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這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父女,第壹次見面,壹個睡在地下,壹個在墓碑前哭泣。
而這塊墓碑上的照片,赫然是革命烈士陳喬年。
作為壹個女兒,為什麽近在咫尺卻姍姍來遲,為什麽在父親去世前從未見過他?
這壹切是許多人的遺憾,而這種遺憾的開始還得從陳喬年的出生說起。
陳喬年於1902年9月2日出生於安徽懷寧。他生長在壹個官僚家庭。雖然他接受了封建教育,但社會的黑暗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封建制度強烈不滿。
我的父親是著名的革命家陳獨秀,愛國人士對黑暗社會的壹次次鬥爭不斷激勵和鼓舞著他。
因此,在父親革命思想的影響和長兄陳延年的推動下,他逐漸樹立起救國救民的誌向,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3年,陳喬年、陳延年受其父陳獨秀反袁革命活動牽連,受到北洋軍閥政府迫害,不得不投靠懷寧農村。
無法繼續在安慶讀書,延年和喬年告別了家裏的親人,離開家鄉去了上海讀書,再也沒有回到懷寧老家。
1919 12在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下,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喬念和閻念壹起去法國勤工儉學。
1922年冬,經中央批準,陳延年、陳喬年加入中國生產者黨。
次年3月,根據黨組織的決定,陳喬年等人離開法國前往蘇聯,在莫斯科東方工人生產大學學習。
1924年冬,遵照中央委員會的指示,陳喬年離開莫斯科回國。
回國後,陳喬年被中共中央派到北京工作,擔任北京地方執委組織部長。
這期間,看到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種種倒行逆施,不禁怒火中燒,更加堅定了戰鬥的決心。
以國與國合作為基礎的最新革命統壹戰線建立後,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是他取得革命勝利的信念,然後在李大釗的領導下,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火熱的鬥爭中。
也是在這個時候,陳喬年遇到了壹位革命的年輕女子石靜宜。
石靜宜是湖北武昌人。她愛上了陳喬年,不久就結婚了。
雖然革命事業艱苦,齊新和他的妻子從未放棄。他們結婚後不久,就生下了他們的長子,陳。
但是,在孩子得到父母的寵愛之前,陳喬年就被捕入獄了。
1928 2月16日,江蘇省委在英租界成都北路刺繡女校秘密召開各區委部長會議,陳喬年負責主持會議。
由於漢奸唐的告密,敵人突然襲擊並包圍了會場,和江蘇省委機關的負責同誌被捕。
陳喬年清楚地知道在鬼門關中生存是不可能的。從他第壹次選擇為革命而死的那壹天起,他就已經背棄了生死。
然而,他的妻子石靜宜非常擔心。她每天忙於如何營救陳喬年,所以她忽略了照顧她的年幼的孩子,他們的第壹個孩子不幸夭折了。
然而,陳喬年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黨組織正在盡壹切可能營救被捕入獄的同誌。
因為陳喬年沒有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黨組織打算用錢把他贖回來,換成漢奸不認識的周之初。
周之初也很義氣,馬上答應用自己的犧牲來挽救陳喬年的生命。
壹切都很順利,但周誌初的父親卻在努力營救兒子。知道這壹點後,出於保護兒子的愛,他揭露了陳喬年的真實身份。
敵人折磨陳喬年,以獲取有效的秘密,陳喬年從未放過。
即使在他義無反顧犧牲的前夕,他也保持著冷靜,說:“讓我們的後代享受前人的幸福吧!”
此時的他備受折磨,並不知道自己的大兒子已經去世,妻子肚子裏還有壹個遺腹子。
1928年6月6日,陳喬年在林峰大橋邊遇難,年僅26歲。
即使死後也不允許收屍,屍體隨意丟棄在河裏。
壹家四口,本該其樂融融,卻在壹夜之間落入塵埃。
當石靜宜還不能從失去兒子的痛苦中走出來時,陳喬年犧牲的消息傳來,徹底摧毀了她。
而的遺孀洪,還在她母親的肚子裏。
當她出生時,石靜宜已經被無情的命運摧毀了。
陳喬年犧牲的時候,正是上海白色恐怖的高峰期,大批黨員和革命群眾在各地被民族反動派殺害。
失去了精神支柱,她在敵人的迫害下無力撫養女兒陳紅。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個孩子,她把繈褓中的女兒送到了上海共濟會。
“共濟會”是我黨領導的群眾性社會救濟團體,前身為“中華救濟會”,主要承擔救助革命烈士後代、被壓迫群眾和革命戰士、停止救濟貧民運動等任務。
石敬儀這幾天想避避風頭,等情況稍微穩定壹點再把孩子接回來。
所以安頓好陳紅後,我出國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
剛好有壹對苗姓夫婦在上海做家政。不久前,他們的大女兒苗方不幸為革命犧牲了。在組織的慎重考慮下,孩子由他們撫養是毫無疑問的。
於是組織上的同誌給了這對夫婦兩塊大洋,叫他們帶著孩子回老家避風,等革命勝利後再送回陳家。
陳紅被這對夫婦取名為苗雨。
由於時代的動蕩,那個時期的平民很難安定下來。不巧的是,此時苗的父親病重。
這個貧窮的家庭很快就被拖垮了。因為無力撫養陳紅,這個年輕的女孩被交給了另壹個家庭。
由於上海的黨組織遭到反動派的迫害,許多處理這件事的領導同誌不是被捕就是犧牲了。再加上陳紅被多次轉手,組織逐漸失去了陳紅的消息。
此後,移居蘇聯,與壹位姓徐的軍官結婚,並生下壹子,取名。
她萬萬沒想到,年幼的女兒流離失所,痛苦萬分。
陳紅三歲時得了麻疹,幾次生命垂危。她設法活了下來。九歲時,她被送到地主家做短工,受到虐待。
她還沒有發育完全。她要扛比自己還重的柴火,還要花兩倍的時間為雇主洗衣服。
其實虐待她的並不是養父母。在局勢動蕩的背景下,這是平民兒童最常見的生活狀況。
可悲的是,作為壹個烈士的孩子,她被迫與家人分離,甚至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就這樣,她像苗雨壹樣艱難地活著。因為養父母常年避難,苗雨在老家和奶奶壹起生活。
奶奶年紀大了,沒有勞動力,所以這個兩口之家的勞動力來源全在小妙玉身上。
可是,小妙玉根本支撐不了這個家。她不僅沒有足夠的食物吃,甚至在她付不起房租後,房東還毫無良心地挑毛病,甚至搶劫她養父母的房子。
小妙玉和她的牛住在壹起,有時甚至去街頭乞討。
直到她13歲的時候,她奶奶才告訴她生前的事。苗雨知道自己是被收養的,但養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
於是,苗雨有了尋親的想法,卻不知道去哪裏找。之前的家庭因為戰亂已經失去了消息,她也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
她無能為力,但尋親的念頭深深埋在心裏,生根發芽。
此時,石靜宜已經從蘇聯回來,並立即計劃把女兒接到自己身邊。
但此時,女兒的行蹤已經隨著時間消散。那時候,流離失所已經成為百姓的常態,更何況是她刻意隱瞞身世的女兒。
石敬儀焦急尋找多年,卻也難以找到這個女兒的下落。
雙方都在找對方,但誰都找不到對方。
1944年,苗育16歲的時候,壹支新四軍部隊來到苗育的村子裏征兵。
年紀輕輕卻成熟懂事的苗雨,恰好被壹位幹部註意到,故意主動問她願不願意加入新四軍。
苗雨從小在農村長大,只知道這支軍隊是來幫助人民、趕走壞人的,於是馬上同意加入新四軍。
革命烈士的遺孤們轉而投身革命。
因為年紀小,又是女生,苗雨被分配到洗衣班工作。雖然是後勤人員,但她還是很努力。
給士兵洗衣服,給他們換上幹凈的衣服,打最漂亮的仗,也是貢獻。
所以她很快就被提拔為洗衣班的班長,直到陳紅老人接受采訪,提起這件事時依然壹臉自豪。
幾年後,苗育被調到華野第十兵團當倉庫管理員,隨部隊南下參加解放福建。
從此,她與福建結緣,定居福州。
福建解放後,苗育轉入政府,先後在福州市公安局、輕工業局工作。後來她戀愛結婚,懷了五子壹女。
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還在向往著從未謀面的家庭。
全國解放後,苗雨開始尋找苗家的下落,因為苗家是她記憶中的第壹個家族,他們肯定知道些什麽。
1973年,在苗語的不懈努力下,她終於找到了苗家,並在苗族人口中成功得知了自己烈士子女的身份,在上海被收養。
除了這兩條消息,再無其他。畢竟為了隱瞞陳紅的身份,苗人不知道她是哪位烈士的女兒。
但對於苗雨來說,這兩條信息也是彌足珍貴的。
然而,革命共濟會早已解散,有關同誌也失蹤了。苗雨雖然知道她的大致來歷,但壹時找不到親人。
另壹方面,石靜宜多年來從未放棄尋找女兒的念頭。
就她而言,她和陳喬年的長子早逝是壹大遺憾。這個小女兒的下落成了她心中的壹個死結。如果找不到女兒,她會死,會面對前夫。
也是多年壓抑造成的斷層。石靜宜病得很重,而且越來越嚴重。即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石靜宜也沒有忘記請求別人幫助尋找她的女兒。
躺在病床上,石靜宜其實沒有多少力氣。她在那麽虛弱的時候,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緊緊抓住姐夫楊賢如的手。她壹字壹句地告訴她,壹定要幫她找到小女兒的下落。
1969年,石靜宜遺憾地去世了。
石靜宜去世後,我姐夫和她的家人本著石靜宜唯壹的遺願,開始不遺余力地尋找這個孩子的下落。
如果這麽容易就能找到它,那對石靜宜來說就太遺憾了。
無奈之下,楊賢如在報紙上公布了此事。
喬念烈士中有女兒陳紅,天涯何處無芳草?
此報道壹發布,迅速引起社會熱議。陳獨秀的孫女和陳喬年的獨生女也不容小覷。
更重要的是,陳喬年的犧牲對後人來說也是壹個令人敬畏的故事。
苗雨自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篇報道。
單單烈士子女和救濟會的消息就與之不謀而合。苗雨尋找多年的親人,在這個時候第壹次有了開始。
在苗的心裏,就像壹個兒子激起千層浪,苗懷玉寫了壹封信,興奮地寄到了報紙上公布的地址。
此時,楊賢如崩潰,臥病在床。信到家後,楊賢如看著老人的這張照片,認定這是他姐姐和姐夫的孩子。
因為苗雨和陳喬年長得太像了,即使陳喬年英年早逝,苗雨如今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但流著相同血液的兩個人還是有著相似的長相。
楊仙和石靜宜壹樣,也知道那個孕婦的下落,但她沒有親眼看到,所以她放棄了,離開了。
後來,石靜宜和她後來的丈夫的兒子文立承擔了上壹代人的遺憾。
為了保險起見,在走訪前,他聯系了安徽、福建省政府有關部門,以及新四軍研究會、陳獨秀研究會,邀請他們壹起調查此事,以確定苗育的身份。
遠在福建的苗雨,久久等不到回信。她多次失望後也沒當回事,只是覺得自己做錯了。畢竟,她怎麽可能是陳喬年的女兒呢?
在文立方面,經過有關部門長時間的走訪和調查,已確認苗雨是陳喬年壹位烈士的女兒。
文立夫婦來到了福州。
文立按照地址敲了敲門。直到打開門的那壹刻,他的心好像要跳出胸膛。
畢竟,這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妹,他從未見過她。
門從裏面被打開,露出門後頭發花白的老太太。她斜眼看著面前的陌生客人,問她為什麽。
文立抑制住自己的激動,顫聲說道:“我是妳哥哥石靜宜女士的兒子。”
尋找親人66年的苗雨第壹次見到了親人。這是她想了66年的事情。她幾次想,這輩子再也找不到以前的親人了。
經過長時間的震驚,苗雨終於接受了事實,她居然找到了親人。
而陳家的後代,除了的遺女陳洪外,就只有陳獨秀的第三子的女兒陳昌璞了。
陳昌普得知此事後,忙著組織親戚接陳紅回家。
在這些初次見面的親人的陪同下,苗雨扮作陳紅,來到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站在父親的墓碑前。
幾年沒見了,也沒見過他。照片中的父親還年輕,女兒頭發花白。
正如陳喬年所願,他的後代已經享受到他們通過辛勤勞動獲得的幸福和繁榮,祖國繁榮昌盛,正如所有烈士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