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1942)本名,別名爽,,號。弘毅。出生於天津市河北區梁店厚街。他是近代著名的文化人物,佛教的創始人。
“二十條驚天動地”壹代宗師,集詩歌、書畫、篆刻、音樂、戲曲、文學於壹身,在諸多領域開創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藝術。他的書法藝術精湛,“樸拙完美,渾然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都把能得到他的壹張照片視為壹種榮譽。他是第壹個把西方音樂傳播到中國的先驅,是中國戲劇的創始人,是把西方繪畫介紹到中國的第壹人,是中國水彩畫的開創者。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等壹代文化名人。出家後,他精研法律學,編著了《四分法,佛僧戒表》等著作,使中斷了四百年的南山法家得到繼承和發揚,被佛教尊為十壹法家的創始人。
10年10月23日今年是弘毅誕辰135周年。天津李叔同博物館特舉辦“海河之子——李叔同與天津”展覽,包括兩場講座和對話。現在我們將壹些紀念活動分享給讀者。
我的祖父李叔同-弘毅大師。
童年
(1880—1942)本名,別名爽、、、。出生於天津市河北區梁店厚街。他是近代著名的文化人物,佛教的創始人。
洪祖慶光緒6年9月20日(1880 65438+10月23日)出生於天津三岔河口東梁店後街地藏庵附近陸稼書胡同的壹個四合院裏。
洪祖曾在歌曲《童年的回憶》中寫道:
當我春天去秋來時,歲月流逝,遊子受傷了,四處漂泊。
回想起童年,我在家裏玩耍,仿佛就在昨天。
茅屋裏有三根椽子,還有壹棵老李樹,樹底下藏著捉人。
小川奈那的高枝鳥和魚曾經相信危險。
小時候開心,做不到。
小時候開心,做不到。
這首歌的寫作時間是1915。歌詞深情地回憶童年生活,品味童年的樂趣。
弘祖三歲左右,父親在離老宅不遠的厚街62號(今60號)買了壹座“田”字形的四院新宅邸,祖父隨家人搬來。
啟發
弘祖從小聰明。他年輕的時候在家裏上私塾。當他5歲時,他背誦著名的詩歌和格言。6歲開始學習《百孝經》、《格言》、《文選》。8歲的時候看了《名人集》《孝經》《唐詩》。11歲學四書;12歲時,攻《爾雅》、《詩經》、《說文解字》,開始發帖。從15歲開始學習詞和篆刻...在學習中國傳統詩詞書籍的同時,他還學習了算術和外語。他出生於壹個富裕的家庭,對商業沒有興趣,但他對詩歌、篆刻甚至戲曲都相當投入。
光緒二十壹年(1895)赴輔仁書院學習詩歌,交流思想。輔仁書院位於天津老城區西南角的文昌宮,後稱文昌宮小學。洪祖曾為文昌宮小學寫過壹首校歌。歌詞是:“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優秀的人,小學老師;初學者是根本,實用;精神躍動,成為壹篇文章。君不見,七十二水源遠流長。”位於紅橋區的文昌宮小學,至今還在唱著這首校歌。
65438年至0897年,弘祖以男生身份參加天津郡儒學考試。1998進入天津縣參加考試。這兩年他寫了很多文章,因為他讀了經典,讀了歷史,讀了詩歌,學習基礎紮實。另外,他從小就很聰明。每次考試,他總覺得自己有寫不完的想法。按照格式,文章每格需要寫壹個字,老師傳下來的紙有限。我爺爺總覺得意猶未盡,論文又長,就壹格寫兩個字,贏得“李雙興”的美譽,文章也常常名列前茅。
洪祖青年時期在天津打下了堅實的文學藝術基礎,這主要得益於他的老師唐敬言先生和趙先生。
洪祖的書法和篆刻主要得益於唐敬言先生的教育指導。17歲時,他讓唐敬言把所有的書都看完了。弘祖署名唐敬言司馬原著,唐敬言先生特別附言。1899專門為先生在上海出版這本書,足以說明弘祖尊師重道的精神。
祖父的詩詞文章主要是由天津名人、推崇蘇東坡的趙先生傳授的。他主要是教他的祖父蘇詩歌藝術。我的祖父熟悉唐詩和五個代詞。他在蘇軾的指導下受趙元力先生教導,從唐朝進入宋朝。然後通讀兩代名著,得了唐詩宋詞的奧妙,詩藝進階。
李叔同童年記憶總譜
向南移動
1898年,19歲的爺爺隨母親和老伴移居上海。他初到上海時,住在法租界布林裏。因為年輕氣盛,學無所不從,所以到上海後不久就加入了“城南文學社”。
“城南文學社”是壹個討論詩歌和文章的團體。他加入文學社後,馬上就顯示出了自己出眾的才華,幾次詩歌評比都名列前茅。“城南文學社”的活動地點是“城南草堂”,主人叫許。他叫容,江蘇松江人。他家財萬貫,出手大方。他被認為是上海新學術界的領袖。
許還經常開展有獎征文活動。自從我爺爺來了上海,只要參與投稿,每次都是壹等獎。許很欣賞他的才華,於是特意讓出了“城南草堂”的壹些房間,邀請他的祖父和他的家人搬進來。從那以後,他們成了壹對親密的朋友。
參加“城南小屋”晚會的人中有、蔡小祥和張。他們也是當時上海文藝界的知名人物。這五位才子年齡相仿,誌趣相投,決定結成“天涯五友”的金蘭之誼。
除了寫詩,我爺爺還參加藝術活動。1900年3月,和朋友們壹起在上海市福州路劉陽樓臺舊址組織了“海上書畫協會”,每周出壹本書和畫報,由《中外日報》隨報發行。他主編了《陸離蒲圻》,出版了《陸離詩鐘》,其影響正如他所說:“二十篇震驚世界”。
我曾祖母1905去世,我爺爺對父母很孝順。他必須把曾祖母的靈柩運回天津,而且按照老規矩,“在外面不能進屋。”所以他們兄弟倆對此不以為然,經過親戚朋友的調解,最後說曾祖母的棺材是從正門進的,葬禮的時候也是從正門出的。為他母親正名。
葬禮前六天,天津《大公報》在《本府新聞》的專欄中以“文明治喪”為題預測:
“河東君,新大陸之傑士也,其母王夫人月前去世。李俊定於本月二十九日(按七月計)舉行追悼會,以革除壹切繁文縟節,不搞新文書。”。第二天,公布了“新文書”的具體內容:除了說“西餐供客人享用”。
並附上“艾奇”:
“我們國家的葬禮充滿了繁文縟節和庸俗的習俗。君廣平(“廣平”是李叔同的字)願意努力去擺脫舊。我和同事商量後,參照東西方國家追悼會的例子,做了壹些改動,制作了以下新文書:1。如果我的同事們想表達敬意,或寫詩,或書對聯,或送花,請不要給他們緞帶,紙盒,錢,美元等。第二,不允許來了就悼念老樂器。如果非要致敬,請在會上鞠躬行禮。三、追悼會儀式:A、見面會,B、家屬的慰問,C、家屬的鮮花,D、家屬的打躬作揖,E、來賓的打躬作揖,家屬和家人對來賓的打躬作揖表示感謝,耿,解散。"
整個葬禮是西式的,有悼詞(不是孝子跪著念的悼詞)。我爺爺彈著鋼琴,唱著自己的挽歌,全家人穿著黑色的衣服送他去參加葬禮。
曾祖母的葬禮,戊戌變法後封建勢力反擊時,祖父在改革喪葬制度上表現出極大的勇氣。祖父生來純孝順,母親去世後改名為“李哀”,字“哀公”。據豐子愷先生《法威》壹文記載,他的祖父曾說,母親的去世,使他“從壹生中最快樂的時光,變成了不斷的憂愁和悲哀,直到出家”。祖父改革了喪葬制度,以表達對母親的深切哀悼。
更新佛陀的智慧
“出家是男人的事,不是壹般的將軍能做的。”弘祖1918出家了。弘祖出家不涉及任何世俗因素。完全是為了弘揚佛法,延續佛智,傳播佛法,造福人生,弘揚佛法,造福眾生。直到1942年去世,在這二十四年裏,他為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鑒於佛教戒律的放寬,他潛心研究法家,學法守法,以其嚴明的戒律為佛教界樹立了榜樣,並使被淹沒了七百年的“南山法家”重新煥發了生機,履行了自己的大法誓願,刻苦鉆研法條集,先後編纂了許多關於法家的古籍文獻,統稱為“南山法家苑叢書”,其中《四分法與和尚戒錄》。表中所列的立意、罪責、命運、緣起、合並、思考,內容詳實,條理清晰,初學者易得其道,堪稱宋代律師元照(靈芝)的第壹部力作。
學習和弘揚戒律壹直是僧尼的專職工作,在家居士不敢問法,所以居士對戒律的理解最多局限於五戒和八戒。正因如此,弘祖編撰了《南山法》供在家閱讀,為俗人在家學法提供了有利條件。
弘祖受戒後,嚴格修行,午後不吃飯,修持戒律。和尚樸實,赤足赤腳,尊嚴無聲,充分體現了他自由的心境。所有的思想、言行、行、住、坐、臥都是謹慎的。有壹次,豐子愷先生送來壹卷宣紙,讓弘祖寫佛號。宣紙多了,弘祖寫信問多出來的宣紙怎麽辦。豐子愷先生本來多準備了壹些讓洪祖隨意處置,趕緊回信解釋:“多余的紙張。交給法師,請隨意處置。”還有壹次,豐子愷先生寄回壹張郵票,多了幾分,弘祖把多的幾分還給他。所以以後豐子愷會提前說明多余的用法,洪祖會用。
洪祖研究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各種譯本中精辟的句子綜合成壹本書,名為《華嚴基連三百》。《華嚴集練三百》力求保持《華嚴經》的原意,富含佛教哲理。它既整潔又靈活。再加上書法藝術的莊重,更加引人入勝,喜氣洋洋。
弘祖出家後最佩服的是刻字師傅。向初學者推薦《雕刻大師紙錢》。在給姚世子的信中說:“法師現在住在普陀。他曾經是壹個著名的儒家。他出家20多年了。他是世界上第壹個和尚。他的人品高潔嚴明,是余最佩服的。”弘祖出家後,不做方丈,不做禽獸,不做信眾,不喜名利。作為住持,要在外處理世俗,在內管理世俗,妨礙了道教行業。因此,弘祖和尹光大師壹樣,把不做方丈作為自己真正誌向的首要條件,致力於佛學研究,把佛學的思想“轉化”為儒家的邏輯思維。智瑞金大師在建立“持義佛學派”時,在信中寫道:“弘毅倡導的初衷,是要使學者們相信佛菩薩的感召,善惡因果報應的理論,懂得如何出家,出家後做什麽,從而塑造壹個良好的品格,懂得學習純粹的和尚。至於文理,儒家雲‘士要先知而後文藝’也是這個意思,謹寫拙見以供選讀。”弘祖認為,在以德為先,以言為次的時候,不僅要精通理論,更要腳踏實地做人。
現在有些“研究者”“專家”發表文章,用各種猜測“揭示”弘祖出家的原因,奉勸大家不要在此浪費時間,以免傳播虛假信息誤導後人。不如了解壹下洪祖出家後的二十四年裏對佛教的成就和貢獻,順便學習壹下佛教的教義。思想水平提高了,壹切就清楚了。
念佛救國
“憶佛不忘救國。要救國,必須念佛。”是洪祖在1937年倡導的。當時日本侵華的氣焰是囂張的。主人住在廈門萬石巖,自題房間是“殉道”房。並說:“為了護法,我不怕炮彈。”洪祖想:“我們吃中國的小米,喝溫嶺的水。作為壹個佛教徒,這個時候很難周遊列國,不如做壹條狗。”弘祖總是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受到僧人和俗人的廣泛推崇。民國二十七年(10),為鼓勵泉州承天寺僧人弘揚愛國愛教精神,弘祖題詞:“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念”。詩末又道:“悟道的佛,可以發誓舍命,犧牲壹切,勇武勤政,救國救民。所以為了救國,念佛是必要的。”
後來廈門被日本飛機轟炸,彈片進入室內。弘祖無所畏懼,就像他的壹首詩:“晚節壹枝婀娜菊高。雲何紅,殉難當流血。”弘祖的愛國愛教永遠值得學習和歌頌。
1937年為廈門第壹屆運動會寫會歌。歌詞是:
“妳看那,未來的敵人,是怎樣的船艙,請想壹想,不要再猶豫了。請在領袖的帶領下主持國事,再飲黃龍,為民族爭光。”
面對日本侵略,我們應該喚醒中國各界人民,投入到救國救民的洪流中去。弘祖在開館儀式上宣傳愛國思想,書寫了“憶佛不忘救國,救國必憶佛”的條幅,並加了後記:“覺悟真理的佛,可以宣誓舍命,犧牲壹切,勇敢勤政,救國,所以救國必憶佛。”洪祖提出了佛教的記佛救國思想,這是佛教教義的壹個創舉,得到了佛教四大弟子的支持和推崇。
建立佛教培訓中心。
廈門的南普陀寺是閩南的旅遊勝地,香火鼎盛。從1925年到1937年的十余年間,常興法師和太虛法師先後在此主持閩南佛學院,四面八方的佛學學者前來求學,前後有數百人。學風為全國佛學院之冠。國內外知名的弘揚佛教的法師大多出自這家醫院。後期由於學風稍有松懈,經常發生躁動。時任院長常興法師邀請弘祖到閩南佛學院講學,整頓學風。弘祖到閩南佛學院,看到學僧不聽約束的風氣,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主張另設學院,重新開始。此時,瑞金大師和廣洽大師正領著南普陀後山的拓遠,走近弘祖的法門學習。洪祖從壹開始就主張設立書院,取《易經》“開悟修義”之意,建議成立佛學院,並親自起草章程和校數,聘請常興法師為院長,廣洽法師為督學,高文賢法師為講師,以招收僧人與閩南佛學院同時上課、授課。兩者壹比較,原來鄭陽書院的規矩比較嚴重,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而且大部分是年輕的閩南人,這也造就了很多佛教高僧。弘祖有時會來鄭陽醫院講學,“年輕佛教徒要註意的四件事”(壹、珍惜加持;第二,好好學習;第三,持戒;第四,自尊)是在鄭陽醫院說的。洪祖既重視教學理論的研究,又十分重視節欲的實踐,可謂學而時習之,物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廈門是軍事重地,大院被軍隊占領,佛教的鄭陽醫院僅用了三年就關閉了。
1981 71歲的苗湛在南普陀寺重建佛教鄭陽院,延續至今。
弘祖的壹言壹行就是我們的行為準則。
弘祖去世已經64年了。因為年齡的原因,我從來沒有接近過弘祖,也沒有機會親自聆聽弘祖的教誨。但是洪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豐富的佛教作品。當我們閱讀《弘毅大師講學集》時,仿佛洪祖正面對面地在教我們,我們感到非常親切。非常感謝記錄和收集這些資料的大德。
早年家裏有壹副對聯:惜衣惜食,不惜富貴安樂...弘祖在《四分》中說,年輕的佛教徒要註意:“即使我們很幸運,也要享受三分,其余的可以留待以後。”我從小受到家庭的教育,知道珍惜幸福的必要性。努力學習,自尊持戒是我們成長中的原則。
如今,中國大陸、臺灣乃至世界各地的洪祖崇拜者和崇拜者越來越多,紀念館和紀念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學佛就是成佛,紀念弘毅大師就是學弘毅大師,做弘毅大師。以平常心和赤子之心,通過各種紀念活動,深入學習洪祖善的言行,以洪祖善為榜樣,看到聖人思齊“從心求義,忘我助人。”讓“洪雪”文化深入現代文化和生活,學以致用,促進當今和諧社會的發展,豐富我們的知識,使我們的人格更加完整,做弘祖精神的傳人。(本文是李麗娟女士在天津文博講堂的演講。授權出版,但因原創篇幅有限,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