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人工智能能理解詩歌和愛情嗎

人工智能能理解詩歌和愛情嗎

每個人都有情緒等情感,這是人類除了語言之外的另壹種交流方式。眾所周知,如果壹個嬰兒在沒有情感的情況下成長,他的心理和大腦生理發育都會受到嚴重影響。雖然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無法證明人類的語言和人類的情感起源於何處,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正在嘗試將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移植”到機器中。

有跡象表明,具有情感的機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1世紀,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設計了壹個可以表演迷妳劇的表情娃娃。雖然他寫的相關文獻的原文沒有流傳下來,但壹群西西裏學者發現了出現在13世紀的阿拉伯語翻譯版本。當僧侶們將其翻譯成拉丁文時,他們創造了壹個新術語“機器人”,在希臘語中是“人”的意思。今天我們把它翻譯成“人形機器人”或者直接音譯為“安卓”。

1774年,皮埃爾和瑞士的壹對父子發明家亨利制作了壹個機器人玩具,擁有漂亮女孩的外表,可以拉大提琴,他們帶著它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出來的時候會隨著音樂搖頭、呼吸。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之壹是德國發明家大衛?倫琴,他模仿表演者瑪麗?安托瓦內特做了壹個會演奏樂器的機器人模型,作為禮物送給了她。

當時看到機器能進行這樣的人形表演,人們都很興奮。然而,在21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期望機器人不僅具有人形,還能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情感,甚至擁有類似人類的情感。

谷歌、微軟等大公司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和翻譯的研究由來已久。起初,句子翻譯的準確率很差,但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今年5月,美國壹家初創公司開發了壹款智能耳機,號稱全球首款。它可以即時翻譯用戶所說的不同語言,就像有人在同時翻譯壹樣,讓與外國人交流不再是問題。預計這種產品會受到市場的歡迎。

情感的類型非常復雜,“愛”只是其中壹種,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即使是表達對世界上某個人的“愛”,表達的方式也可能大相徑庭。例如,有些人可能心率加快,而另壹些人可能會表現出某些面部表情;有的人會特別興奮或者通過眼神“放電”,有的人則是語音語調都變了。這些表現通常與壹個人的性別、環境、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性格(內向或外向)有關。

情感識別

如果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都不壹樣,機器怎麽識別?也就是妳不能設定壹個通用的情緒模型,而是讓機器單獨識別每個人的情緒。現在人工智能領域非常流行的“深度學習”算法,可以用來訓練從傳感器獲得的數據(也就是“學習”),讓機器“識別”這個人的情緒。

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興起,傳感器可以直接佩戴在人身上,極大地拓展了收集壹個人情感表達的領域。也就是說,不再局限於“面部識別”來判斷壹個人的情緒,還可以通過人的姿勢、移動速度、聲音、心率、呼吸、出汗程度等來判斷。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感識別”可以找到很多應用。比如有人用“情緒識別”技術做了壹個“智能情緒鏡”。想象妳正在參加壹個重要的面試。想象壹下,面試官問妳的教育經歷、工作經歷、成功的經歷和失敗的教訓,以及妳的優勢、劣勢、外語水平、能為公司做些什麽等等。,直到妳支支吾吾,不敢直視,渾身冒汗。然後,面試官對妳說,妳太緊張了。下次再來。

好在這壹幕只是“智能情感鏡”前的模擬測試。“智能情緒鏡”可以準備充足的談話材料,識別妳的情緒變化。它是聽妳的聲音,記錄聲音變化的參數,判斷妳的坐姿、體溫、出汗程度(通過測量皮膚電導率)、面部表情等等。它會觀察妳的情緒反應,並使用數據庫中的訓練數據與妳平時的情緒進行比較。

也許明天妳終於可以和暗戀妳很久的男生或者女生約會了。妳可以先在這面“智能情緒鏡”前排練,它會對妳的面部表情、語氣、體態甚至著裝進行細致的判斷和指導。機器的判斷很“公正”,不帶個人感情,而且極其耐心,遠勝於在親友面前排練。

機器上的“愛”

上面的例子是讓機器識別人的情緒。但在將人類的情感移植到機器上,尤其是人機交互方面(稱為“情感合成”)還沒有取得突破。雖然很多研究者在這個領域研究了很多年,也有了壹些初步的產品,但這僅僅是壹個開始,轉化為產品的研究成果還很少。

幾個世紀以來,有許多關於男人或女人愛上機器人的故事。在過去的十年裏,創造壹個妳可以“愛”的人工智能的想法已經從科幻小說走向了研究和產業。當看到人工智能在壹些遊戲中,如象棋或圍棋中發揮出色時,投資者紛紛投入資源進行“情感計算”的研發,希望系統能夠識別、解釋和處理人類的情感,也能模擬和“合成”人類的情感。

情感是人類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化科學證明,對於人類來說,形成和表達愛是智能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礎。要讓妳“愛上”壹臺機器,首先要賦予機器產生壹個人的感情的能力,理解背景和潛臺詞的能力,或者理解壹個人想要的和壹個人說的區別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機器之間談戀愛的物理形態要和人類基本相似。

德國科學家調查了世界許多地方的戀愛方式,發現我們大多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愛意。他們發現男人和女人經常把手掌放在大腿上、膝蓋上或桌子上。他們會聳聳肩,點點頭,有時會把長發甩到另壹邊。而對方總會做出某種回應。

根據這個結論,壹個做機器人的公司,重點是機器人皮膚。他們用壹種特殊的復合材料制造人造皮膚,這種材料非常柔軟有彈性。這種皮膚模仿面部和頸部的60塊肌肉,可以單獨編程。當這種皮膚應用到機器人的頭部時,妳可以看到機器人的微笑、皺眉、眨眼等等。該公司認為,要培養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愛,首先要模仿這些手勢。該公司創始人幾年前在TED發表演講,當時他展示了壹個模仿愛因斯坦的機器人,它可以識別非語言的情感暗示並做出反應。當他皺眉時,愛因斯坦機器人也皺眉;他笑的時候,“愛因斯坦”也壹起笑了。

眼球運動也很重要。深情的眼神,大量的情書,甜蜜的情話,是人類“談戀愛”的基本方式,我們要把這些“改造”“移植”到機器人身上。首先要建立情緒模型和數據庫,利用人工神經網絡(ANN)和“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

如果機器人有這樣的“表現力”,可能會引起用戶的關註和喜愛,反過來讓人們進壹步完善人工智能技術,讓機器人本身更加完美。當人可以愛上寵物、自己的衣服、手機……為什麽不能愛上新物種“機器人”?

未來機器人的壹大市場和應用將是照顧老人和病人。可以想象,如果這些機器人能每天微笑,理解老人和病人的感受,用愛提供服務,將會提高很多人的生活質量。

這裏面也有陷阱。這事發生在幾年前:有人做了壹個自動聊天軟件(聊天機器人),放在社交網站的聊天室裏。聊天機器人可以根據幾種不同的人格形象自動對話,從“浪漫的戀人”到“性犯罪者”。它可以根據個人愛好和性格,無休止地和聊天者聊天,聊天者很快就會陷入自己的感情中,認為自己真的遇到了自己的愛人。它可以在30分鐘內與多達1 0個“對象”進行交流,每次都能輕松收集到聊天者的各種個人隱私信息。

雖然有感情的機器可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但只要防範措施到位,技術進壹步提高,這樣的機器壹定是值得愛的。這可能是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