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中的孤音到底是什麽意思?

古詩詞中的孤音到底是什麽意思?

古典格律的精髓是調整平調以增強詩歌的音樂美。關於平仄規律研究的著作不多,但仍有許多問題必須在理論上進壹步探討,主要有:

1.平仄聲調對立的本質特征是什麽?為什麽平調和平調的交換可以增強音樂的美感?為什麽不關註同樣朗朗上口的古詩?近體詩和古詩的音樂美有什麽區別?

2.平仄的格律在現代發音中能否增強詩歌的音樂美?現代人寫古典格律有必要遵循平仄格律嗎?如何定義現代語言的層次和層次劃分?

3.為什麽可以「區分135和246」?為什麽不能是“246不管,135清”?為什麽壹定是兩級、兩級交流,而不是壹級、壹級交流?

4.犯孤獨的確切定義是什麽?只是硬性規定?還是有規律可循?如何看待三平衛和三錯衛?為什麽?

5.規則句和難句的音樂性有什麽區別?為什麽有的地方要救,有的地方救不了?

6.粘對的本質特征是什麽?互相拯救有什麽作用?

7.宋詞和元曲現代詩歌的平仄規律有哪些相似之處?有什麽區別?產生差異的具體原因是什麽?

8.對聯的平仄應采用什麽規律?

9.現代人寫古典格律有必要改革音韻嗎?正反雙方能否從語音學上具體微妙地給出壹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

如果上述問題在理論上無法明確,那就只能處於壹種明知故犯,不知所以然的境地。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盲從古人的硬性規定。

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性的研究。

第壹節是平與平的本質特征。

第壹,水平和節奏

傳統音韻學對平仄系統的解釋有嚴重的誤解。最大的弊端壹是“看文學創造意義”,二是生吞西方節奏理論。張觀和戴笠認為,平仄系統可以增強節奏之美,這與西方的節奏律相似。

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王廣義和王力:

王廣義在《中國詩詞歌賦輕重法》中說:“從質上來說,平聲強於平聲。剛開始發音時,聲音平緩的字極其宏大有力,但在繼續延伸時,總能保持固有的力度。所以我把中國的平仄和西方語言的重音、古希臘的長調做了比較,提出了平仄是造成中國詩歌的理論。”[註1]

王力在《中國詩歌規律》中說:“按我們的想法,平聲長,不升不降;三個音都很短,或升或降。這樣自然就分成了兩類。‘平’字的意思是不升不降,‘平’字的意思是‘不平’(比如壹條山路的危險),即升即降。(‘up’這個詞應該是向上的意思,‘go’這個詞應該是向下的意思,‘in’這個詞應該是極短的意思。古人認為“平”、“上”、“去”、“進”只是代表詞,沒有任何意義。現在看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的想法是好的,平與平的運用也是長與短的運用,平與舉或提升的運用。”“在中國現代詩中,‘平仄’是長短法,‘平仄’是長短法。當然,中國詩歌和西方詩歌是不壹樣的,但是它們的節奏的原理是壹樣的。”[註2]

以上說法純屬作者臆斷,根本不成立。

首先,現代漢語聲調的實驗研究已經證實:“聲調的語音學研究主要涉及聲調的三個參數:音高、時長和強度。.....研究表明,普通話四個聲調的強度曲線沒有顯著差異:聲調、平調、降調以‘前強’和‘中強’為主,上聲多為‘雙峰’。”【註3】“平調、升調、升調、降調、輕聲的平均值分別為245ms、265ms、252ms、238ms、188ms。上聲最長,除了輕聲最短,輕聲只有上聲的71%左右。龍峰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聲調在句內和句末的持續時間明顯不同。句中陽平最長,其他三個聲調基本相同。句末的聲音最長,其次是升調,平調較短,聲音最短。”[註4]

可見,層次之間不存在輕重或長短對立的正態分布,輕重規律和長短規律的理論根本站不住腳。

只有“平調與升降調的對比造成節奏之美”的理論看似合理,但在現代語言的現實面前也完全站不住腳。

第壹,現代方言的聲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壹,很多方言的聲調分為五到九個聲調。二是實際音值發生了變化,因為音名是“名”,音值(即實際發音)是“實”。現代方言中,名為“尹平”、“陽平”的聲調不壹定是平調,名為“上聲”、“德聲”、“入聲”的也不壹定有升調或降調。有的“入聲”不再是“升調”,元音不帶塞音的結尾變成了嘆調。根據王力對“平仄”是“平調”,“平調”是“升降或短調”的定義,所有現代方言中平仄的劃分必須完全調整,真正的“平調”必須歸入“平調”,真正的“升降或短調”必須歸入“平調”,還必須根據這個名副其實的新的平調系統來區分真正的短語句和別扭句。以兩種典型方言為例:

1,新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系統:

真整平:平調,高平調[55];

實調:上聲,升調[35];上聲,半低降升調[214];去濁音,全音調[51]。

2.長沙方言的新平準系統;

實平調:平調、中平調[33];陰到低位[11];楊、[55];

實調:上聲,低上聲,[13];論聲部,半高半降調,[42];入聲,半低升調[24]。

【按:長沙話入聲變成輕聲。〕

根據這個原則,妳可以重新調整妳家鄉方言的級別和等級劃分。〕

其次,如果是“平調和升降調的對比能產生節奏”的規律,那麽在現代發音中應該同樣有效;如果無效,就證明這個“法”根本站不住腳。因此,根據王力的理論,按照新平仄系統來判斷平仄新“格律句”的節奏或韻美,顯然要超越新“別扭句”。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普通話為例:

1,以下句子按新的平準制應為規則句:

寒猿哀號黃河自天邊來【楊洋陰陽,調值為:35,35,55,55,35 =平平】

清晨花開,猿聲哀號【陰,陽,陰,陽,可調值:55,55,35,35,55 =平平】,

2.按照新的等級制度,下面的句子應該是別扭的:

壹艘漁船在瀑布旁傾斜,很少有朝聖者冒險爬上如此荒涼的寺廟[去楊洋,調整數值:211,51,35,35,214 =囕圛].

回到嶽明我想起了賈誼,他在這裏教書,在這裏葬身大海【去楊洋,調整數值:211,51,35,35,51 =囎囎].

壹枕春夢,即流向高廟【去楊洋,調整值為:52,211,35,35,51 =圓圓圓].

回到這裏,就在這個月,妳南方的信使永遠不會到達[楊洋去了商鞅,調整值:35,35,52,211,35 =囎囎]

還有影影綽綽的鳥在慢慢飛,經過我拿酒的這個涼亭【楊洋去了商鞅,調整值是:35,35,211,51,35 =囎囎]

【按:所有聲調中,只有高平調[55]、半高平調[44]、中平調[33]、半低平調[22]和低平調[11]是平調,也只有這五個聲調是王力定義的平調;其他標有不同數字的調值[如:24、35、42、53、32、211、214等。]都是有升有降的調值,都是王力定義的不同調。〕

只要聽覺對音樂之美不太遲鈍,反復閱讀比較這些詩詞,壹定會發現後者在音律上更為優美,絕不會是前者。

我曾經用長沙話做過類似的對比,結論是壹樣的。妳可以用家鄉話做同樣的對比。

有人認為,去聲的升降幅度不大(不超過2度)且接近平調,所以屬於平調,去聲的升降幅度很大,所以屬於去聲。這個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需要註意的是,整個【214】只有在上聲單讀或句末讀的時候才會讀。連續讀句子時,由於生理限制,語音會發生變化,非上語音前的上語音會變成半低降調[211],如《壹枕》中的“枕”字;上聲之前的上聲就變成了升調[34],比如“手指”中的“手”字。這樣,句中上聲的升降幅度比去聲小,應該算是平調,所以只能剔除去聲。據此,上面2中的壹大部分例句應該還是旋律優美的別扭句風格:

壹枕春夢,即流向高廟【去楊洋,調整值為:52,211,35,35,51 =平】

回到這裏,就在這個月,妳南方的信使永遠不會到達[楊洋去了商鞅,調整值:35,35,52,211,35 =平]

以下句型也要別扭:

長期生活在海島邊緣【陰陽上行,調整值35,55,34,211,55 =平均】

東城買鞭【陰陽漲陰漲,調整值55,35,34,211,55 =平均】

實際朗讀的音韻效果根本不符合事實,還是那種規律和句子的風格。

如果我們認為現代普通話和方言不等於古代語音,不足以被接受,我們也可以用壹個反證法來證明,無論古今,平律與漢詩節奏絕對無關。反證法如下:

前提:

我們不妨假設,在古代漢語和壹些現代方言中:

平聲——平、重、長。以“▄ ▄".為代表

提示音-曲折、輕而短。以“~”為代表。

參數:

如果說中國詩歌的節奏是輕、長、短,或者說是“平曲”,那麽下面這個體中所謂的正字法句子的節奏應該是最強烈、最和諧的: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A句,規則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b型句,正式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1中的“重、平、長”步,是由“輕、曲折、短”步嚴格變化而來,明顯是對比,應該是最和諧的。

在圖2中,第壹個雙音步的對比還是很明顯的,而第二個三音步的對比已經減弱了。

但王力先生也發現,最和諧的句子不僅是這種“格律句”,還有他們所謂的“難存句”,尤其是這種句式: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c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d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力先生評價說:“這種難存句與對句的平仄偶詞相對,極其和諧。古代詩人最喜歡用,例子數不勝數。”“在應用中,後者並不比前者更罕見,甚至比前者更常見。尤其是中晚唐以後,後者幾乎成了壹種時尚(許渾最重視)。如果按照這種說法,就不必把它想成‘尷尬’。”[註5]

在圖3和圖4中,兩個字步之間的長與短、輕與重、平與曲的對比完全消失,只是平與曲的順序不同。但都是語氣非常和諧的句式,甚至超過了長短、輕重對比強烈的正則句,很能說明問題。

這個規律壹直延伸到宋詞;宋詞中的四字格和六字格是所謂的難存句“偶|平”和“平|平|平”,而所謂的正則句“平|平|平”和。

我以前在很多現代方言和普通話裏看過這樣的古典詩詞,也有同樣的經歷。讀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方言閱讀比較,獲得感性體驗。

推論:

完全缺乏長短、輕重、平曲對比的別扭句,比長短、輕重、平曲對比明顯的正規句更和諧,充分說明所謂平行、平曲對比構成詩歌“輕重律”或“長短律”或“平曲律”的論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換句話說,輕、長、平根本不是調平系統的本質特征。

完成證書。

此外,許多人指出,萍萍從未改變的古詩同樣朗朗上口,其節奏感不亞於現代詩。只要妳看了很多對比,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總之,平與平的對立與詩歌的節奏美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