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
日本
日本是中國以外漢詩文化最發達的國家。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學者們開始以中國詩歌的形式創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壹首漢詩有四句(絕句)或八句(格律詩),每句通常有五七個字,而歌、俳句有五、七、五、七、五、七、七等長短句,更像是漢語的字。
751年,日本最早的漢詩《懷風藻》問世。平安時期達到鼎盛後,淩、姬、姬不斷出現,其流行被稱為“國風黑暗期”。此後,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的日本漢詩不斷得到發展。比如《瘋狂的聚會》裏收錄了大量壹休宗淳寫的中文詩。中國詩歌的發展在江戶時代達到頂峰。明治維新時期,幾乎每個在日本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寫出或好或壞的漢詩。明治維新後,日本漢詩的影響力開始下降,迅速下降的是昭和時期。但今天初中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括漢詩和語文的背誦、解讀和創作。
朝鮮;韓國
朝鮮王朝時期,漢詩逐漸在韓國流行起來。崔沖、李奎報、鄭等朝鮮詩人都有大量漢詩傳世。此外,朝鮮文人用漢字記錄朝鮮古代民歌,形成壹種新的詩歌形式,後被稱為“別曲體”,又稱“京畿體歌”,壹般采用334的格式。比如韓國著名民謠《阿裏郎》,或者電視劇《大長今》的古代開場曲《Call》。
從高麗中期開始發展具有朝鮮語言特色的曲調,壹直到朝鮮王朝?這個時期達到了頂峰。《石調》是朝鮮的俚語民歌。但由於它是由中國詩人編纂和記錄的,而且許多《詩調》是由中國詩人創作的,所以《詩調》在發展過程中很自然地融入了中國詩歌的因素。
越南
當越南還是中國的壹個縣時,漢字被用作官方文字。中國在北宋獨立,但官方文告和科舉考試仍用中文書寫,壹般著作也用中文書寫。中國詩歌作為中國文化的壹種重要形式,也在越南得到了發展。陳末年,中國著名的詩歌作家有湯、胡等人。在後李時代,尤其是在李聖宗時期,中國詩歌達到了頂峰。
中國詩歌
(中國詩歌)
此條目缺少名片地圖。添加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加完整,可以快速升級。請趕緊編輯!
漢詩字面意思是中國的詩歌,這個概念主要用在華人世界之外。中國的壹些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等,由於使用漢字作為書面語,自然深受中國詩歌的影響。隨著禪宗在這些國家的傳播,中國詩歌成為禪宗文學最重要的形式。
中國詩歌最初是壹個模糊的提法,最初是由壹群詩人在1980年代中期的民間雜誌上提出的,實際上指的是中國現代詩歌。這壹提法是在文化尋根的背景下出現的,表現了壹種中國語言文化的自覺。中國的壹些鄰國,如朝鮮、日本和越南,因為使用漢字作為書面語言,所以深受中國詩歌的影響。隨著禪宗在這些國家的傳播,中國詩歌成為禪宗文學最重要的形式。
與漢詩相關的學術團體有世界漢詩協會,成立於2003年,旗下的《世界漢詩》雜誌是壹家大型民間詩歌雜誌,刊登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