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戰爭中壹直具有雙重功能:作為交流的手段和心理武器。最早在戰爭中使用音樂的相關記錄出現在《舊約》中的《約書亞記》第六章,其中有壹段異常詳細的描述,描述了七個祭司吹著七個號角,帶領人民攻打耶利哥城。雖然號角確實能發出強大的“撞擊聲”,但很難想象僅憑號角的聲音就能沖破耶利哥7米高的石墻。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軍隊在行軍過程中使用管狀樂器和打擊樂器——包括現代短號和大號的前身——來傳遞信息,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營地裏。希臘軍隊還會聘請壹些樂師為軍隊中的詩歌朗誦伴奏。讀這些以古代英雄為主題的詩歌和贊美詩,主要目的是提醒士兵和市民要像古人壹樣勇敢。古羅馬在西方世界衰落後,戰爭音樂的傳統被拜占庭帝國繼承並發揚光大。
羅馬的敵人凱爾特人也在戰場上大量使用音樂。凱爾特人被羅馬人統治了幾個世紀,然後伴隨著他們自己的號角,鼓和風笛,投入了戰鬥。
在蘇格蘭軍樂中,風笛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在1746年,英國在擊敗了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的蘇格蘭軍隊後,禁止了風笛。不久之後,為了蘇格蘭軍隊的利益,英國取消了對風笛的禁令。
中世紀上半葉,歐洲宮廷和教堂裏有音樂,戰場上沒有。十字軍東征改變了這種情況。撒拉遜人(阿拉伯人的古稱)使用軍樂隊向遠方的軍隊傳遞即時命令,同時也作為“恐懼和恐嚇”的武器,給基督教騎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很快被他們所效仿。據記載,在1191年敘利亞的壹次戰鬥中,號角被用來發動戰鬥,命令十字軍停止沖鋒。
當前十字軍回到歐洲時,他們帶回了各種各樣的樂器和思想。這些老兵被不同的封建軍隊或雇傭兵集團吸收,軍樂的使用迅速傳播開來。這種音樂也需要新的剪輯,不同地方的士兵根據當地的口味和實際需要來改變。蘆笛(壹種早期的雙管樂器)和風笛被引入樂隊,與圓號和鼓壹起演奏。樂隊不僅隨部隊出征、在艦艇上演奏,還開始出席比賽、節日等大型戶外活動,為活動現場增光添彩。
意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在他的1521論文《戰爭的藝術》中寫道,指揮官應該通過小號發布命令,因為小號的聲音具有穿透力,而且聲音足夠大,在混亂的戰鬥中士兵也能聽到。他建議騎兵要有完全不同的音色,以免和步兵的命令混淆。至於鼓和笛,他斷言這兩種樂器是行軍訓練的最佳幫手,也是戰場上靈活調動步兵的有力指揮工具。
17年末,當戰爭從早期的野蠻兇猛的沖鋒讓位於大規模的火力攻擊和兵力部署,此時,戰爭已經成為壹種程式化和高度形式化的東西。18世紀早期的士兵被要求像機器人壹樣無條件服從上級下達的任何命令。戰爭中的噪音不用多說,再加上槍炮聲和硝煙,在戰場上口頭喊命令已經不是指揮軍隊的可靠方式了。如果壹個命令沒有被士兵聽到——或者更糟,如果聽到了卻不被理解,那是相當危險的。而且音樂傳達的信號更容易被槍聲聽到。小號的聲音和鼓點非常清晰明確,這是它們被用作指揮工具的關鍵。
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各國的國家軍隊都制定了壹套音樂指揮的調式標準。早在16世紀中期,壹些士兵手冊就列出了行軍、逼近、攻擊、撤退、散兵遊勇等各種模式。對於士兵來說,能夠理解這些信號,並將信號所表達的命令轉化為具體的動作,這是最基本的技能,就像給步槍上膛壹樣。
每個國家最終都選擇了自己標誌性的進行曲,軍隊必須記住自己的曲調——這其實就是現代國歌的前身。在戰爭的硝煙中,行進半裏之外的隊伍,可能是自己人,但也可能是敵人。即使他們的旗幟不能清晰地展示出來,他們的行進也能表明他們的身份。足智多謀的指揮官有辦法秘密地將這種慣例轉化為自己的優勢。“三十年戰爭”期間,壹支德國軍隊打出了“蘇格蘭軍隊行軍”的曲子,成功欺騙了對手。1708奧登納德戰役期間,盟軍(英國-荷蘭-奧地利)的鼓手吹響了“法軍撤退”的信號,使部分法軍真正從戰場上撤退。
第壹本美國士兵手冊是在1778年為陸軍發行的,其中包括壹系列基於歐洲部隊音樂信號的信號和鼓指令。然後軍號很快取代了美軍的笛鼓組合,比歐洲快多了。1867年,陸軍和海軍的通用號聲模式被編成經典並固定下來,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沿用。
雖然電子時代的到來讓軍號更多地只在儀式上使用,但在電源丟失或電路中斷的情況下,它仍然可以在戰場上重現輝煌。越南* * *黨軍隊在20世紀的兩次印支那戰爭中仍然使用軍號發布命令。中國軍隊在20世紀50年代缺乏現代化通訊工具的情況下,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使用過號子。揮之不去的中國軍號聲和黑暗群山中的回聲讓美國士兵身心俱疲。此時,號角的作用與16世紀不謀而合。這種心理影響讓我們想起了幾千年前聖經中提到的七角。
在20世紀中期的戰場上,用於指揮和指揮作戰的音樂因為現代通信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而變得無足輕重。但軍樂依然是鼓舞士氣、振奮精神、調節軍隊乃至全民風氣的最有效工具。對於21世紀的媒體來說,回過頭去理解壹戰時期的戰歌,以及這樣的歌曲能多麽有力地激發愛國熱情,可能是相當困難的。但那個時期的優秀歌曲,澄清了很多早期的流行情緒,為他們提供了樣本。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廣播和電影已經成熟,無處不在的技術使音樂藝術滲透到軍事中成為可能。三月依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流行歌曲再次成為無意識的情感傳遞媒介。很多研究流行文化的歷史學家壹致認為二戰流行歌曲不如壹戰流行歌曲,這讓人很好奇——二戰歌曲能流傳下來的很少,大部分只在當時尷尬的年代唱過——但二戰期間,古典音樂第壹次被被動地用作戰爭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