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應對當前詩歌創作的普遍低迷?

如何應對當前詩歌創作的普遍低迷?

談論詩歌創作人們非常喜歡詩歌。無論誰能背出幾首唐宋詩詞,很多都朗朗上口。但在廣大群眾中,大多數人都覺得詩歌的創作很玄妙,對它的創作原理並不了解和理解。我不知道的是,它們的創作似乎有很多規律,比如格律、平仄、押韻,還有說話的方式(句子),這些都是古老的,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想寫不知道怎麽寫,想學也不知道怎麽學。我認為,如果情況繼續這樣下去,中國的詩歌創作將會衰落,無法發揚光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幾首古詩失傳後,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詩歌這種優秀的文學藝術形式也就消亡了。這是詩歌的悲哀,文化的悲劇,也是我們的悲哀。詩歌創作中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首先是詩歌的創作格式離我們的生活形式越來越遠。多少年來,其格律的嚴格性使其壹成不變,沒能跟上時代的同步發展,使其越來越落後。對它們的研究也是從古到今的研究,用現代藝術哲學理論來看透它們的並不多見,但很多現代詩歌研究者卻把自己變成了古人,這也是詩歌研究領域的悲哀。在我看來,詩歌創作已經到了必須徹底改革的地步,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觀念,才能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創作的規則通俗易懂,讓廣泛的人群輕松創作詩歌,詩歌創作才能廣泛開展和發揚光大。當然,在進行全面改革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中國詩歌作為文學藝術形式的精神,保持其藝術風格和特點,而不是使我們詩歌的優秀藝術風格消失。那麽現在應該如何創作詩歌呢?詩歌應該在哪些地方需要改革?我來和大家談談我個人的看法。首先,我覺得寫詩只是把心裏的感受寫出來的行為,沒必要太神秘。秦漢以前,古人工作後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幾句簡潔的話,句子的音高節奏符合旋律的優美變化,句子的最後壹個字讀音相近(押韻)。這是詩。這樣寫詩詞,不是很好理解嗎?其實詩歌和民謠沒什麽區別。它從這裏發展起來。詩歌本身的發展壹直跟隨音樂的發展。音樂是曲調,詩歌是歌詞。所以詩歌的創作叫做寫詩填詞,是用來配合音樂歌唱的。後來音樂的發展越來越復雜,於是為對應的詩歌策劃了很多不同的節奏和音調方案。這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格律,不同的歌名就成了不同的警句。以前我在學習詩歌寫作的時候,死記硬背了很多這些東西。其實這些東西對古詩詞的欣賞和研究可能還是有些用處的,只是現在對詩詞創作感覺有點漫不經心。有時候為了符合規定,把壹些原本酣暢淋漓、鏗鏘有力的句子改成晦澀難懂,違背了詩歌的本意。我覺得這樣寫詩是可以的。首先要有意境,用詞精辟,言簡意賅;其次,句子要有節奏的音變,整體要有旋律感;兩句話結尾,讀音相近,和諧,是詩。意境是詩歌創作的第壹要素。其實意境不是什麽特別的東西,是妳對事物的感受和想法。用詩歌寫下來,表達出來。它成為妳寫作的中心思想,這就是意境。沒有意境,就沒有寫作的必要;有了意境,寫出來的詩就有了靈魂,詩就寫活了。正是“山水值得畫,風景的意義就是詩。”有了意境,寫下來的東西就有了內涵,至少是壹篇散文或者散文,然後再往詩的方向提煉整合,就可以成為詩了。二是造句,煉詞。詩詞句子各有特色。首先,句子的短語音高節奏要有規律的變化,上下句成對出現。二、短語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或遞進,或繼承等。最好做到上下句位置相同,詞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背誦全詩的句子,從音節聲調上調整整個短語,使之更加優美。同時要反復推敲用詞,力求精辟新穎,含義豐富深刻。古人雲:“語不驚人死不休。”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足夠酷的意思。但是盡量避免多次使用同壹個詞,除了感興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