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宋元時期在歷史、文學、書畫方面有哪些成就?

宋元時期在歷史、文學、書畫方面有哪些成就?

還有沈括的《孟茜筆談》、郭守敬的《服役歷》等。

沈括

沈括(1031—1095),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傑出的科學家。他出生在壹個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時期在沭陽(今江蘇)任總簿記員,大力修沭河,灌溉土地70萬畝。宋仁宗初中時是秀才,後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參軍。因為對天文學比較熟悉,他還被任命為天文系的主管,負責觀測天象和修訂歷法,提出了類似於現在陽歷的“十二齊歷”。我在宋神宗的時候,參加過王安石的變法運動,經常出京視察新法的實施情況。去過浙江、河北等地,還奉命做駐遼大使。每到壹處,註意觀察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隨時做好記錄。他從浙江雁蕩山的地形了解到水的侵蝕。從太行山巖石中的海洋生物遺跡推斷,山東的陸地最初是壹片海洋。他學識淵博,對科技、文學、藝術、歷史、考古都有很深的研究。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建孟茜公園,著書《孟茜筆談》。

孟茜碧潭

《孟茜筆談》作者沈括,集科學研究、社會調查、文史軼事、流言軼事於壹身。本書完成於11年底。其中《孟茜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 * *》30卷。全書分為故事、辯證法、音樂、意象、人事、政務、智慧、藝術、書畫、技藝、器術、魔術、奇事、謬誤、嘲諷、雜誌、醫議***17項,609篇。這是壹部綜合性的作品。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有200多篇,包括天文、歷法、地理、地圖學、地質學、氣象學、數學、物理、化學、水利、建築、冶金、醫藥、農業、動物、植物和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學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順德邢臺(今河北)人。元代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他的祖父郭蓉“通曉五經,精於計算水利”。曾請郭守敬拜當時的天文地理專家劉為師。郭守敬32歲時,劉的老同學向推薦了郭守敬。元世祖召見郭守敬,郭守敬向他提出了發展華北水利的六點建議。每打壹個,元世祖就嘆壹口氣:“如果妳是仆人,妳就不是吃素的。”立即獲準提升所有的河流和運河。不久,郭守敬隨張文倩遊覽寧夏,修了許多古運河,並提倡少督。

元初繼承了金代的明歷。《大明歷》的誤差已經顯著。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下令成立由贊善太子、王勛、京師巡撫郭守敬領導的太史局,召集南北官員修訂新歷法。此外,還任命了政務委員會的副特使張文倩和張儀負責此事。王迅主要負責日歷本身。郭守敬主要負責儀器和觀測。郭守敬創造了近二十種天文儀器,主持了大規模的測量,並親自進行了多次觀測。經過四年的努力,新歷法完成,命名為《時歷》,頒布於至元十八年(1281)。這壹年,王勛去世,當時還有很多材料沒有定稿。郭守敬花了兩年時間才敲定。

晚年,郭守敬轉向水利工作。至元二十七年春(1291),率部整治運糧河,運糧河大部分到達通州。壹年多後,運河完工,命名為通惠河。為了解決通惠河缺水的問題,郭守敬主持修建了百福渠,“從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引百福泉水,向西轉向南,經翁山泊(今北京昆明湖),從西水門入城,匯入積水潭”。充足的水源保證了運糧船只可以直接駛入大渡河積水潭,積水潭被水覆蓋。

中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宋元時期,隋唐時期出現的各國對醫學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得到了進壹步的加強和發展。

宋代的醫療管理機構和教育機構是分開設置的。新建的翰林醫學院是管理機構,太乙局是醫學教育機構,與唐代不同。元代以太坊醫院為管理機構,醫促署為教育機構。雖然名字不同,但方式是壹樣的。

醫學分類作為國家醫學教育機構,是整個醫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之壹,也是推動醫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壹。

唐代的醫學教育分為醫學、針灸、推拿、詛咒四科,明顯粗糙。宋朝分為九大家族:大房脈家族、風穴家族、針灸家族、小房脈家族、眼科、產科、口腔科和咽喉科家族、瘡腫家族、金章家族,比唐朝增加了壹倍多。元代增加到十三科:大房脈科、風水科、針灸科、小房脈科、眼科、產科、口腔科、咽喉科、骨科、灰指甲科、雜科、遊助、禁科,是唐代的三倍多。

從唐代到元代,醫學分支的發展速度相當快。這種快速發展恰恰說明了當初的不成熟。但從元代開始,分科速度再次放緩,表明宋元時期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

醫學學科的成熟和精細化對醫療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益技術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家促進醫學技術發展的更直接的措施是由國家編纂醫學著作,主要是本草醫學書籍和醫學處方。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編有《開寶本草》、《嘉佑本草》、《圖說本草》。此外,根據當時的《證本草》私本,三次重修,後又出版了趙氏《大觀經史證備用本草》、《重建政史證備用本草》和紹興《正經史證應急書》,成為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前最好的本草著作。

在醫療方面,整理編纂了《神醫總救方》1000冊,《太平盛輝方》100冊,《生濟總錄》200冊,成為最受歡迎的著作。

如此大規模的醫學書籍的編撰,自然不是壹般的私人個體所能組織的,其作用極其重要。國家組織的醫書編纂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趙霞編修所設立校勘醫書局,組織重要醫書的校勘出版。這是壹項重要措施,保證了重要醫學書籍的出版。

此外,還有壹系列促進醫療發展的措施。

如北宋天盛五年(公元1027年),翰林醫學院鑄造了兩尊於雪銅像,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生。這兩個銅人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徐進,以至於到了宋朝高宗建炎二年的時候,徐進竟然把索要銅人作為和談的條件之壹。

又如北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太乙局賣藥處設在開封。接著,各地設立了和諧代理惠民局(以下簡稱惠民局或和諧代理局)。這種藥房既賣藥又看病,完全是現代民族醫院門診的雛形。這是壹個偉大的創舉,所以在元明時期仍被采用。

隨著國家對醫學的大力提倡,整個國家的大局對醫學的發展極為有利,從而為這壹時期醫學科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有利條件。

第二,延誤了法醫學和解剖學的艱難起步

法醫檢驗是審理有生命傷亡案件的第壹步,也是最重要的壹步。

在《禮記》和秦簡中都有暫偵傷亡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的法醫萌芽情況。

法醫學的起源雖早,但成型較晚。據說北齊時有徐治才的《魯明遠》,是中國最早的法醫學專著。但這本書失傳不久,具體內容不詳,反映出法醫學這門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成型。

然而,歷經千年滄桑,法醫學初具雛形的時刻,幸運地從五代來到了北宋。

五代時,何寧、何□父子合撰《疑獄集》(公元951)。

到了宋代,此類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佚名的《內》、的《歸鑒》(公元1200)、桂婉容的《唐寅弼時》(公元1213)、趙的《平》。淳祐七年(公元1247),壹部著名的法醫著作《憶冤錄》誕生了。

《懷冤錄》又稱《懷冤集》、《宋懲冤集》,為宋詞所撰,共五卷。

宋詞(1186??249),字惠甫,福建建寧建陽通幽人,嘉定十年(公元1217)進士。宋慈長期的政務生涯,特別是在廣東、江西、湖南等地,有著豐富的法醫學實踐經驗。

《憶冤錄》卷中有“規定”等四條,大體論述了法醫學的法理和基本方法;第二卷包含《初步檢驗》等12篇,講述各種屍體的情況和屍檢方法;三年驗骨等5篇,四年驗其他物、手足損傷等10篇,五年驗犯人死亡等22篇,都是關於各種傷亡的情況和原因,以及屍體挖掘和搶救的方法。

宋詞對法醫的重要性和職責有許多重要論述,特別是對法醫的責任,強調壹定不能怕臟怕累,“屢試屢試,不敢慢易”。

宋慈指出,法醫的工作程序應該是:到達現場後,先詢問相關人員,然後記下屍體的位置,查看周圍的地方,最後進行屍檢。

宋詞對各種傷亡的認定非常精細準確,對自殺、他殺、死亡的區分非常精細準確。

比如關於吊屍,宋慈指出,要仔細觀察吊屍地點和被吊者頸部的情況,以及繩索的情況。註意吊車的高度,繩子的結,上面有沒有灰塵,繩子有沒有移動。如果是死後被繩子捆住,屍體上沒有“紫”和“血”,只有“白痕”。

其他的,比如溺水,燒死,自我懲罰,殺生,都有詳細的闡述。

在書的最後,有各種各樣拯救死者的方法。如人工呼吸、用明礬蛋白解毒砒霜等,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憶冤錄》是壹部綜合性的法醫學著作,既是《內經》等著作的經驗總結,也是宋詞本人的經驗總結,達到了相當系統和高超的水平,標誌著中國古代法醫學的正式形成。

《憶冤錄》自問世以來,壹直是中國古代法醫學的指導性著作,直至近代西方法醫學的傳入。到了近代,冤情錄被翻譯成了荷蘭語、法語、德語、日語、韓語、英語、俄語等多種語言,真正成為了世界法醫學寶庫中的壹顆明珠!

與法醫學事業密切相關的是屍檢工作。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屍檢是壹項不足為奇的醫學工作,對醫學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在中國古代,它是壹個無形的“禁區”,是壹個不可逾越的“雷池”。

但宋代有兩具屍體解剖的記載,並繪制了地圖。會不會是這個“禁區”“雷池”從此被打破了?

第壹次屍檢是在清朝時期(公元1041?048),被畫家宋靜畫成“歐希凡五臟”。

第二次是在崇寧年間(公元1102?106),同樣由畫家繪制,經楊傑博士整理校對,成為《保存真圖》壹卷。

這兩幅圖的原件並未流傳下來,但《存真》圖集是元代孫歡《重印玄門脈內圖》所聘存的,能讓後人感到些許幸運。

從當時的記錄來看,解剖是成功的,記錄的內容基本正確。盡管這些圖片很粗略,但它們的價值仍然非常高,因為它畢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人體解剖圖。

但從那以後,人體解剖學在中國消失了。所以,人們不得不去探究宋代解剖的人體是誰。

好在文獻中有據可查,才不會讓後人永遠蒙在鼓裏。第壹次被解剖,圖片標題裏寫的很清楚。名字叫歐希凡。奧西凡是誰?原來他是廣西的農民起義領袖。被統治者引誘殺害後,又被剖腹(見鄭景弼《戲讀》)。第二次解剖的人名字不詳,但也可能是農民起義(楊傑《存真圖》序)。均記錄自中國病案考試)。

可見《解剖宋朝》真的是它偶爾的特例。“禁區”和“雷池”都沒有被打破,壹切照舊。

但正因為如此,宋代的兩次屍檢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價值。

三、金、袁四人。

這壹時期,臨床醫學蓬勃發展,名醫、名校層出不窮。這壹時期達到最高境界、最負盛名的是著名的“金元四傑”。

劉與、、、朱震亨並稱“金元四大家”。它們的相似之處是:既堅持《內經》和《傷寒論》的傳統體系,又有所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

1.劉·

劉(公元110?200?壽真,河北河間人,人稱“六間劍”。

劉壹生熱愛醫學,不甘為官,堅持在民間行醫。由於他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他深受人民的歡迎。他壹生著有《蘇文精要》、《方劑學釋義》、《蘇文原發病型之謎》、《蘇文宜救病機氣集》、《蘇文醫證》、《傷寒雜病誌》、《醫方精要》、《三笑論》等多部醫學著作。其中,《蘇文集病機》、《氣與救命》、《三笑論》兩部,被後人懷疑為變相著作。

《蘇文精要》主要論述五運六氣。蘇文之謎的原發病型是對蘇文真真假假理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延伸和發展,從而確立了他的熱論點。《玄冥論方》也是為了解釋他的運氣理論。《傷寒論》在致病機理上區分寒熱,繼續主張他熱之長。

總的來說,劉發展了運氣理論,強調要辯證地看待運氣的“常”與“變”。在病機上,他對火、熱的因素有較好的認識,治療上也以使用寒藥為主,故有“寒派”之稱。

2.張從正

張從正(1156?228)子何姿,自稱“戴仁”,隨州(今河南蘭考)考城人。邢定中(AD 1217?222年)當醫生太多,但很快辭職,也在民間當醫生。

張從正的作品不多,現存的只有《儒林外史》壹書。

《儒家家事錄》(卷15)由10部零散著作組成,由後人整理而成。前三卷是原儒,張從正的原著。其余是他對學生馬誌基、常的“談求醫”實錄,由馬誌基等人編輯成冊。

《儒林外史》除前三卷外,其余各卷為4?《語出百治》6 ~ 8卷為十形三治,9卷為雜註九門,10卷為概要圖,11卷為雜治,12卷為三治六門。此外,摘要圖還附有扁鵲·華佗的生死判斷、病機、治上雜病、河間先生三散,最後還有五首關於太乙先生去世的詩。

的醫學思想是沿著劉的思路發展起來的。他推崇劉壹直信奉的“六氣致病”理論,將各種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歸結為六淫邪氣的侵襲。治療原則上以“攻邪”為主,滋補次之,具體治療方法上以發汗、嘔吐、下法為主。他甚至認為攻為補,所以得了“攻下派”。

張從正的醫學風格很有特色,三種方法的應用也很獨特。但他的“快攻”策略頗有爭議,所以對他的評價往往是褒貶不壹。

3.高力

高力(1180?251)字正腔圓。晚年名東原老人,生於河北正定(今河北正定)。

高力出生在壹個富裕的村莊。因為母親死於庸醫,他決定學醫,拜張為師,壹舉成名淩駕於老師之上。

高力的醫學著作有《內外損傷的辨證論治》、《石蘭秘藏》、《脾胃學說》、《醫學發明》、《用藥規律》等。

高力的醫療實踐很有特色,其醫學思想集中在脾胃的診治上。他在傳統五行學說“脾胃為土”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學說,脾胃是萬物之母,脾胃是生化之源:(1)元氣是生命之本,脾胃是元氣之源;(2)脾胃之氣必須有秩序地升降,紊亂就會致病;(3)火為元氣之賊,主治“以溫祛熱”。

高力的思想與“外感病”理論相反,所以他主張疾病應該從內部治療。他註重內在的傾向在贏得贊譽的同時也招致了壹些批評。

4.朱震恒

朱震恒(AD 1281?358年),嚴修出生於義烏(浙江義烏),名丹溪翁。

朱震亨壹開始學的是文綜,後來因為母親的病和老師的病,轉而學醫。44歲時,他開始從劉傳弟子。完成學業後,他又進壹步研究《內經》、張仲景、張從正、高力等學說,並參與《易經》太極學說,做出了“火在和諧”、“陽有余陰不足”的學說,名聲開始傳向四面八方。

朱震亨的著作有《格致語論》、《方菊舉論》、《溫病辨疑》、《本草補》、《外科新要》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格致玉論》和《方菊論》。

朱震亨最著名的思想是“互火”論和“陽盛陰衰”論。

“相火”理論的要點是:(1)人的家中有火(心火)和相火(在肝腎、膀胱、三焦、心包、膽經)。(2)火是主動的,所以能生生不息。(3)相火為元氣之賊。

“陽有余陰不足”理論的要點是:(1)天地和人體都是“陽有余陰不足”。(2)火易動,故陰易泄,故陽有余,陰更不足。

朱思想是對劉火熱學說的新發展。故醫術強調滋陰降火,創制了“越鞠丸”、“大補陰丸”、“瓊玉膏”等滋陰膏丸,由此得“滋陰派”(或“養陰派”)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