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我對九葉詩派(1938—1948)的理解

我對九葉詩派(1938—1948)的理解

九葉詩派在文學觀念上首先倡導的是人的文學、人民文學、生活文學的綜合。

九葉詩派又稱九葉詩人,是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它在新詩創作中追求現實與藝術、感性與理性的平衡之美,成員有辛笛、陳、唐琦、唐舒、穆旦、、杜、袁可嘉、杭友鶴、方靜、莫洛、金克穆、等。

主要刊物有《詩歌創作》、《中國新詩》。

文學學會

1940-1941,“霍利文藝社”

由杜、汪曾祺、林倫元創辦。

文舉社,聯大學生詩人。

大會“三星”:

穆旦(外語系)、(哲學系)、杜(外語系)

另外:歷史系唐琦,外語系袁可佳,聯大老師,中文系:聞壹多,李廣田,朱自清,外語系:卞,馮至等。

中國新詩時期(1948,6-1948,10)

中國新詩創辦於6月1948。

是星群出版社出版的,只跟出版社查封了5期。

他們既反對逃避現實的偽藝術論,又反對扼殺藝術的唯技巧論,試圖在現實與藝術之間取得恰當的平衡,因此強調反映現實與挖掘內心的統壹,他們的詩歌視野開闊,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歷史感和現實精神。

在藝術上,他們有意識地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結合,註重在詩歌中創造新奇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們繼承了中國新詩的現代主義傳統,為新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發展歷史

詩歌團體的形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時期(1938-1946)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成立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

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華、南開、中研院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8-1-19、國民政府批準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

1938-4-2,教育部將長沙臨時大學改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詩歌創作時期(1947,7-1948,10)《詩歌創作》由杭月河、林鴻等青年詩人創辦,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

藝術風格

艾青的評價可以概括為:“他接受了新詩的現實主義傳統,用歐美現代派的表現手法來描述戰爭大動蕩後的社會現象。”

表演技巧

間接表現形式:意象/符號/隱喻,客觀抒情風格:以意識形態感知對民族和人民命運的強烈關註。

九葉詩人穆旦的詩。

崇拜

無盡的故事是無盡的災難,無聲無息。

是愛,是翺翔天空的雄鷹,

它幹澀的眼睛期待著淚水,

當不動的灰色行列在遙遠的天空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太長的感情,

我想用荒涼的沙漠,崎嶇的道路,騾車,

我想坐槽船,山裏的野花,雨天,

我想用壹切擁抱妳,妳,

我在任何地方看到的人,

生活在羞恥中的人,彎曲的人,

我想用沾滿鮮血的雙手擁抱妳。

因為壹個民族崛起了。

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強烈關註

啟發

文/hang och

我們經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裏,

撿起壹個貝殼,抓住壹條毛毛蟲,

會引來壹陣歡呼。似乎

世界已經屬於自己,但自己。

被困在薄霧中,

翻過來,跳過去,在妳的手掌裏

今天,我們不會輕易嘆息-

壹朵花的枯萎和月亮的不完美;

壹顆星星的墜落,壹個蛋殼的破裂,

給了我們壹個即將到來的信號

壹些擔憂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

因為他們生活中的變化

填滿了多少崎嶇的突起,

帶領我們去壹個新世界。

——妳自己世界之外的世界

思考生命在時代和歷史中的意義

時間感

文/穆丹

我們希望我們能有希望。

然後是屈辱,痛苦,掙紮,死亡,

因為在我們明亮的血液中流淌著勇氣。

但是在勇氣的中心:莽

我們希望我們能有希望,

它說:我不漂亮,但我不再出軌。

因為我們看到了太多死人的眼睛。

在我們的絕望中,有眼淚的火焰。

當多年的痛苦在無聲的死亡中結束時,

我們所期待的只是壹個承諾,

但只是虛榮心,

我們只知道我們仍然只是

人類的祖先在幸福到來之前,

在無名的黑暗中開辟新天地,

但是這個起點有積壓。

多年的恥辱:

寒氣直刺死人的骨頭,

會毀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只想要壹個復仇的希望。

把人生經歷和體驗提升到哲學沈思

文/鄭敏

我從未真正感到平靜。

像我壹樣從樹的姿態

就像我感覺的那樣深

不管妳從哪個想法中醒來。

我的目光碰到了他。

以同樣的姿勢站著

星星在它的兩臂間移動

在它的註視下,溪水流走了。

鳥兒在它的懷裏來來去去。

它總是這樣祈禱和冥想

仿佛生長在壹片永恒寧靜的土地上。

黃金大米捆鄭敏

金色的稻穗站在

在秋天的田野裏。

我想到無數疲憊的母親。

在黃昏的路上,我看到了那張美麗的布滿皺紋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在參天大樹頂上

暮色中,遠處的群山

圍繞著我們的心

沒有什麽雕塑能比這更安靜了。

妳肩上扛著那麽大的疲勞

這裏壹直延伸到遠方。

秋田低頭沈思。

沈默。沈默。歷史是公正的

在壹條流動的河邊。

而妳,站在那裏

會成為人類的壹種觀念。"

袁可嘉倡導“新詩現代化”

1947-3-30天津《大公報》周刊文藝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