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中常用的幾種藝術表現手法

古詩詞中常用的幾種藝術表現手法

1,現貨染色

點染是國畫術語。繪畫時,有的地方點綴,有的地方染色,這樣才能畫出和諧統壹的畫面。借用古典詩詞,意思是作者在某些地方點出意誌,在某些地方渲染。這在抒情詩中比較常見,壹般都是用風景染出來的。用壹句話壹個字指出要表達的感情。渲染是為了突出意誌,意誌導致渲染,相互依存,和諧。

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夕陽西下,天涯何處無斷腸人。”其中“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壹個點;剩下的句子都是“染”,渲染相思之悲。

如柳永《玉林令》:“多情自古傷別離,輕忽清秋節更甚。今晚妳會在哪裏醒來?楊柳岸,風要死了。”第壹句是“點”,指出“悲傷與離別”;剩下的句子是“染色”,渲染悲傷的情緒。李清照的《慢聲》用“乍暖還寒”、“三杯兩盞酒”、“風急晚來”、“雁過飛來”、“黃花滿地”、“梧桐帶細雨”來渲染悲情。最後,它用了“這個時候,壹個字怎麽能悲傷?”

王實甫《再會長亭》中“宮闕正善”,前面“天青地黃,西風緊,雁過北飛,林間醉曉”為染,後面“皆淚留人”為點。這種技術也被使用。

2.虛擬現實

虛實結合是古典詩歌的重要藝術手法之壹。所謂“真實”,就是詩歌中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官把握的部分。所謂“空”,是指詩歌中存在於人的意識形態中的那壹部分。換句話說,就方法而言,細節是真實的,簡單是空洞的;具體是實,抽象是虛;證據就是真理,假支持就是空的;行動是真實的,但言語是空洞的。就對象而言,場景是真實的,感情是空虛的。眼見為實,想象是空的;有的是真的,沒有壹個是空的;顯的是真的,隱的是空的;當下是真的,過去和未來是空的;已知的是真的,未知的是假的,以此類推。現實與虛構的結合,能給人無盡的想象和回味,也能使詩人的感情表達得更加深刻和充分。

比如李白的《蜀道難》,以虛擬現實主義,從蠶簇的開啟到五嶽的開啟,從六龍歸陽到秭歸夜啼,塑造了令人驚艷的蜀道形象。

李商隱的《錦瑟》用“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被蝴蝶蠱惑,王春心杜鵑啼,人魚珠淚落月海碧田對日吐玉”四個典故來寫空洞的故事(往事、夢境、挫折等)。),令後世學者思考不已,被稱為壹首古老的“朦朧詩”。

李漁的《魚美人》問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卻把抽象的“悲傷”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河水滾滾,清新美妙,令人回味無窮。

3.密度

詩歌的密度主要是指描寫人、事、景、物的密度。疏密有致,疏密有致。疏者畫大輪廓,重在生動。秘笈多為細致入微的描寫,重在放下和渲染。詩歌中,寫大場面有利,寫小場面密;詞曲之中,婉約者更密;不羈者稀。

但在壹首詩中,詩人有時會將疏密結合,形成壹定的意境。如杜甫《登高》中有四句,即“風急天高,猿嘯地清,沙白鳥飛”。最後兩句“落木”和“長江”,壹個意象,使意象疏朗寬廣。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因為有密度,就有壹種緊繃感,因為有稀疏,就有壹種放松和開放感,給觀者帶來心理上的愉悅。作者塑造了這種疏密有致的藝術形象,將秋天獨特的景色置於宏大的背景中,相映成趣,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又如王維《山居秋夜》中的“雨後空山,晚秋立,松樹林月色,溪水水晶石”四句,也是深意盎然。前兩句解釋“雨後空山”和“秋夜”,可謂疏而精。後兩句寫成“明月”“松柏”“月光”“清泉”“石頭”“水花”,意象豐富;壹個是宏觀的開闊,壹個是局部的寧靜,真的讓人心曠神怡。

4、運動

客觀事物的動靜狀態給了詩人很多創作的靈感。他們往往把事物的動態和靜態結合起來描述,這樣就能在靜態中看到動態,在動態中看到靜態,動態和靜態是相輔相成的,有趣的。

比如查的《從船夜書上看》:“月黑風高看漁燈,壹點螢火寂寞。風浪稍散,繁星滿天。”前兩句是無聲的,後兩句是動態的,給人奇妙的遐想。

王維《鳥鳴溪》:“人閑時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春流聞鳥語。”它以花落月升鳥鳴的樂章,突出了春溪的靜謐。

杜甫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壹排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雪,吳棟萬裏船泊門口。”前兩句寫好了,畫出了壹幅美麗的圖畫;後兩句寫的是無聲,篇幅很寬,時間很長,但也是無聲而動,是詩人千百年來的思考,看到萬裏的動靜。

李白的《望天門山》更精彩,以“天門斷楚天開”寫出水的神奇樂章,氣勢磅礴;且以“清水東流至此背”,山雄偉險峻,力靜;然後用“兩岸青山相對”寫寂靜,寂靜中有動靜;“孤帆自太陽邊來”寫的是動,動中有靜;動靜對比,即有實力對抗,又能相安無事,真是如有神助!

5.陰影

在繪畫中,濃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淺和明度。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指語言的色彩。淡淡的,平淡的書寫,不雕琢。就作家而言,有的追求平淡,有的追求豐富多彩;其中壹些組合色調,相互對比,收到生動的藝術效果。

如王安石的《桂芝項瑾陵懷古》描寫金陵的壯麗景色,用“似練”、“青峰”、“夕陽”、“彩船雲淡”來描寫秋景,語言華麗;下片嘆六朝爭奢,語平淡;貧富之間的對比有效地加強了政治家們汲取過去教訓的深遠思想。

再如李清照的《壹剪梅》,其中“紅蓮藕”、“玉簪”、“羅尚”、“藍舟”、“錦書”、“望月”等詞是前片所寫,色彩濃厚;下壹部片子寫的是“花”“水”“閑”,顏色較淺;濃淡對比充分渲染和表達了詩人的相思之情;“濃”解決不了她的煩惱,“淡”反而讓她更難受。

6.高雅與低俗

雅俗是壹門運用語言的藝術。“雅”就是雅,“俗”就是俗。在詩歌中恰當地運用雅俗,會使雅俗共賞,增強詩歌的藝術魅力。

如張《山羊潼關懷古》中,前七句是“群峰似聚,波濤似怒,山川在潼關路面。望西,謂之悲,秦漢造土”,更雅;末了兩句,“興,百姓遭殃!人死了就痛苦,比較通俗: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關註。

再如白居易的詞《憶江南》,以“江南好,風景舊熟”“能忘江南”等膾炙人口;而“日出勝於火,春日青如藍”,是高雅的。沒有雅,寫不出江南的美;沒有了庸俗,就失去了親密和獨特的向往,可謂相得益彰。

7.聰明笨拙

別出心裁也是語言運用的藝術。巧則巧,拙則簡。兩者的結合往往能達到獨特而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比如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猶在,浪花搖曳,冷月無聲。”前壹句簡單,後兩句有技巧。沒有前者,後兩句就失去了支撐;沒有後者,前壹句就失去了應有的表達效果:前後壹致,壹個悲傷的場景突然浮現,壹種遺憾的感覺流淌。

又如周邦彥的《蘇簾遮》:“葉上楚陽枯雨,水面清圓,風荷壹壹舉。”前壹句寫太陽升起露珠漸幹,比較簡單;最後兩句寫的是碧綠的池水,風吹著水,搖曳的樹葉似乎在不斷地被高舉。

8、直

曲與直是詩人表達情感的兩種方式。“樂”是婉約含蓄的,“直”是直白明朗的。壹般來說,詩人平靜的時候喜歡含蓄委婉,激動的時候就會暢所欲言。在現實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復雜多變的,所以他們總是在作品中同時使用音樂和直線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而使音樂和直線相得益彰,精彩到他的心裏。

比如李白的《夢裏登天目山》,描寫的是令人神往的仙境,明明白白地描寫了對仙境的向往,暗裏寫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屬於“屈”手法;在詩的結尾,他喊道:“哦,我該如何莊重地向那些地位高、身居要職的人打躬作揖,因為他們永遠不會容忍別人向他們展示壹張真誠的臉!”這就是“直”,壹直將詩人率真可愛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居易的《琵琶行》,雖然既正式又直白,缺少李白的率真,但主要以音樂為主;他的《琵琶行姑娘》的人生經歷直接表現了對下層藝妓和勞動人民的同情,但壹波三折表達了他在政治挫折後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世界的強烈不滿。他說他的經歷屬於“直”,但他還是用這樣壹首“歌”來表達,沒有講故事,只是訴說著同樣的感受。曲折的運用與詩人的心境有關,實在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