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史是以杜甫詩歌的內容為基礎的。杜甫是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是針對現實的,壹方面表現了他在江湖漂泊的事實,另壹方面更多地描寫了盛唐到安史之亂人們流離失所的悲慘事實,他是那個時代的忠實記錄者。
先說詩人。詩人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第壹個維度是杜甫詩歌的造詣早已超脫世俗,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我們來看壹首詩,叫做古今七律之首:登高望遠。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
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杜甫對秋天的悲傷,並不是說看到秋天就會感到悲傷,而是加入了生命的悲傷。這首詩達到了從格律到內容的轉化狀態。所以這首詩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詩人的第二個緯度指的是他的同情狀態。我們知道,所謂聖人,是儒家的概念。孔孟認為,聖人不僅要有高尚的個人道德,還要關心世界,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人。他吃不飽,還要為全世界的人著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理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忠君,然後移風易俗”的宏願。這讓他從小就有壹個為全世界而活的願望。“杜甫草堂被風吹走,大雨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孩子們餓哭了。但杜甫也想過,世界上還有和自己壹樣悲慘的人。他希望自己將來有錢,蓋很多房子,讓天下人“有千萬間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
先說杜甫為什麽被稱為詩史。所謂歷史,就是如實記錄社會時代的變遷,如實反映人民的喜怒哀樂。不是客觀的反映,而是對時代的敏感觀察和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安史之亂時,杜甫被戰爭中人民的流離失所、戰爭帶來的無盡災難和人民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深深觸動,於是寫出了不朽的史詩——《三官》(新安官、石昊官、潼關官)和《三別》(新婚、辭舊、無家。換句話說,杜甫寫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喜怒哀樂,更是他的眼睛,深深地投射到社會和人生的廣闊時空裏,折射出社會的深刻變化。
所以杜甫的詩有儒家聖人的悲憫,有司馬遷那樣忠於歷史的精神。故稱詩聖、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