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有哪些帶“雲”字的古詩?

有哪些帶“雲”字的古詩?

曾經壹嘗茫茫大海,覺得其他地方的水都是蒼白的;壹旦經歷過巫山的雲,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元稹《五首詩自思》,第四首

紅色的晚霞在寺外的寺院,風還沒有來,風已經吹動了鹹陽的建築。——許渾《鹹陽城東樓》

有時去水的盡頭求本源,或坐著看百變雲的升起。——王維《我在終南山的靜修》

萬裏層雲,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元好問《摸魚·秋艷詞/麥貝堂》

看到雲的明亮的雲,想到他們的衣服,看到花的美麗的人來看看。——李白《清平調壹》

白雲峰頂上的白雲,白雲自由地蔓延,泉水平靜地流動。——白居易《白雲春》

躺在船上看著天上的雲,他們似乎沒有移動,但不知道雲和我正在向東移動。——陳的《項鐘》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王之渙《涼州詞二首·上》

遠處寒山,石徑斜斜,白雲深處有人。——杜牧《山行》

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崔豪的黃鶴樓/爬黃鶴樓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巧妙的方式表達了主人公對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愛。它接連用水、雲、花,寫得曲折委婉,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這首詩是公元849年(唐玄宗大中三年)徐渾任禦史時所作。此時的唐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時,政治十分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壹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鹹陽古城樓欣賞風景,即興創作了這首七調。

此詩作於唐肅宗甘源元年(758)後,是王維晚年之作。晚年,王維的地位不小。事實上,由於政局的反復變化,他已經看到了仕途的危險,想擺脫這個令人不安的世界。他齋戒拜佛,無憂無慮。大約四十歲以後,他開始過著仕隱的生活。

這個詞叫詠物,真的很抒情。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馳騁疆場,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深入細致地描寫了大雁死於雙重愛情的故事,進而塑造了忠於愛情、委身生死的大雁藝術形象,譜寫了壹曲感人至深的愛情挽歌。歌詞中大雁的慘死象征著對青年男女純潔愛情的歌頌,深深寄托了詩人進步的愛情理想。

這首詩想象巧妙,得心應手,不做作。詩中語言豐富多彩,字字珠璣。如果妳讀到這首詩,妳會覺得春風滿紙,花滿眼,面目模糊。沒必要描述了。自然讓人覺得這是牡丹,玉色很美,沒別的。

這七大奇觀猶如壹幅淡墨山水,線條明快簡潔。詩人並不註重用豐富的色彩描繪天平山上的景物,而是刻意描繪白雲和泉水的表情,將其個性化,使之充滿生機和活力,觸動詩人自身的閑適之情,給人壹種滑稽清新的感覺。詩人用象征手法描繪場景,抒發抱負,用雲水的自由比喻心靈的寧靜和心境的閑適;春水激起的天然波浪象征著社會的風浪,“惟此處義歸他者”,淺顯深遠,意在形象之外,深具托付,意趣盎然。這首詩的風格樸實無華。清代田文說“樂天詩很樸實可愛,常以眼前之事為洞見,非他人所刊。”(《古代唐歡集》)這句話正體現了這首七絕的藝術特色。

全詩寫的都是坐船在香溢水道航行的場景。第壹句話講的是兩岸飛花,我看紅色的時候,作者坐的船都是紅色的。“紅”字用來形容“飛花”的顏色,是“顯色字”,常用於詩詞中;但在這裏它被用在了壹個獨特的地方。花是“紅”的,是本色;船不是紅的,是被花“紅”的,是染色。作者不是說“飛花”紅,而是說飛花“照船紅”。如果我們在染色中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兩面”和“船”都會籠罩在“紅色”的光芒中。第二句的顏色也是這樣寫的:“玉堤”是爬滿榆樹的堤岸;“兩邊飛花”說明現在是春末夏初,兩邊的榆樹自然是壹片新綠。只說“玉帝”而綠已隱於其中,稱為“隱色詞”。有了第壹句話,紅綠映襯,顏色是多麽鮮艷美麗!第二句的重點還是寫“風”“百裏”表示路途遙遠,“半天”表示時間短暫。行進在明媚風光中的小“船”,只用“半天”就把“百裏余堤”甩在身後,說明“風”是順風的。作者在短短的七個字裏,既展現了岸邊夾綠榆樹的美景,又從路途的長短對比中凸顯了壹路順風,船上人的喜悅也在字裏行間。

王之渙寫了這首關於邊塞戰士思鄉的詩。它蒼涼而慷慨,悲涼而不失力量。雖然極力誇大了戍兵不準歸家的憤懣之情,卻沒有壹點壓抑和苦悶之感,充分表現了盛唐詩人的豁達和曠達。

這是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壹句:“寒山石徑斜遠”。自下而上,寫壹條石板路,蜿蜒至滿山秋色。“寒”字指向深秋時節;“遠”字形容山路的長度;“斜”字照顧到了句首的“遠”字,寫了壹座高而緩的山。因為坡度不大,可以自駕出行。

這首詩寫前滿是風景,寫後滿是抒情,渾然天成。即便是有“詩仙”之稱的壹代李白,也不禁贊嘆連連,認為還是暫時停筆為好。為此,李白也惋惜地嘆了口氣說:“眼前沒有好風景,崔豪在上面寫了壹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