思念原本就困在心裏,今天壹旦被喚起,就更加苦澀和激烈。三四句分別取壹兩句,進壹步渲染了濃濃的鄉愁。第壹句說“曾聽過”,第三句強調真如聽過:秭歸鳥俗名叫斷腸鳥,詩人的哀愁壹寸壹寸碎。最後壹句突出了思鄉的主題,融合了杜鵑花的盛開、秭歸的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用無邊的悲傷籠罩了全詩。

再如唐代崔途的《春晚》:“流花開兩無情花,送東風過程春。昨夜夢蝶歸家萬裏,紫桂芝。老園子裏的書運動已經死了好幾年了,華法春只剩下滿鏡子。當然,不還就還了。五湖煙誰來爭?”其中《萬裏,夢蝶》是上個月的第三個晚上。寫得好的句子是眾所周知的。十四個字寫出三層意思:從鄉愁到夢想;壹覺醒來,想家;當規則哭泣時,憂慮加重了憂慮。這三層,壹層比壹層深,相互映襯,如《蝴蝶夢》與《家萬裏》,壹虛壹實;《蝴蝶夢》和秭歸哭,壹個喜壹個悲;子貴的哭聲和子夜的月亮,壹聲壹色,構成了壹種冰冷、蒼涼、悲涼的氣氛,震撼人心,令人心酸。晚春傍晚的特定場景和月下秭歸的哭泣構成了壹種淒涼悲涼的氛圍,以至於詩中並沒有直接點出鄉愁,而是壹種鄉愁躍然紙上。

南宋末年詩人謝枋得在《思鄉》中表達了亡國之痛:“杜甫天天勸人還鄉,誰知何時還鄉!希望皇上有個神來問壹問,還鄉日期是什麽時候?”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日知杜宇》。詩中有嘆有問,四句重復三個“歸”字。可見他的鄉愁是極其悲壯的,因為失去了家庭和國家的痛苦。

第二,傾訴難以排遣的委屈。

用布谷鳥寫恩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壹種是講事實,因為對望帝變杜鵑神話的認同,直接寫詩討論。比如唐代羅隱寫的《秭歸》詩中說:“銅梁道遠草,我恨之入骨,枕上聽之。與其有冤相報,不如有石堆。”“銅梁路離草遠,我討厭趴在枕頭上聽。”有句話是這麽說的:布谷鳥有委屈,到處飛,直到離家很遠。詩人整日奔波,晚上躺在床上聽到布谷鳥刺耳的叫聲難以忍受,深深引發了詩人內心的痛苦。“抱石不如抱石”這句話,說的是布谷鳥聲讓詩人想起精衛鳥,精衛鳥也是鬼化而來:杜甫不妨像精衛鳥壹樣抱石填海,這樣哭泣呻吟。詩人借《精衛鳥》表達了壹種後悔和怨恨的情緒。這首詩既是對杜鵑的頌歌,也是通過杜鵑這個具有歷史意義和情感沈積的意象對自己的反思,表達了自己的生命體驗感。

此外,葉洛在《聞杜甫》詩中寫道:“花在碧山前壹夜,明月東風叫杜甫。半夜來聽會覺得很孤獨,感覺比較失眠。妳的身體難過成這樣,我的淚縱橫,絕非偶然。我不會知道有沒有仇恨,當我是壹只鶴,我就會變成壹個仙女。”據史書記載,葉洛雖然才華橫溢,但屢試不爽,壹生只做過驛站長之類的小官。為了自己的未來,他和很多人壹樣,壹個人離家千裏,嘗遍了奔波的痛苦,最後卻壹事無成。這樣壹個悲催的詩人,自然對布谷鳥的叫聲極其敏感。詩人在賓客中聽到布谷鳥的歌聲,便生出無限的悲哀。同時,布谷鳥神話的悲劇也使詩人將布谷鳥喻為命運相同的人,這壹點在詩中的“妳”和“我”的標題中得到了體現。“妳的悲傷是這樣的,我的眼淚是偶然的。詩人在感受他們不幸的人生經歷的同時,希望上天同情他們,把他們從苦難的世界中拯救出來,壹起進入壹個美麗的仙境。

另壹種是用布谷鳥寫人物的委屈。比如唐代裴澈的《吊孟昌圖》:“章名何?只能和君、曲平壹起投水。從此蜀江煙波月夜,布谷鳥要鬧兩聲。”裴澈寫這首詩是為了紀念孟昭圖。按照《新唐書》的說法,孟昌圖是孟昭圖的錯。玄宗光明二年,宦官田專權,誣陷黃頭軍大將郭琦。孟昭圖自求,不召。孟告田之罪,田卻躲起來不打了。他命令史家趙土參軍,並派人溺死在蛙衣錦裏。詩人通過杜甫的聲音,表達了對孟昭圖的同情和對當權者的指責。北宋玉京《資貴》詩說:“壹聲喚春為殘,聲總不義。”疏煙明月樹,小雨落花。易落會擦幹眼淚,但會傷害靈魂。我以我的名字為恥,我為妳記起我的家。“在詩中,他通過秭歸之聲的哭訴,講述了自己與好友範仲淹的政治恩怨。詩中最後壹句“恥於功名,為己憶故鄉”表面上說的是我有早日歸鄉的願望,但實際透露的卻是我對充滿爭鬥的官場的失望和鄙視。

第三,抒發興亡之情和家國之恨

在“望帝變杜鵑”神話的壹個版本中,望帝杜宇因“嫖妻”而失位而亡,靈魂變成了壹只布谷鳥,終日啼哭哀號。正如唐代詩人胡曾在《成都》詩中所說:“杜預曾為蜀國皇帝,化鳥為蠅歸故城。每年都叫桃花月,好像是告春風亡國。”所以在古詩詞中,很多詩人借此來寫自己的興亡之情和家國之恨。

比如唐代杜牧的《杜甫》詩說:“杜聿有什麽委屈?每年都叫他蜀門。至今積累仇恨,壹直掛在靈魂上。草糾結腸,紅花染碧痕。山川滿春色,誰能說得過去?”面對杜鵑的傳說,詩人只是質疑和想象它年復壹年的哀鳴。前四句是:杜宇,妳含著怎樣的委屈,讓妳年復壹年地向蜀國宮門喊話?今天,妳還在唱著千年仇恨的枯魂。最後幾個字說:芳草凝結著遊子迷失歸途的哀愁,紅花沾著杜鵑的血。如今,山川滿是明媚春光。杜甫,妳怎麽還哭了壹夜?此詩借布谷鳥之神,以布谷鳥之意表達詩人的塊壘。杜牧是壹個有遠大抱負的詩人,但他所處的時代是晚唐多事之秋,唐朝已接近衰亡的尾聲。受家庭影響,杜牧從小就有通過國家濟世的誌向,註重定亂濟貧的策略。他向朝廷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方案,都沒有被采納,於是他用杜甫在詩中表達自己的委屈和委屈:杜甫,哭久了,苦不堪言,有什麽用?現朝君主不理,他們還玩得不亦樂乎,不反省自己。只有我能理解妳的良苦用心。

第四,抒發惜春傷春之情

正如唐代陳潤《東都寒食》詩中所說:“江南寒食早,杜鵑花二月鳴”。每年春末,花開雕零,雨聲迷離的時候,布谷鳥就整夜啼叫,它的啼叫非常清脆而急迫,容易引起人們惜春傷春的感覺。唐代杜牧《Xi春》詩說:“花開花落,四季暗暗動。如果沒有延長春日的打算,如何才能留在少年時代?壹叢小初,蝴蝶散,高柳聞蟬。妳去哪裏?滿山都是杜鵑。”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雕零和人們的無力感。但從“蝴蝶”和“蟬”的角度來看,全詩悲而不傷。陸遊《三月三十夜聞杜宇》:“春歸不自在,少華已被水東趕。分規只關心區,血淚未止。”詩中也用杜鵑來寫傷春之情,但內涵更豐富,充滿了生命體驗的感受和家國之痛。布谷鳥聲,血淚為零,容易引起妳的悲傷。《紅樓夢》裏的孤女林黛玉,背井離鄉,生活在別人的庇護下,心思細膩敏感,就是這樣壹個有愛心的人。《桃花遊》最後壹句寫著:“隨著壹聲,杜宇的春天結束了,寂寞的窗簾空了。”詩中既有林黛玉傷春的情懷,也有她對人生經歷的感嘆。

第五,用布谷鳥表達離別之情。

唐代白居易在《江上福建》詩中寫道:“江上花已枯,江草已停。遠方的客人歸何處?孤舟今日送。布谷鳥聲如泣,竹斑如血。* * *太感人了,我還是跟它說再見吧!”布谷鳥的啼聲急迫、悲涼,像在哭泣;娥皇,女李倩尋找丈夫,淚如鮮血。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杜鵑花和黃竹結合在壹起,表達了離別的傷感。

南宋辛棄疾《何心郎別毛家十二兄弟》雲:“綠樹聽畫眉。更有甚者,鷓鴣停,杜鵑切。哭到春回,找不到地方,恨芳菲就休息。它沒有到來,世界正在離開。隨即,琵琶被關,黑被封,更有長門、崔徹等向金闕請辭。看到嫣嫣,送給妾。這位將軍身經百戰,聲名遠揚。到河梁,回萬裏,好長。肖驍沙沙作響,西風寒冷,每個人都穿得像雪壹樣。是壯士,悲歌不徹底。唱歌的鳥知道自己有多討厭,但沒想到它會流淚,會泣血。誰* * *我,醉月。"

鷓鴣、鷓鴣、杜鵑都是在晚春啼叫的鳥,它們的歌聲很悲涼。辛詞用鳥歌唱,為的是烘托離別之意,氣氛營造得很精致。通過鳥的叫聲,在上闕采集了女性的離別故事,而在下闕采用了男性的離別故事,很好地表達了送弟弟北上的悲傷和暗藏的仇恨。

第六,烘托悲苦之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此處朝夕可聞何事??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聲。”這是白居易寫的關於布谷鳥的名句。當時白居易被貶到旬陽,臥病在床,心情十分淒慘。這裏壹年四季沒有絲竹之聲,民居低矮潮濕,屋內長滿了黃葦苦竹。妳從早到晚聽到的只是布谷鳥的叫聲和猿猴的哀鳴。詩中用了杜鵑和猿這兩種叫聲最淒厲的動物意象,表現了作者流亡生活的無限悲苦。

北宋秦觀在《踏沙》中寫道:“霧失,月失,桃源無處尋。孤亭閉月寒春,杜鵑聲斜陽。梅花隨郵寄,魚長壽。這種恨沒有分量。陳強很幸運去了趟陳山。他去瀟湘是為了誰?”

在“孤亭春寒,杜鵑落霞聲”這句話中,詩人有意識地將杜鵑這壹原始象征與黃昏的意象結合起來,獨自生活在孤亭中,飽受“春寒”之苦,聽著杜鵑的聲音,看著夕陽,使人身心俱寒。原來“霧失其塔”和“桃園望破”讓作者感到悲哀和痛苦。他怎麽受得了《孤獨亭》《冷泉》《杜鵑聲》《夕陽》的交叉攻擊?作者筆墨滄桑,表達了他被貶郴州時的落寞處境和屢遭貶謫引發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