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捷克文學簡介

捷克文學簡介

上教會(1371 ~ 1415)指責教會殘酷剝削。他創造的新正字法的基本原理今天仍在使用。這壹時期,宗教詩、抒情詩和歌曲的創作非常繁榮。

Istb Nisski Anthem收錄了胡斯運動中最多的捷克詩歌,其中《誰是上帝的戰士》最為著名。

胡斯運動失敗後,文學進壹步加強了與宗教的聯系。彼得·赫爾希(1390 ~ 1460)寫了《真正的信仰之網》,宣揚人權平等的理念。他的追隨者組織了壹個“兄弟會”,繼承了胡俟學派的傳統,主張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從1579到1593,“兄弟會”秘密出版了捷克語的《聖經》新譯本,影響很大。

65438+70年代時期,出現了代表市民階層政治立場的人文主義文學,其代表作家是維·科爾內爾(1460 ~ 1520)。1620年白山之戰戰敗後,捷克失去了獨立,直到70年代才開始民族復興。

這壹時期被稱為捷克的“黑暗時代”,大部分知識分子逃往國外。比如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揚·科門斯基(1592 ~ 1670)的諷刺作品《世界的迷宮與心靈的天堂》就在國外出版。國內文學趨於衰落,壹些作品僅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20世紀30年代,在蘇聯文學的影響下,捷克文學中的社會主義傾向有所加強。這時,出現了貝·瓦茲拉維克(1897 ~ 1943)、尤福其克(1903 ~ 1943)等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他們在文學批評中堅持黨性原則和階級性原則。馬·馬耶羅娃、馬·普傑曼諾娃(1893 ~ 1958)等作家的作品,描寫了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理想而進行的英勇鬥爭,揭示了* * *生產黨在革命運動中的領導作用。維·內茲瓦爾(1900 ~ 1958)、F·哈拉斯(1901 ~ 1949)、J·霍拉等詩人摒棄了脫離現實生活、內容空洞、單純追求怪異怪誕形式的現代派表現手法,轉向寫實手法。

在德國侵略者占領時期,由於法西斯的殘酷迫害,愛國作家難以直接揭露黑暗的現實,只好用歷史題材來抒發愛國情懷,表達對捷克民族光榮歷史傳統的懷念。這類作品,如萬庫拉的《捷克民族史圖》,描寫捷克的歷史傳說和故事,用壹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來激發人們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鬥誌。其他作家傾向於描寫人的心理活動,所以這壹時期心理小說也很受歡迎。但同時也產生了像德國秘密警察監獄裏傅其克寫的《絞刑架下的報告》這樣的作品,歌頌了* * *生產者與敵人鬥爭的革命英雄主義。解放後,捷克文學進入了壹個新時期,出現了詩人涅茲瓦爾、f·施拉馬克(1877 ~ 1952)、雅·塞弗、f·赫魯賓(1910 ~)和散文家簡·德爾達(1965438)。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雜文多描寫新舊鬥爭、社會主義建設、農業合作化。其中以揚·奧紮納塞克(1924 ~ 1979)的小說《公民布裏希》和博日哈(1907 ~)的《故鄉》為例。

進壹步探索現代人的內心世界是20世紀70年代捷克詩歌和散文的主要特征。紮瓦達(1905 ~),斯卡拉(1922 ~),雷巴克(1904 ~)是代表詩人。作家揚·科紮克(1921 ~)的幾部小說描寫了合作社運動,展現了農村生活的廣闊圖景。