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時候,“風”和“騷”其實是兩個文學作品的簡稱:“風”是指《詩經》中的“郭峰”,分為十五部,是周代各地區民歌的匯集,“風”是歌謠的意思;“騷”指的是屈原的《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後人用它來指代屈原所有的作品,“騷”就是悲傷的意思。“國風”是中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離騷》是浪漫主義傳統的源頭,所以後人用“風騷”來指代詩歌和文學,如高適:“夕陽催書法,秋風送風騷。”也就是秋天的感受和快樂激發了詩人寫詩的靈感。
在漫長的語言演變中,到了明清時期,“風騷”壹詞逐漸引申為風光、光彩,再引申為放蕩,再引申為輕佻行為的意思。這是因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明清市場社會已經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增長。再加上印刷術的普及,大量的通俗故事開始湧現。與此同時,市場社會中的低俗俚語和不健康思想也開始影響文學作品。具體到“風騷”壹詞,“風”的語義描述的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風騷”的語義描述的是俗社俚語中的風騷,所以這壹時期的通俗小說中存在大量的“風騷”貶義成分。比如明代馮夢龍《醒世》中收錄的壹個故事《壹分錢壹分貨》,寫道:“老人雖風騷,卻要裝老人。他怎麽能得到他想要的?”明代梁晨宇在《浣紗記·見王》中寫道:“我風騷,洞房最怕寂寞。”都含有貶義。
但此時“騷”的貶義已經不用來特指女性了。19年末20世紀初,隨著西風東漸,女性的主體意識逐漸覺醒,“風騷”壹詞開始更多地用於女性。茅盾在小說《搖》中寫道:“金鳳姐姐已經來到面前,臉上還抹著白鉛粉,嘴唇緋紅,還瞪著眼,扭著腰,十分風騷。”可見“風騷”已經被用來形容女性放蕩輕浮的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