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而上學道路和形而上學道路的區別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意象”的概念包含兩個內容,即“意”和“象”。前者是主觀的,後者是客觀的。主觀“意義”
應該用客觀的“形象”來表達,這是壹種主觀的“意義”表達。“意”是目的,“象”是手段。“意象”是作者為表達“意義”而精心選擇的客觀事物或場景。中國古典象論強調“意”,即“象外之象”,後者的“象”暗含“玄學”
特色食材。這是從《周易》到玄學的“象”思維的表現,是西方“象”論所不具備的特征。西方意象派註重“意象”的再現,即重視達到目的的手段,所以更具有“形而上”的特點,強調意象在詩歌中的主體地位。意象是詩歌的本體,意象是詩歌。中西方通過“意象”表達情感的終極目標是相似的,但具體路徑不同。這是西方人無法真正理解中國古典詩詞魅力的重要原因。2。客觀圖像不同於主觀圖像。
中國古代詩學中提到的“意象”多指客觀的意象,“意”蘊含在沒有表現出來的意象中。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事物的詩詞,都是關於事物和人,以及人和事物。都是關於“從我看事物,所以壹切都是我的顏色”。都是和事物融為壹體,難以分解的。而現代西方意象派的意象是融入了詩人內心感受的心理意象或主觀意象。他們選擇的意象只是詩人心靈的物化,是詩人表達感情或情緒的“客觀對應物”,缺乏含蓄的意蘊。⑧意象主義既不是現實主義的主觀反映,也不是浪漫主義的直接表現,而是在意象上把主觀和客觀緊密結合起來。他們所追求的意象雖然獨立鮮明,在表現手法上與中國古典詩詞極為相似,但卻缺乏中國古典詩詞的深刻內涵,即韻外之韻,味外之味。這是因為,中國古代詩學在生成意象的過程中,更多關註的是傳統意義上的物感,即情景的感受和心靈的領悟;而西方現代意象詩學認為,詩歌的意象生成過程是理性與情感復雜體驗的展示,大多體現了主觀意誌對自然或意象世界的滲透。3。圖像以不同的方式表達。
從意象形成的主客體關系來看,意象派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都強調情景交融和主客合壹,但合壹的方式不同。中國的古典詩人更註重即興創作:由事物激發的內心感受與面對的客觀場景相協調,作品壹氣呵成。西方詩人在表達意象時,往往把客觀事物和背景事物作為個人特殊情感的“對應物”,用這些事物和背景來暗示情感,避免赤裸裸的暴露,在個人特殊情感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尋求“對應物”。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講究主客和諧統壹,天人合壹。天人合壹就是人和宇宙是壹樣的,人可以感知和理解天,從而達到圓滿。這種思想體現在形象的塑造上,就是人以自然的方式看人,以人的方式看自然,從而將物質狀態人性化,將人的感情物化。中國古代詩人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到對象上,使“我”與“物”融為壹體。
美國意象派詩歌中的意象註重在主客對立中尋求統壹。受柏拉圖“理想世界”和亞裏士多德“普遍邏輯結構”理論的影響,西方人認為人是壹個獨立於自然的整體,將自我和非我分為兩個要素,強調自我來解釋非我世界中的壹切現象。對於西方人來說,物我之間?物質和精神是對立的。意象派詩人還受到叔本華美學觀和柏格森“直覺主義”的影響。叔本華說:“人生充滿了鬥爭和痛苦,而審美的觀察可以消除物我之別,達到物我合壹乃至忘我,暫時擺脫之。”⑩柏格森認為“直覺”
意思是“那種理性的體驗,把我們放在對象內部,以便與對象中獨特的、不可言說的東西相契合”○11。兩者的理論表明,西方人可以通過對美好事物的關懷和直觀體驗,創造壹個物我交融的奇異世界,即在主客對立的世界中創造壹個主客暫時的統壹。4。模糊圖像和精確圖像的區別
在意象派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審美特征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追求意象的朦朧美,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不盡,意不盡”,是詩歌中的“隱”與“顯”。
統壹的產物。“秀”是指“形象”是有形的、生動的、鮮明的?突出來。但“隱”有兩層含義:壹是“意”隱藏在字裏行間,二是“意”隱藏在“象”的背後,通過想象和聯想可以獲得多重含義。
中國古典詩詞用生動的意象(顯示)來隱藏含蓄豐富的多義性(隱藏),由實到虛,虛實並存,從而獲得壹種朦朧美。意象主義註重意象中的感覺,追求意象的硬朗明朗之美,強調實事求是,不加任何解釋和評論地準確描述事物,創作出硬朗、明朗、嚴謹的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以神韻意為詩歌的終極目標,意象主義以意象為最終歸宿。意象派詩人認為準確性是精神高度集中於所寫內容的產物。在創作過程中,要始終圍繞精神,直接與“物”打交道,防止抽象概念的入侵。
“準確地”呈現給讀者的對象感覺,就像詩人寫這首詩時腦海中呈現的對象壹樣。在這種幾乎沒有預期目的的情況下,場景的瞬間交融,讀者只能通過瞬間的直覺去理解,這種情感的力量轉瞬即逝,缺乏內涵。5。模糊語言和精確語言的區別
由於英漢語言的內在差異,意象派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具有不同的意象表現力。語言是最原始的思維方式。中國的形象語言引起中國的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容易直觀地把握世界。首先是抓形象,然後抓關系,抓整體。但是當我們把握整體的時候,個體就會變得模糊。
中國語言的模糊性是中國語言意義的多樣性。語言現象背後有實體,所以中國的思維追求的是言外之意,形而上之音,味外之味,言中之意。
芬諾羅薩認為,中國漢字有兩個特點,最適合詩歌。首先,漢字最能展示和保存事物的真相。因為是象形的,所以最接近自然。就壹個漢字而言,它所包含的形象內容要比壹個英文單詞豐富得多。
第二,中國的人物不受理性邏輯的束縛,有獨立的能動性,避免了很多人物的拖累。漢語語法簡單,不用考慮數、格、時態的變化,所以可以任意,主語往往可以省略。在漢語中,句子是自然形成的,沒有冠詞,甚至沒有連詞。
英語是表音文字,在模仿人的思維活動和表達抽象思想方面有優勢,但在直接處理事物方面略遜於漢語。英語豐富的語法形態變化和系統規則也制約了意象派詩人,使他們無法像中國的古典詩人那樣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象。由於語法的超脫和詞性的自由,中國的詩歌高度濃縮空靈,是英美意象派詩人無法模仿的。至於中國古詩詞中嚴謹的對仗和押韻,英語等語言遠遠落後。
英語是壹種表意語言,意思準確。同時,英語也有邏輯性和組織性。沒有主語和連詞,英語就無法理解,也沒有想象的空間,更難創造出優美的意境。漢字的簡潔性是英文寫作所達不到的。古代漢語用詞簡潔,結構自由。中國古詩中的句法不是由主語決定的,也沒有時態、數、格、人稱的變化,這為中國古代詩人創造了廣闊的用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