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年,寫長安的車店;765年,寫《禹州之夜》;767年,寫《夔州登高》;768年,在越州寫《登嶽陽樓》。
“興”是樂府歌曲的壹種體裁。杜甫的《車店》沒有沿襲古老的題材,而是源於某個東西,即壹個著名的故事,壹個自創的題材,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車店》是杜甫的名句,歷代都很推崇。揭示了唐玄宗長期軍事鬥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五言詩《登嶽陽樓》寫於詩人去世前壹年,即唐代宗大歷三年(768)。登上盼望已久的嶽陽樓,從廊下遠眺,面對浩瀚壯闊的洞庭湖,詩人由衷贊嘆;然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國家多災多難,不禁感慨良多,於是胸懷崇高,痛苦萬分地寫下了這篇名篇。
《登高》詩前半部分描寫風景,後半部分抒情,文筆各有千秋。第壹聯著重描繪眼前的具體景物,就像畫家的工筆,把形、聲、色、態壹壹表現出來。第二副對聯重在渲染整個秋天的氣氛,就像畫家的寫意,只應該生動易懂,讓讀者用想象來補充。三聯表達感情,從縱向(時間)和橫向(空間)兩個方面,從漂泊異鄉到病殘。翻兩番從白發多,護病戒酒,歸結起來就是時代的艱難才是貧窮的根源。就這樣,杜甫憂國傷國時的感悟躍然紙上。
《在國外的壹夜》這首詩的前四句描寫的是風景。前兩句,岸邊的草在微風中飄蕩,高桅的船在月夜獨自停泊在江面上。月夜孤舟,涼風習習,寂靜和孤獨籠罩著壹切,揭示了詩人四處漂泊的孤獨處境。顓頊寫長遠眼光,是眾所周知的壹句話。勾勒出壹個大的輪廓,真實細膩地寫出來,營造出壹種遼闊雄偉卻又孤獨空寂的境界,從而體現出詩人的孤獨,在景中看到了情,把景與情融為壹體。這首詩的後四句轉折很大,很抒情。“要是我的藝術能給我帶來名聲,把我生病的晚年從辦公室裏解脫出來就好了!”寫到了詩人的極度憤慨。前壹句話說明他的誌向不是付出,而是以文章出名,讀起來讓人感覺很沈重。後壹句詩人幽默地用自嘲的口吻表達了對自己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憤慨。“氣”和“應”是關鍵詞,相互關聯。後兩句觸景生情,情景結合自身情況,運用形象的比喻封閉全詩。詩人對自己的成就沒有完成的哀嘆,是基於世界上壹個孤獨的沙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杜甫(712 ~ 770)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語言優美。他的詩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社會面貌,社會內容豐富,時代色彩鮮明,政治傾向強烈。他的詩歌充滿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激昂情懷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詩人被尊為“詩人”。他曾經漫遊全國,在長安生活了十年。他在“安史之亂”中被俘,後來留下來收集遺物。此後,他棄官遷居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名為浣花草堂。他的作品展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風格沈郁,被稱為“詩史”,其中就有杜工部的詩。代表作《從北京唱到豐縣五百字》及詩作《三官》《三別》。
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成就最為輝煌。杜甫格律詩的成就在於拓展了格律詩的表現範圍。他不僅用常頌詩寫娛樂、懷舊、旅行、宴飲、山水,還用常頌詩寫時事。用格律詩寫時事比較難,但杜甫可以運用自如。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這種風格寫得圓潤,不著痕跡,寫得不經意就讓人忘了是律詩。杜甫律詩的另壹個成就,在於他在遣詞造句上的成功。他善於用詞,刻畫精妙,韻律詩的表現最為精彩。他的話往往在壹個字以下,別人很難改變。他善於用動詞讓詩歌鮮活,用副詞讓詩歌流暢,充滿轉折。他還善於用顏色詞來加強某種感情色彩,用疊詞來營造氣氛,用雙音疊韻來使詩歌的語氣更加和諧愉悅,用口語化的詞語來使詩歌讀起來更加親切。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系,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風的開創者。他的樂府詩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五·七”古代小說,也是壹部詩歌史,開始敘述並著眼於整個故事,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中也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在音律、對仗、煉字煉句等方面積累了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杜工部代代相傳。作品有《皇軍收復黃河兩岸》、《王春》、《絕句》、《王越》等。
傅出生於壹個具有“守儒”文學傳統的家庭,是著名詩人杜的孫子。7歲學詩,15歲成名。他壹生失意。只做過左士毅之類的小官。他雖然被後人稱為“詩聖”、“詩史”,但在唐代並沒有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有壹首詩《戲為六絕句(下)》寫的是“初唐四傑”:“汪洋與羅路同代,卻輕狂不歇;二曹身名毀,不廢河山。”其中不乏詩人的自我比較。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開元十九年(20歲)開始漫遊吳越,五年後回到洛陽,後杜甫又漫遊齊、趙。後來在洛陽認識了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然後遇到了高適,他們三人隨梁、宋(今開封、商丘)遊歷。後來,杜麗去了周琦,分手後,他們分別在東路相遇。這是“詩仙”和“詩聖”最後壹次見面。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品有王嶽、曹虎馬詩、李白等。
這期間,杜甫第壹次在長安參加考試,最後壹名。唐朝的宰相李甚至告訴唐玄宗,朝野沒有壹個人是成功的。後來,他向皇帝獻禮,並贈送給貴族。他過著“早晨奪富門,黃昏追肥馬塵,摔杯寒烤,處處藏悲”的生活。最後得到了右後衛帶領曹操參軍的職位(主要是看守戰爭武器和國庫鑰匙的小官)。在此期間,他寫了《車店》、《兩為道》等詩歌,批評時政,諷刺權貴。《從北京到豐縣,唱五百字》壹書尤為著名,這標誌著他在長安十年的艱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玄宗從751正月初八到10連續舉行了三次祭典。杜甫借此機會寫了三首《贈答賦》,玄宗作了壹部《聖賢待使集》,卻沒有得到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陷,杜甫把家安在漳州,只身前往肅宗。他被安史之亂俘虜,帶到長安。面對混亂的長安,他聽到了官軍連連敗退的消息,寫下了《月夜》、《春望》、《愛江頭》等詩篇。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騙,做了拾遺。因為這個建議,方毅被貶為參軍丞相。(方毅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他與叛軍作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有罪。杜甫開始收集左遺骨,寫方方無罪,蘇宗生氣,要找茬。後來,他把自己的經歷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官》、《三別》。
隨著襄州官軍的潰敗和觀復的饑荒,杜甫棄官出走,舉家逃亡,途經周琴、銅鼓等地,在成都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當入朝時,蜀中軍閥造反,他流落到子洲、朗州。在為博在成都拍完《我們的時代》後,杜甫去了,去世了。他又漂泊,在夔州住了兩年,又漂泊到湖北湖南,死在衡州湘江上。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包括《《春夜喜雨》》、《秋風吹破草棚》、《書香》、《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高登》、《登月樓》等許多著名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壹句詩是:“安得千萬樓,天下窮人皆大歡喜。”而《登頂》中的“葉落如瀑,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則是千古絕唱。
他的詩歌社會內容豐富,時代色彩濃厚,政治傾向鮮明,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壹個歷史時代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被稱為壹代人的“詩史”。杜甫詩歌的風格基本上是“沈郁頓挫”,語言和文本結構富於變化,強調遣詞造句的精煉。同時,他的詩有很多風格,除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之外,他還寫了很多排律。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縮影。杜甫也繼承了漢魏樂府的精神,擺脫了樂府古老題材的束縛,創造了許多新的樂府題材,如著名的《三官》、《三別》。他死後,受到黃凡、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贊揚。杜甫詩歌對白元的“新樂府運動”文學思想和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杜甫的詩在宋代以後才被廣泛重視。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而文天祥則把杜甫的詩作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甫詩歌的影響,從古至今,早已超出了文學藝術的範疇..關於他的生活細節,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現實主義詩人,但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他的代表作《飲酒八仙之歌》中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和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